2020年07月27日15:40 來源:經濟日報
圖① 阿壩州理縣丘地村村民在編織“花帶”。
圖② 阿壩州阿壩縣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在上體育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鐘華林 攝
盛夏的川西北高原,雪山茫茫,草地莽莽。穿行于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只見水草豐美、牛羊成群,藏式民居、羌式碉樓依勢而建,星羅棋布。
80多年前,紅軍長征北上抗日,在阿壩爬雪山、過草地,最終抵達陜北,勝利完成戰略大轉移。80余載過去,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奮斗,今年2月份,四川省政府宣布,黑水、阿壩、壤塘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阿壩全州13個縣(市)全部“摘帽”。
推廣櫻桃樹 養牛能致富
在阿壩州理縣桃坪鎮佳山村,村民龍庭恒在蘋果園里整理套袋,他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他家有10畝果園,其中蘋果5畝、李子4畝、甜櫻桃1畝,去年收入20多萬元。“今年甜櫻桃雖然受疫情影響,價格比去年要低一些,但1畝甜櫻桃收入2萬多元,還是很滿足的。”龍庭恒高興地說。
“現在一棵樹就相當于以前一畝地的收入。”佳山村黨支部書記王朝運掰著手指對記者說,過去村里主要種植玉米和土豆,一畝也就收入幾百元,現在一棵盛果期的甜櫻桃樹就能賣1500元左右,一畝地可以種40多棵。
王朝運表示,佳山村海拔在1500米至2200米間,是典型的半高山村寨,10年前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近年來實施了農業產業結構大調整,受氣候影響產量低的玉米等傳統農作物退出,甜櫻桃、脆李、糖心蘋果等優質水果得到大力推廣,目前佳山村已建成生態果園基地,去年全村人均收入達14772元,幾年間,從貧困村成為富裕村。
地處川西北高原腹地的紅原縣,縣名意為“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是牦牛的核心產地,他們依托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紅原牦牛乳業公司,將牦牛養殖由傳統的粗放管理轉變為產業化經營。公司黨支部書記彭措扎西介紹說,紅原牦牛乳業公司已形成輻射紅原縣周邊300公里的鮮奶收購網絡,具備年10萬噸牦牛鮮奶的處理能力和1.4萬噸奶粉生產能力,滿負荷生產,可實現產值45億元左右,提供就業崗位2000多個,直接受益的牧民可達4萬余戶。紅原縣與公司簽訂合同交奶的貧困戶有353戶,占在冊貧困戶的26.2%,有效幫助在冊貧困戶精準脫貧。
阿壩州始終將農業結構調整作為群眾穩定脫貧長效增收的核心和支撐,從各地的具體情況出發,堅持“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旅則旅、宜林則林”,先后建成9個大型現代農業園區、124個農產品初加工基地,培育農業專業合作社668個、創業致富帶頭人1858人、扶貧龍頭企業10家,累計帶動2.2萬戶8萬名貧困人口實現產業脫貧。
路網全聯通 山貨賣四方
沿“上南天路”驅車約40公里,從海拔2000米左右的壤塘縣南木達鎮平整的水泥路盤旋而上,到達海拔4000多米的上杜柯鄉吾克基村時,路兩邊高大茂密的針葉林已變成綠茸茸的草原。草原一望無垠,在遠處與天際交會。
牧民壤尕的家就在草原深處。他介紹說,這幾年之所以增收不少,主要得益于這條路,讓牦牛、牛奶可以賣出好價錢。他解釋說,過去沒有路,從山上把牦牛趕到山下的集市,要幾天時間。由于知道把牦牛再趕回去很麻煩,所以“牛販子”把價錢壓得很低,每頭牦牛要比現在少賣兩三千元。如今有了這條路,大多數家庭都買了車。“開著車下山賣牦牛和鮮奶,半個多小時就到了。”說著說著,壤尕樂呵呵地笑起來。
受益于“上南天路”的遠遠不止壤尕一家。壤塘縣交通局副局長何東明介紹,這條路打通了當地牧民群眾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直接惠及沿線吾克基村等3個村2000余名牧民出行和生產生活。何東明說,這幾年是壤塘交通設施變化最快的幾年,中央和省里累計投入資金16.2億元,共實施交通項目127個,支持建設國省干線4條204.9公里、農村公路80條662.2公里、橋梁35座。
這些年也是阿壩州13縣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飛速發展的幾年。鐵路、航空、高速公路等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速構建,汶川到州府馬爾康的高速從無到有,已試通車148公里,成都到蘭州的鐵路、九寨溝到綿陽等國省干線項目有序推進;實施667個農村公路項目,通車里程1.39萬公里;深入推進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建成60多條輸變電線路;4G網絡早已遍布藏羌村寨,鄉鎮村網絡寬帶全覆蓋,5G也已開始布點。
基礎設施的改善,有效解決了出行難、行路險、運輸難、物流差等問題,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打通了一段又一段經濟發展的“血脈”,加速了地處川、青、甘三省交界處的阿壩州與外部的交流交往交融,有力助推了脫貧攻堅,成為區域跨越式發展的強力“引擎”。
在阿壩松潘縣一家規模不大的土特產展示館,工作人員張蕾的兩個小伙伴正舉著一小塊牦牛肉對著手機熱熱鬧鬧做直播。張蕾介紹,過去一年里,展示館通過直播等方式,已銷售牦牛肉、沙棘、松貝等當地土特產約400萬元。“新鮮的牦牛肉,我們加冰袋真空包裝,發順豐一天到成都,兩天到北京,保證新鮮。”張蕾自信地說。
在茂縣,他們把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有效路徑,積極探索“共享電商”發展方式,去年累計實現電子商務網絡交易額近4億元,其中,當地農副產品網絡零售額達3億多元。當地許多農民都有自己的二維碼,花椒、蜂蜜等土特產都可以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足不出戶,山貨等土特產也能銷往全國各地。
文創產品好 景區受歡迎
在若爾蓋縣諾爾央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牧民張林正在一臺織機前織圍巾。圍巾所用的不是普通材料,而是牦牛絨毛,十分暢銷。公司創辦人索郎當周介紹說,去年,公司用牦牛絨毛生產的圍巾、披肩等旅游紀念品,銷售額達200多萬元,公司支付聘請的11名農牧民勞務費用30多萬元。
在壤塘縣壤巴拉覺壤文化創意傳習所,眾多年輕學員在這里學習畫唐卡、做刺繡。德青旺姆3年前已從這里學成畢業,作為一名優秀學員,她的唐卡最高可以賣到3萬元以上,尺寸較小的一幅唐卡也可以賣到上萬元。
九寨溝縣把全域旅游作為脫貧奔小康的頭號產業,近幾年,除九寨溝景區加快恢復重建以外,還加快建設新景區、培育新業態、增強發展后勁,先后建成龍石灘、柴門關等一批鄉村旅游新業態,甲勿海、甘海子、神仙池成功創建AAA級景區并對外開放,去年這些新景區開園以來,全縣接待游客近186萬人次,旅游收入17.6億元,帶動3000余名群眾增收。
據阿壩州相關負責人介紹,綠色是阿壩發展的本色,旅游是阿壩經濟發展的命脈,也是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撐。阿壩各地結合自然資源和文化特色,實行文旅融合發展,創建了一批以世界遺產、生態觀光、紅色文化、民宿體驗等為主題的A級旅游景區和生態旅游示范區,在這里,不僅有聞名于世的九寨溝等5A級景區,而且實現了A級旅游景區全域覆蓋。
目前,阿壩州共有A級景區45家(5A級景區3家、4A級景區22家、3A級景區18家、2A景區2家),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1個,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3個,5A級景區數量居全省第一,4A級景區數量居全省第二。“十三五”時期,全州接待游客1.2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48.39億元。
發展合作社 共同奔小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對于我們少數民族干部來說,則要做到一個人也不能少,一個家庭也不能掉。”馬爾康市松崗鎮黨委書記羅爾伍說。
松崗鎮是一個海拔2700多米的高山鄉鎮,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山蔬菜、優質水果、特色養殖等,擺脫了貧困,去年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5300多元。但他們也發現大多數人脫貧了,少數人“掉隊”了。“這少數人之所以掉隊,有的是缺勞力,有的是缺技術,有的是因病。但無論什么原因,我們都要讓大家一起奔小康。”
為此,鎮里發展合作經濟,相關貧困戶通過“公司+基地+貧困戶”的辦法全部納入合作社,他們的土地流轉給公司,并在基地就近打工,年底還有分紅。多因致貧的村民澤爾登將17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自己在基地打工,去年土地流轉和打工兩筆收入達1.6萬多元,加上其他收入,終于與鄉親們一道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阿壩縣查理鄉鄉長嘉木央耿珠與羅爾伍有同樣的想法:“部分老百姓之所以一時難以脫貧,要么是自己想不到辦法,要么是自身沒有能力,這就要求我們黨員干部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為他們找到一條出路。”他舉例說,查理鄉神座村利用當地優美的山水、富有特色的藏餐等資源吸引游客,發展旅游產業,全村63戶村民就有37戶辦起民宿,去年全村接待游客4萬多人次,旅游收入達400多萬元。神座村很快脫貧致富了,但前幾年仍有8戶貧困戶。鄉里一戶一戶研究,一人一人分析,因人而異、因戶施策,幫助他們或者學習廚藝,或者學習酒店服務,或者通過集本經濟分紅傾斜,經過幾年努力,這幾戶同樣“摘了帽”。
截至目前,阿壩全州13個貧困縣(市)全部摘帽,606個貧困村全部退出,累計完成10.34萬名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已由2013年的14.5%降至0.03%,為今年與全國人民同步奔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鐘華林)
案例
民族特色文化助增收
小橋流水潺潺,鮮花吐芳爭艷,藏式小樓成排連片,游客居民你來我往,怡然自得。走進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古爾溝鎮丘地村,仿佛走進一座藏族文化博物館,又仿佛進入一個熱門景區。
這里既是一個藏族村落,也是一個旅游景點,還是一個大型藏族文化傳習基地。
在街頭一片陰涼處,藏族老大媽澤郎斯滿正與幾位姐妹一邊聊天,一邊用傳統的織機把五色彩線編織成藏族傳統手工藝品“花帶”。澤郎斯滿大媽告訴記者,隨著旅游發展,花帶、頭帕這些過去只在藏族流行的服飾,慢慢變成了旅游紀念品,深受歡迎。她利用做家務的空閑時間編織花帶,一個月可以織三四條,每條可以賣到1000多元。目前全村有50多戶人家,幾乎家家戶戶都參與編織花帶等工藝品。
在街道兩邊,客棧、民宿、旅游特產店一家接著一家。“新明藏餐”的經營者肖新明介紹,便利的交通、海拔2000多米的涼爽氣候、山清水秀的環境,以及富有特色的藏餐等少數民族文化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
“我們家客棧是村里規模比較小的,只有8間客房,每年純收入也就四五萬元。”肖新明說,這并不是他們家所有的收入,還有養殖加上村里集體產業的分紅。
說起丘地村的變化,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三郎乓十分感慨,“丘地村過去以種植青稞、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為主,可以說是‘一窮二白’,能有今天,得益于黨的好政策”。三郎乓說,前些年,當地修建電站全村移民搬遷,村里沒有把移民補償款分光吃光,而是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發展集體經濟,重點念好興辦集體牧場、投資水電開發、發展鄉村旅游“三本經”,到2019年,丘地村成功創建3A級景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780元。
與其他村分散放牧不同,丘地村興辦集體牧場,實現牦牛集中養殖和統一經營,讓群眾從集體牧場獲得“分紅”的同時,可以騰出更多精力拓寬增收渠道。集體牧場牦牛由最初的存欄700余頭發展到2019年底存欄1600余頭,去年出欄350余頭,經濟收益達200多萬元。
之后,又利用集體牧場的積累和征地補償,采取由村集體和村民個人融資入股的方式,與相關投資方合作修建了一座小型水電站,使丘地村村集體年均收入超過120萬元,村民每年人均分紅達4600元以上,水電站“分紅”成為群眾穩定的收入來源。
近些年,村里借助鄉村振興的機會,建立了“丘地村藏家樂鄉村旅游合作社”,經過幾年的探索,丘地村發展成為小有名氣的溫泉康養度假區、藏寨民俗風情體驗區和戶外登山探險宿營地,逐步形成了品藏餐、住藏房、購特產、田園采集、賞民俗歌舞等豐富的旅游產品。如今,村民人均年旅游收入可達3000元以上,致富奔小康的路子更加寬廣。
手記
總有一招能克“貧”致富
□ 鐘華林
致貧的因素有多少,解決的辦法就有多少。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采訪時,經濟日報記者隨時可以感受到在脫貧攻堅的最后階段,創新驅動至關重要。阿壩脫貧攻堅能取得今天的可喜成績,各級黨委政府和干部群眾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內生動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阿壩之所以是國家“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與阿壩地處高原、山高谷深的自然條件有直接關系。如何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中獲得更大的收益,過上更好的日子,老百姓在期盼,當地黨委政府也在探索。
如今,阿壩已走出了特色產業、全域旅游、生態保護、災后重建、非遺傳承、地方病防治與脫貧攻堅“相融并推”的阿壩模式,讓阿壩脫貧攻堅更有“質感”。
如果辯證地看問題,那么“短板”也可能是長處。比如,海拔高、坡度大,對于種植糧食作物來說產量不高,難以脫貧致富,算是不利條件,但對于部分適合高山半高山生長的水果來說,不利條件卻變為有利條件。理縣佳山村種植甜櫻桃、青(紅)脆李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樣的道理,海拔高、土地較多,種植高山反季節蔬菜比種植傳統農作物效益高出幾倍,農民很快就脫貧致富。馬爾康市丹波村靠種蔬菜發展成為富裕村的實踐就是最好的實證。
思路決定出路。阿壩州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加之高山草原生態脆弱,載畜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無限制增加養殖規模促進收入增長,有些地方甚至還需要通過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以保持生態平衡。
出路何在?阿壩在麥昆、哇爾瑪等鄉鎮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現有豐富的牛糞資源,發展高原低溫食用菌。通過幾年的探索實踐,這幾個鄉鎮的羊肚菌等產品已成為當地除牦牛之外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今年的產值可達2500萬元,許多牧民開始從條件艱苦的高山牧場走下山來,靠種植食用菌脫貧致富。
不求每一“招”都普遍推廣,但求每一“招”都精準發力,哪怕某一招只適合一人一戶、一村一組。九寨溝縣甲勿村守著漂亮的甲勿海窮困多年,在當地黨委政府和對口幫扶單位浙江嘉善縣的幫扶下,通過開發甲勿海景區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民因此脫貧;在茂縣,因病致貧的胡春蓮在非遺傳承人李興秀的幫扶下,通過學習刺繡也擺脫了貧困。類似的招數在阿壩數不勝數,總有一招能克“貧”致富。
危急時刻,考驗一個國家的意志;災難面前,顯現一個民族的精神。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
而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更應堅持黨的領導,在新時代創造新的更大奇跡。70多年來,人民生活躍入新天地,強國復興打開新天地,社會主義邁進新天地,最根本的就在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19時55分,在歡快的樂曲聲中,習近平等領導同志步入大禮堂,同老同志代表親切握手,向他們致以崇高敬意,全場響起熱烈掌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隨著一曲振奮人心的旋律響起,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奮斗吧 中華兒女》拉開帷幕。
19時55分,在歡快的樂曲聲中,習近平等領導同志步入大禮堂,同老同志代表親切握手,向他們致以崇高敬意,全場響起熱烈掌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隨著一曲振奮人心的旋律響起,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奮斗吧 中華兒女》拉開帷幕。
此刻,坐在我面前的秦華禮身著一件橘紅色T恤,白色的褲子,白色的馬甲,這身打扮再加上他的狀態,讓我很難相信這是一位走過一個世紀的老人。我們聽過許許多多關于紅軍過雪山草地的故事,可似乎很少有人像秦華禮一樣去贊美那時的景色。夏一軍 攝 歌聲灑滿了艱辛的長征路,也深深刻進了秦華禮的心中。
7月26日19時12分,嫦娥四號著陸器完成喚醒設置,進入第八月晝工作期。在沒路的地方踏出坦蕩大路,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沃野良田,靠的正是不畏艱難、知難迎難、攻堅克難。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迎難而上、知難而進,體現的是進取精神,彰顯的是初心使命。
領導干部要爭當新時期斗爭精神的忠實守護者、堅定傳承者和自覺踐行者。(漫畫:李偉) 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21日上午在中央黨校開班。領導干部要始終保持一股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干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