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3日19:54 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呂淑玲在果園中
□本報記者白正春通訊員王曉遠文/圖
2008年,是所有中國人心中具有非凡意義的一年。對于呂淑玲來說,這一年更是尤為特殊。從小生長在安陽市林州市的她,在這一年的夏天離開了家鄉去鶴壁求學,在大學校園中揭開了人生的新篇章。
伉儷情深共奮進
大二時,經室友介紹,呂淑玲認識了現在的丈夫——在山東求學的申長運。距離并沒有阻斷兩人的深情,他們一直通過QQ保持聯系,用視頻通話解相思之苦。回憶起二人的曾經,申長運的臉上有掩飾不住的幸福笑意,“當時用著最新的聯系方式戀愛,現在做著最傳統的農耕項目創業。”呂淑玲說。大學畢業后,兩人順利步入婚姻殿堂,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從小就長在鄉間,我喜歡在田園的那種愜意的感覺。”呂淑玲心中一直在建一座“夢中莊園”,大學時就向往著能有一個自己的果園。2012年她在林州發現“寶地”時,恰巧林州市政府鼓勵發展坡地經濟,她當機立斷,決定要在那里實現夢想。“真的就是心里一直想做的事正好趕上了好政策。”夫妻倆商量后,申長運立刻辭了在新鄉建筑工地上的工作,準備和她一同回到林州。“就是陪著她嘛,既然她喜歡,我一定要陪著她一起干。”
舉步維艱不言棄
回到林州后,他們從零干起,邊學習邊摸索,呂淑玲還到中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學習了半年。荒山之上無水無電,道路崎嶇。起初,夫妻倆在山上搭了一個簡易棚,以山為家,白天勞作,晚上看園。天黑時只能用蠟燭、手電筒照明,食材、水等物資就靠兩人騎著三輪車從山下往山上拉。
呂淑玲指著山上隨處可見的碎石,笑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石感’,但我就要和石頭斗爭到底。”夫妻倆的首個“敵人”便是這些石頭。
夫妻二人先用挖掘機將石頭挖出、粉碎,再用運來的優質土壤回填。荒坡貧瘠,呂淑玲就用秸稈、農家肥等作為底肥回填樹坑。種上果樹幼苗后精細打理,時刻關注著它們是否“挨餓受凍”“生病受災”了。
20世紀林縣人耗時10年修建成功的紅旗渠造福了當地萬千百姓,然而渠水并未經過呂淑玲所在的山坡。缺水制約了生態園的發展,為此他們在園中建造了5座蓄水池,收集雨水,平衡旱雨兩季的水量,到了旱季可利用自然落差給果樹充足的甘露。
為了保持水土,呂淑玲和丈夫把挖出來的石頭一個個堆砌起來,建成梯田、魚鱗坑。寒來暑往,冬去春來,呂淑玲將青春的汗水灑在了莊園內的每一寸土地。她從未向困難低頭:“創業至今我經歷過很多次困難,也想過要放棄,但每次只是腦袋開個小差,身體從來都沒撂過挑子。我覺得除了生死,只要努力,到達終點只是遲早的事。創業嘛,總是艱苦的。”
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困難,呂淑玲夫婦近期計劃發展觀光農業,把基地建成集種植、采摘、旅游于一體的現代化莊園。然而,由于他們前期投資大、資金緊,因此難展拳腳。聞此林州市婦聯相關人員積極向她介紹河南省婦聯金融助力巧媳婦工程政策:“等你們有時間了,我們一塊兒去郵政儲蓄銀行辦手續,資金3天就能下來!”這一番話讓呂淑玲愁云頓消。
扶貧濟弱報鄉恩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昔日的荒山坡如今已成了瓜果飄香的千畝果園,蟠桃、桑葚、核桃等果實掛滿了枝頭。經過桑樹時,呂淑玲夫妻忙挑揀紅得發紫的桑葚邀請客人品嘗:“山上的果子要比平地上的甜兩個度!”站在山坡上俯瞰下方1500畝的果園,她頗為感慨:“現在看著這兒真是好啊!以前再苦再難也值了!”
呂淑玲夫妻二人致富不忘周邊鄉鄰。肖街、郭家屯等臨近村中留守婦女較多,自力更生的秉性又使得她們不愿待在家中無所事事。呂淑玲聘請她們上山打理果樹。“留守婦女總要顧家,我們管理比較自由,合理分配工作,讓她們工作家庭兩不誤!”
“跟村民都相處得很好,平時也會互幫互助。”呂淑玲說道。每年重陽節,呂淑玲都會向肖街村委捐款捐物,再由村委分發給村中60歲以上的老人,并做大鍋飯給老人們祈福。園區東邊圍墻外有一條村道較窄,為方便村民出行,呂淑玲圈圍墻的時候特意留出了3米寬的地方擴寬道路。
林州市婦聯成立了女企業家協會,方便在家鄉的創業“鐵娘子”們相互交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女企業家協會組織為抗疫捐款,呂淑玲也積極響應。林州市婦聯主席宋君芳對呂淑玲贊不絕口:“呂淑玲這個小姑娘我真是佩服她,現在的年輕人了不得啊!”
不肯認輸,敢于斗爭是林州人的基因傳統,紅旗渠精神早已深入林州人的骨髓。生長在林州市的呂淑玲,對其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紅旗渠精神不僅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它還傳遞給我的是敢想敢做,不畏艱難,既然認定了一件事,就要堅持到底。”
呂淑玲心懷夢想,艱苦創業,續寫了新時代林州紅旗渠的新華章,她在紅旗渠畔種下的“綠絲帶”會永遠飄揚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