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3日17:39 來源:舜網
少數民族、海外華僑用熱血譜寫全民族抗戰的壯歌
——寫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之際
李 濤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全民族空前團結御侮的反侵略戰爭,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各族人民和海外華僑超越地域、階層、黨派和意識形態的不同認識與分歧,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真正實現了全民族抗戰,改寫了中國近代以來因列強入侵而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屈辱歷史,重新找回了民族自尊與自信,成為中華民族由孱弱走向復興的偉大轉折點,在中國革命史和民族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當我們走進遍布全國各地的烈士紀念設施,緬懷那些為民族獨立和解放而英勇獻身的抗日英烈時,就會發現其中不乏有滿、回、朝鮮、蒙古、藏、苗、蒙古、維吾爾族等各個少數民族以及海外華僑。他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唱響了一曲曲精忠報國的英雄贊歌,筑起了一座座全民族抗戰的不朽豐碑。
滿族英雄陳翰章:堅決不當亡國奴
2013年,陳翰章將軍的頭顱被迎回故鄉安葬。資料照片
第一批入選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的哈爾濱烈士陵園,曾建有一座特殊的烈士墓,安葬著“鏡泊英雄”陳翰章的頭顱。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三省,扶植“滿洲國”偽政權,竭其所能離間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以圖實現分裂中國、滅亡中國的陰謀。東北地區漢、滿、朝鮮、達斡爾、鄂倫春、赫哲、鄂溫克等各族民眾率先組織了諸多抗日團體和形式多樣的抗日義勇軍,充分體現了多民族團結抗戰的特點。在滿族聚居的遼寧省東邊道,滿族愛國志士唐聚五、李春潤、鄧鐵梅等領導建立了數萬人的抗日義勇軍,與日寇殊死搏殺。東北抗聯的11個軍中有8個軍先后轉戰于滿族聚居的松花江中、下游與牡丹江一帶,大批滿族群眾踴躍參加。
1932年秋,19歲的滿族青年陳翰章毅然投筆從戎,參加吉林抗日救國軍。七七事變后,陳翰章率部以鏡泊湖為中心,轉戰于寧安、額穆、延吉、安圖、汪清等地區。因足智多謀,屢立戰功,威震敵膽,當地群眾傳頌著:“鬼子遭了秧,出門遇見陳翰章。”日偽當局驚恐地稱陳翰章的部隊是活動“最為顯著”的“有力之匪”。
1935年秋,日軍逮捕了陳翰章的父親陳海和妻子鄒氏,許以高官厚祿,威逼利誘陳海把兒子找回來,并威脅說:不找回兒子,就別想活著出去。無奈之下,陳海只好帶著兒媳跋山涉水,在寧安縣陡溝子附近找到了已離家三年的陳翰章。當得知這一切后,陳翰章堅定地對父親說:自古忠孝難兩全,請允許兒子抗日救國。我決心抗日,就是全家人都被日本人殺了,我也決不回去,堅決不當亡國奴!臨別前,他再三叮囑父親,回去后就說沒找到他,千萬不要上敵人的當。為了不連累妻子,陳翰章勸其擇人另嫁。
從1939年秋冬季起,日偽軍對抗聯實施更為頻繁和殘酷的“討伐”。抗聯戰士缺衣少食,在冰天雪地里赤足空腹與敵人浴血拼殺。1940年12月8日,陳翰章轉戰至鏡泊湖南湖頭附近小灣溝密營,被日偽軍重兵包圍,壯烈犧牲,年僅27歲,實踐了他“死也不當亡國奴”的誓言。
喪心病狂的日軍殘忍地割下了陳翰章的頭顱,送往偽滿洲國邀功,后被存放于關東軍司令部醫務課,作為醫學標本保存。陳翰章的尸身則被日軍運回他的老家敦化縣游街,后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埋葬于半截河屯的山坡上。解放后,陳翰章的頭顱被安葬在哈爾濱烈士陵園。直到2013年陳翰章誕辰百年之際,他那顆高昂的頭顱終于回歸故里,身首得以合葬于敦化市陳翰章烈士陵園。
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打得敵人心驚膽戰
馬本齋領導的冀中回民支隊。資料照片
在松柏掩映下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里,安葬著被毛澤東贊譽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的創建者和領導人馬本齋。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后,利用歷史上民族壓迫政策造成的回漢矛盾,大肆鼓吹“尊崇回教”“回民自治”,妄圖建立偽“回回國”。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共同抗戰的主張后,得到了全國各地廣大回族群眾的擁護和響應。他們響亮地喊出了“天下興亡,穆民有責”“爭教必先爭國”“保國即是保教,愛國即是愛身”的口號,紛紛拿起武器,建立武裝,以極大的愛國熱情和勇于犧牲的精神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在大大小小數十個回民支隊、騎兵團、游擊隊、基干大隊中,尤以馬本齋領導的冀中軍區回民支隊最為出名。
馬本齋,1902年生于河北獻縣。早年投身奉軍,后入東北講武堂學習,官至團長。九一八事變后,因不滿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棄官返鄉。全國抗戰爆發后,馬本齋在家鄉組織回民義勇隊,奮起抗日。1938年率部參加八路軍,被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次年改稱冀中軍區回民支隊,任司令員。在馬本齋的領導下,回民支隊運用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推磨戰等游擊戰術,巧妙打擊敵人,戰果輝煌。馬本齋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入黨申請書上寫道:“我決心為回回民族的解放奮斗到底,而回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實現。”
被回民支隊打得心驚膽戰的敵人惱羞成怒,將馬本齋的母親抓起來,強迫她給兒子寫信勸降。馬母嚴詞拒絕:“殺剮存留,全憑你們,要我寫信萬萬不能。”這位英雄母親絕食七日而死。馬母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和舍身為國的英雄壯舉令冀中抗日軍民為之慟容,激勵著馬本齋和他的回民支隊更加堅決地打擊日本侵略者,成長為“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抗戰期間,冀中軍區回民支隊進行大小戰斗870余次,殲敵3.6萬余人。1944年2月7日,馬本齋病逝。毛澤東題寫挽聯:馬本齋同志不死。周恩來贈挽:民族英雄,吾黨戰士。朱德的挽聯是:壯志難移,回漢各族模范;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
朝鮮族女戰士:面對敵人逼降,寧死不屈
《八女投江》(國畫)
地處祖國北部邊陲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江濱公園里,樹立著一座“八女投江”烈士群雕,向后人訴說著八位抗聯女戰士與日寇血戰到底、集體沉江的英雄壯舉,其中第4軍被服廠廠長安順福、第5軍婦女團戰士李鳳善就是朝鮮族女戰士。
抗戰期間,東北朝鮮族人口約120萬人,主要聚居在吉林東部的延邊和遼寧東部的興京及黑龍江的阿城、海林、饒河等縣。抗聯的11個軍中都有朝鮮族戰士,第1、第7軍的朝鮮族戰士占到了半數,僅在戰斗中英勇犧牲的朝鮮族軍、師級指揮員就有李紅光、李東光、樸鳳南、許亨植等。1938年初,日偽軍5萬余人對活動在佳木斯地區的抗聯實施大規模“討伐”。中共吉東省委決定抗聯第2路軍主力680余人西征,以打通與東南滿抗聯第1路軍和挺進到熱河的八路軍的聯系。8月,第2路軍所屬第5軍到達五常縣,遭日偽軍優勢兵力的圍追堵截,傷亡嚴重。第5軍第1師突圍后,決定向依蘭、方正地區折返回到牡丹江沿岸。10月,第5軍婦女團隨第1師進至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畔。在異常艱苦的西征中,婦女團大部分官兵犧牲,由30余人銳減至8人。
一天夜里,部隊露宿在林口縣三家子北部的柞木崗。此地為牡丹江與烏斯渾河的分水嶺,大、小關門嘴子山隔水相望。周圍幾十里人煙稀少,比較僻靜,是抗聯的秘密交通線。由于大雨滂沱,河水暴漲,渡船又都被敵人毀壞,部隊無法渡河,準備次日拂曉由附近渡口過河,到依蘭密營尋找第5軍軍部。黎明時分,就在婦女團8名女戰士準備先行渡河時,宿營地槍聲大作,千余名日偽軍從后面突襲上來。8名女戰士被阻隔在岸邊,前面是滔滔江水,后面是敵人追兵。她們主動吸引敵人火力,使第1師主力得以迅速擺脫敵人追擊,轉移進山里,而她們卻被身陷重圍。在背水戰至彈盡的情況下,八位女英雄面對敵人逼降,寧死不屈,毅然毀掉槍支,挽臂跳入翻滾湍急的烏斯渾河,集體沉江,壯烈殉國,彰顯了中華兒女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華僑女英雄李林:誓死不當戰俘 最后一槍朝向自己
李林
在“朔北雄城,塞外天險”的山西平魯,建有一處以人名命名的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李林烈士陵園,用以紀念為民族解放運動英勇捐軀的歸國女華僑李林。
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幾千年來一種根植于中國人血脈中的民族認同感,總是隨著國家民族安危,升華為強烈的愛國責任感。抗戰期間,遠在海外的愛國華僑心系中華,有的捐款捐物,有的回國奔赴前線,紛紛以拳拳赤子之心報效祖國。福建龍溪人李林幼年被僑眷領養,僑居荷屬殖民地爪哇。1929年,她懷著對帝國主義者的滿腔憤恨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烈憧憬,回到故鄉。1936年考入北平國民大學政治經濟系,如饑似渴地閱讀馬列主義著作,積極參加各種抗日救亡活動。在一次示威游行中,李林擔任旗手。面對警察的暴力阻攔,她告訴護旗的同學:“如果我倒下了,你們要接過去,紅旗絕不能倒!”
全國抗戰爆發后,李林堅決要求到抗日前線殺敵立功,擔任騎兵營教導員,馳騁于雁北、綏南,屢建戰功,被賀龍稱贊為“我們的女英雄”。1940年4月,日偽軍對晉綏邊區進行大“掃蕩”。為掩護機關和群眾突圍,李林不顧懷有3個月的身孕,率騎兵連勇猛沖殺。她在多處負傷后仍英勇抗擊,斃傷敵軍數人,用最后一顆子彈射進喉部,壯烈殉國,年僅25歲,實踐了“甘愿征戰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中共中央婦工委在延安為李林召開追悼會,并向晉綏邊區發去唁電,稱贊她“不僅是女共產黨員的光輝模范,而且是全國同胞所敬愛的女英雄”。
李濤簡介
軍事科學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軍事志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大校軍銜,軍事學博士,中國地方志學會常務理事,全軍黨史軍史專家庫組成員。
1970年生于山東濟南,1989年入伍,三次榮立三等功。先后參加《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一版、第二版,《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第二版的編纂工作,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門類主任編輯。目前正在組織編纂“十三五”全軍軍事理論科研重點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中國革命紀念設施志·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卷》(擔任課題組組長),負責制定《軍事年鑒編纂工作規范》。在《光明日報》《解放軍報》《學習時報》《軍事歷史》《中國軍隊政治工作》《紫光閣》《中國地方志》《中國年鑒研究》等報刊上發表學術文章90多篇,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圖書榮譽獎1項,全軍軍事科研優秀成果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第七屆長征文藝獎。出版30余部800余萬字的軍事著作,其中獨立完成20多部,主要作品有《戰典》(1-14冊)(作家出版社)、《赤都風云—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紀實》(長征出版社)、《湘江血淚—中央紅軍長征突破四道封鎖線紀實》(長征出版社)等。
原標題:少數民族、海外華僑用熱血譜寫全民族抗戰的壯歌——寫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