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9日17:04 來源:新京報
武漢守堤人 才下火神山 又上武金堤
堤夏德勤1998年抗洪兩晝夜扛上千沙袋,參與建設火神山醫(yī)院10天沒沾床;如今駐守武金堤日夜不松懈
7月15日夜,在值守點的夏德勤驅(qū)趕蚊蟲。 記者 盧通 攝
守堤間歇,夏德勤與同隊隊員們用餐。記者 盧通 攝
入夜,武漢武金堤上蟬聲陣陣,燈前蚊蟲翻飛。夏德勤看了看表,招呼同事穿上救生衣、膠鞋,拿上探桿、手電筒,在武漢酷熱漆黑的夏夜中,開始每半小時一次的巡堤。
44歲的夏德勤是中建三局二公司的員工。1998年,剛從部隊退伍的他就參與了抗洪,在靠人力奮戰(zhàn)的搶險中,兩天兩夜扛了上千個沙袋。
今年冬春之交,疫情大考之下,夏德勤參與了火神山醫(yī)院建設。在10天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國速度”中,夏德勤幾乎沒有上床休息過。
今夏,長江武漢段水位持續(xù)超過警戒線,曾數(shù)次參與保衛(wèi)武漢的夏德勤,再次走上堤壩。與前幾次的驚心動魄不同,這次的守堤頗顯平靜與從容。夏德勤說,從當年人力搶險到現(xiàn)在的科學防范,恰恰是國家發(fā)展與時代進步,讓他這樣的守衛(wèi)者更具自信。
駐守江堤
與蜈蚣、蛇、蚊蟲為伴
在武昌區(qū)武金堤上,每隔數(shù)百米就有一個駐守點。夏德勤所在的中建三局二公司防汛搶險突擊隊,守衛(wèi)著武金堤靠近徐家灣的500米堤壩。
7月6日初到堤上時,駐守處雜草叢生,夏德勤與同事們除草、搭帳篷、通電路,在原是蛇蟲棲息的樂園中,建起駐守點。
居住地是附近一所廢棄的中學。夏德勤的同事們清掃出一間教室,幾十平方米的空間里塞下了23張行軍床。
這所不大的中學駐守了5家防汛單位。防汛任務艱巨,幾家單位都做好持久戰(zhàn)準備,有的在場院中開伙做飯,有的則從附近訂餐。伙食算不上豐盛,但葷素搭配,開飯時一群隊員湊在一起有說有笑,十幾分鐘風卷殘云,很快又回到堤上去。
夏季洗澡是剛需,沒有洗澡間,晚上就接水在院子里洗。要小便,就去堤壩旁一間一平方米大、不到兩米高的旱廁解決。蹲大號有些麻煩,要去學校廢棄的公廁,如果不想成為蚊子大軍的晚餐,必須得點上一根煙熏著。
雖然駐守點周圍都噴上了殺蟲藥,但密集的蚊蟲依然猖獗。值夜班時,白色桌面上一會兒就落下一片,除了蚊子,還夾雜著金龜子與瓢蟲。此時,電蚊拍只要在燈前一晃,“啪啪啪”連續(xù)的聲響就像放了一小串鞭炮。
巡堤中還會碰上蜈蚣與蛇。一次,一條有著鮮艷環(huán)形斑紋的蛇自草叢竄出,嚇了隊員們一跳。因此巡堤時,為了安全,隊員們都要用探桿掃一掃前方的草叢,夏德勤笑著說,“這就叫‘打草驚蛇’”。
巡查大堤
500米堤壩仔細巡視需25分鐘
自夏德勤參與防汛以來,尚未遇到太大的險情。最艱難的一次出現(xiàn)在7月12日,當天洪峰過境,水位達到歷史第四高。狂風暴雨之下,為了防止觸電,夏德勤迅速切斷了電源,隊員們打著手電筒加固帳篷。
為辨識水位,大家在堤壩臺階上放了塊磚做標記。幾天下來,水位已下降了幾十厘米。但平靜中依然蘊含著風險。夏德勤說,恰恰在水位消退時風險才更大。“堤防迎水坡水位下降,堤坡受力平衡被打破,原來滲入堤防內(nèi)部的水分向外溢出,容易造成堤坡失去穩(wěn)定,堤坡就可能發(fā)生滑坡、坍塌。”
在巡堤中,面對平靜的水面,隊員們要打起十二分精神。500米的巡堤路線,正常步行只要5分鐘,但要仔細巡視下來,卻要花25分鐘。
“主要觀察迎水面有沒有漩渦、冒泡,如果發(fā)現(xiàn),就有可能是管涌,要及時處理”。夏德勤解釋,在堤壩下方的水面下,可能會有魚蝦、蛇等動物打洞,打洞后水出現(xiàn)連通,對堤壩造成損害,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形成險情。
白天光線好,比較容易觀察,而到了晚間,就必須加倍集中精力。
巡查中,探桿、安全繩、膠鞋、救生衣等裝備需要全副披掛,雖然悶熱,但一樣都不能少。探桿除了“打草驚蛇”,最主要的作用是探視水面下方可能出現(xiàn)的險情,如果發(fā)現(xiàn),探桿還可以插住標記。
回憶抗洪
1998年搶險兩晝夜扛上千沙袋
當夏德勤還是小伙、剛剛退伍進入公司時,第一場硬仗便是1998年抗洪。
夏德勤回憶,當年9月份,公司組織抗洪搶險突擊隊至花蓮湖抗洪。在花蓮湖上千人奮戰(zhàn)的搶險中,血氣方剛的夏德勤面對火熱、急促的抗洪戰(zhàn)場,內(nèi)心難以平靜。
當時,花蓮湖土筑的大堤旁,成片的農(nóng)田已成澤國,僅剩的道路也泥濘不堪,大型機械很難運作。在洪水的沖刷下,大堤有幾處被越?jīng)_越薄,急需沙袋填補。而為了大堤安全,大堤旁的泥土他們一鏟也不敢動。無奈之下,夏德勤與同伴只得劃小船,越過農(nóng)田去附近一座土山運土,一個土袋子裝五六十斤,一趟趟來回運。
土方袋運到后,濕滑的袋子特別難扛,夏德勤嫌穿衣服麻煩,光著膀子運土,肩膀上勒出道道血痕。
扛土袋累了,就換個班,劃船、推車、打樁,同樣勞累。實在累得不行了,就到堤壩背水面的斜坡上睡一會兒。兩天兩夜下來,夏德勤只睡了5個多小時,扛了上千個沙袋。
這次搶險,讓夏德勤見識到了自然災害的力量,“當時技術水平不夠,大型機械用不上,更多靠人的意志去支撐”。20多年過去,面對著鋼筋水泥筑成的大堤,夏德勤感慨,抗洪能力已今非昔比。
在堤壩旁,除了隨時待命的挖掘機等機械裝備,多處堆放著沙袋,這是夏德勤與隊員們一袋袋裝好的,以備不時之需。
與當年相比,夏德勤依然保持強健的體魄。最近在堤上值守,夏德勤保持著每晚跑步5公里的習慣。夏德勤笑稱,這次來守堤,單位選的大多是身強力壯的小伙,但他作為老同志,體力上并不遜色。
一線抗疫
參建“火神山”10天沒沾床
“才下火神山,又上武金堤”。在大堤上,一條醒目的標語貼在中建三局駐守點的簡易房上。
夏德勤記得,除夕前一天,他正在買菜準備年貨,突然接到火神山醫(yī)院建設通知。隨后他奉命去采購物資,面對封城后冷清的街面,內(nèi)心極大震撼。“武漢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平常很熱鬧,封城后像突然按下了暫停鍵”。
在火神山醫(yī)院建設中,夏德勤負責建筑工人的后勤保障及體溫測量。前5天,夏德勤和工友們進入了連軸轉的狀態(tài)。“工人陸陸續(xù)續(xù)到位,來了就得量體溫、發(fā)物資,平常還要負責消殺工作,根本沒時間休息”。
幾天內(nèi),夏德勤的體力達到了極限,零碎的空閑時間,或閉上眼睛緩解一下疲勞,或在辦公室靠著桌子瞇一會兒,到床上安靜地休息成了一種奢望。
后面5天,人員陸續(xù)到位,休息時間稍微多了點,但還是沒法沾床。直至火神山交付使用后,每天才能睡幾個小時。
醫(yī)院交付使用后,夏德勤作為維保負責人依然駐守現(xiàn)場,負責醫(yī)院的設備維修工作。直至今年4月,火神山醫(yī)院完成使命,夏德勤與工友們才結束奮戰(zhàn)。經(jīng)過隔離與核酸檢測后,83天沒回家的夏德勤才回到了家。
至今,回憶起火神山醫(yī)院建設現(xiàn)場,轟鳴的機械聲依然在夏德勤腦中回響,難以平靜。但這種感覺與22年前參加抗洪時的感覺有些不一樣。
“現(xiàn)在國家發(fā)展了,技術也進步了,面對災情應對更及時、更科學,這種感覺更多是一種自信。”
(記者 盧通)
”夏德勤和同事每8個小時換一次班,每天值班一到兩輪,每半個小時需要在500米的負責區(qū)域內(nèi)來回一次,相當于一天行走8公里到16公里。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至,他第一時間奔赴火神山醫(yī)院施工現(xiàn)場,從大年三十加入建設大軍,到后期留守醫(yī)院參與維保。
網(wǎng)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wǎng)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