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9日14:25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
習近平:我們堅持動員全社會參與,發揮中國制度優勢,構建了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形成了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
這段話出自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
我國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我們在脫貧攻堅領域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從發揮制度優勢、構建大扶貧格局出發,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我國區域差異大、發展不平衡,致貧因素多、扶貧難度大,脫貧攻堅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讓政府能夠最大限度整合社會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而市場機制更具有專業性、精準性,脫貧攻堅離不開市場經濟的推動和互補作用。市場經濟可以在資金保障、產業發展、項目推動等方面為脫貧攻堅打下“強力針”,通過市場優勢的有效轉化,為貧困地區注入內生發展的可持續動力。同時,社會力量在生產發展、教育提質、社會保障等方面具有很大優勢,是對政府扶貧職能的有力補充,也為全面脫貧接續鄉村振興植入內生要素。
當前,要啃下脫貧攻堅最后的硬骨頭,就必須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好市場的作用,繼續動員全社會力量,集結多方有效資源,推進多元主體合作,形成政府、市場、社會互動,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聯動的強大合力。
(本期特約專家:馮丹萌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博士、助理研究員)
作者:丁元竹(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只有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才會以普遍的原則進行合作并順暢地交流溝通,才能不斷激發社會活力,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互聯網是實現個人主體性以及高度自我中心的個人之崛起的主要推動者,特別是社交網絡發展與社會流動性增加相結合,使得人們越來越重視社交的工具性價值,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長期關系的建立,實用主義文化興起,呈現道德的個體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