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7日19:14 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河南出彩“巧媳婦”、汴梁養蜂人孫紅利
□本報記者張舒娜實習生王亞萌通訊員孫盼盼文/圖
河南出彩“巧媳婦”孫紅利是尉氏縣蜂友養蜂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合作社有426戶養蜂戶56000個蜂群,遍布大江南北。孫紅利的養蜂基地在尉氏縣十八里鎮會莊村,這里也是河南省“巧媳婦工程示范基地”,十里花海,蜂飛蝶舞。
辛苦的養蜂人
十八里鎮有上百年的養蜂傳統,孫紅利的父母都是養蜂人。孫紅利最初不想做養蜂人,因為她看到上一輩養蜂人長年逐花而居,與家人聚少離多。“我母親和我一樣,一米七的大個頭,可體重僅有八十多斤,她的臉永遠是古銅色的,這是一年四季的風霜雨雪為養蜂人涂上的特殊生命底色。”漂亮利落善談的孫紅利說。
蜂隨花走,養蜂人就得不斷地追趕著花期。一年365天,養蜂人要有350天陪伴著蜜蜂不停地走。孫紅利記憶猶新,2010年10月,父母帶著兩百多個蜂箱轉場到了博愛縣青天河附近。一場狂風暴雨掀走了簡陋的帳篷,生活用品也被沖得七零八落。當孫紅利趕到時,兩位老人蜷縮在一個山洞里,蜂箱橫陳,景象令人感傷。孫紅利暗暗想,一定不能再讓父母承受這種艱辛了。
之前,孫紅利想當一名醫生,她先是到開封衛校學習中醫,然后又去河北大學中醫學院進修了三年。然而陰差陽錯,畢業后她并沒有去當醫生,而是進了一家保險公司工作。短短幾年,聰慧且敢于吃苦的孫紅利便成了公司的中層,成為一名收入不菲的培訓師。但她依然惦記著家鄉,夢里常常看到勞作的父老鄉親。
由于養蜂業的特殊性,鄉親們養蜂依然沿襲著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養殖方式,信息相對閉塞,營銷渠道不暢,特別是小農經濟的作業方式,使得蜂農的抗風險能力差,生產出的優質蜂蜜卻得不到一個好的市場認可。孫紅利告訴記者,那時每次回家,都要給父老鄉親講市場、講營銷,把保險業上的一些理念和方法移植在家鄉的養蜂業上,希望通過自己的點滴努力,讓家鄉的父老鄉親早日擺脫傳統運作方式的窘境。
到了2008年,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家鄉大量土地轉作他用,十八里鎮會莊村的土地更少了,村民們每人平均不到一分地。僅僅依靠農業種植已經無法滿足村民的生存需求,有條件的年輕人外出打工,而老人和婦女留守在村里,貧困一直困擾著家鄉父老。
孫紅利的父親既是一位養蜂能手,又是十八里鎮一帶遠近聞名的能人。鄉親們有了困難都來找這位老人謀出路、想對策。而老人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閨女。在老人眼里,閨女長大了,已經是一位成功人士了。其實,家鄉的情況孫紅利早已看在眼里,她深知此時的父老鄉親需要自己,她也知道蜂蜜很甜,但養蜂的過程很苦!但她還是義無反顧地辭去了保險公司的工作,回到了家鄉,從事起了自己曾經想遠離的養蜂業。
“蜂巢”團隊里的“蜂王”
蜜蜂的天性就是相互協作。在一個蜂巢里,蜂王、雄蜂、工蜂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并且能夠相互依托、相互幫襯。今天,當社會化大分工一天天趨向精細的時候,一項產業就好比一個完整的蜂巢,每一個個體都互為關聯、互為依存。深諳此理的孫紅利首先想到的是要把分散的蜂農組織起來,組建成團隊,形成合力。
2008年年初,尉氏縣的第一個蜂農合作組織“尉氏縣蜂友養蜂專業合作社”掛牌成立,蜂農們推舉孫紅利為理事長。理事長就是要“理事”,孫紅利挑起了沉甸甸的擔子。
合作社成立后,最艱難就是銷售渠道的拓展。為了把社員生產的蜂蜜賣出去,孫紅利親自到鄭州、開封的幾所大學門前擺攤,甚至把蜂蜜無償地送給大家品嘗,為的就是快速地打開銷售渠道,宣傳自己的品牌,努力讓社員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優質蜂蜜賣出一個好價錢。
一個蜂巢就是一個互助群體的集合,合作社也恰恰形成了一個互助的群體集合。一位村民雙腿截肢,這樣高殘狀態已經無法從事任何田間勞作了,家里一貧如洗。扶貧貴在扶志,孫紅利精選出一箱蜂種送到他家中。孫紅利的老父親也走上門去,手把手地教他育種養蜂,對他所生產的蜂蜜全部由合作社代銷。該村民從一箱蜂發展到了如今的幾十箱蜂,一家人吃穿不愁,去年家里還蓋起了大瓦房。
村民李建力,用他自己的話說,當年家里窮得連買鹽的錢都沒有。合作社為他送去一箱蜂,經過幾年的發展,也形成了一定的養殖規模。眼看著好日子就要來了,可天有不測風云,一場突發災難又襲擊了這個家庭。合作社再次伸出援手,將他從危難中解脫出來。面對孫紅利一次次的幫助,李建力無以回報,他家里有一棵結滿柿子的柿子樹,于是他幾乎打下了全部的柿子送到孫紅利家中。一般來說,富人是把自己不要的東西送給別人,窮人則是把自己最好的東西送給恩人。孫紅利知道,這已經是李建力家中最好的東西、最真誠的表達了。孫紅利留下了一個柿子,把其余的全部送了回去,并告訴他把蜂養好,把“甜”日子過好,就是對她最好的回報。
十二年的發展歷練,如今的尉氏縣蜂友養蜂專業合作社形成了集養殖、研發、加工、生產、銷售于一體的新型專業合作社。先后獲得“國家級農民蜂業專業合社示范社”、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單位、全國蜂農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等十多項榮譽。下一步就是要向國家蜂農全國示范科技進步單位努力。
市場“蜂”起,愛拼才會贏
目前,合作社已帶動從業人員1200人,入社蜂農每人平均年收入40000元。僅十八里鎮會莊村就有67戶貧困戶通過養蜂實現了脫貧。
面對這些,孫紅利沒有感到身上擔子的些許輕松,反而更感沉重。她想到的是帶動更多的人通過養蜂走上富裕之路,但前方的路更加坎坷。
銷售依然是發展的瓶頸。談起銷售,孫紅利便是感慨萬千。孫紅利向記者展示出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畜牧業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合作社的蜂產品抽查鑒定評價。合作社所生產的蜂蜜各項指標不輸于國內任何大品牌,然而好的蜂蜜卻賣不出一個好價錢,市場占有率仍處于一個低水平上。究其原因是消費群體與生產者之間存在著一道天然的壁壘,如何打開這道壁壘已不是合作社能力之所為。談到這里,孫紅利顯得有些憤然,一些低質品牌可以依靠強大的營銷宣傳優勢,占領市場,并贏得海量的消費群體,嚴重地擠壓了優質蜂蜜的生存空間,對此,孫紅利痛心疾首。
作為開封市人大代表,孫紅利在每年的市人大會議上都要為蜂農呼吁,希望全社會都要善待蜂農。她說,當年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蜂農轉場蜂箱可以通過火車免費運輸。然而近些年來,這項惠及蜂農,進而惠及整個種植業的良策已經悄無聲息了。周總理逝世時,孫紅利還不到三歲,對周總理的印象孫紅利肯定是模糊的。但一代偉人所制定的惠民政策,卻通過一代代蜂農的口耳相傳,流傳至今!
在生物鏈上,蜜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愛因斯坦說過:如果地球上沒有了蜜蜂,人類只能存活四到五年。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善待蜂農也就是善待這個世界,因為蜜蜂奉獻給這個世界的不僅僅是蜂蜜,更使這個世界繽紛多彩!
開封市婦聯副主席安惠蓮這樣說:“孫紅利的努力不在于個人創造了多少財富,而在于她傾力用心帶領著一個大團隊,為汴梁養蜂人闖出了一條帶貧脫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