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5日15:18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鄭州7月14日電題:集體經濟搭臺 人才產業唱戲——河南一個貧困鄉的振興蝶變
新華社記者李鵬
地處平原卻連省道都不通,5萬人口有1萬多人棄家離鄉外出謀生,這是河南省葉縣龍泉鄉脫貧攻堅前的真實寫照。作為省級扶貧開發重點鄉,這個鄉在短短數年間,依靠“三大法寶”,為集體經濟招商14億元,調整農業種植結構4萬余畝,走出了一條整鄉脫貧振興路。
集體搭臺闖新路
“全鄉只有一個瀕臨倒閉的鞋底廠。”7年前的一次全縣鄉鎮觀摩,因為名字響亮,卻各項排名墊底,龍泉鄉背上了“龍困淺灘”的戲謔,壓得全鄉喘不過氣。
脫貧振興,離不開家底,而鄉村家底主要在集體。脫貧攻堅開始后,痛定思痛的龍泉鄉組織全鄉大討論,在縣委縣政府支持下,決定還是要從“家底”出發,把集體經濟作為脫貧和振興的突破口。
以2017年葉縣入選全國第二批集體產權改革試點縣為契機,成立1家鄉級集體經濟總公司、35家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整合涉農資金注入集體經濟組織。
在龍泉鄉三資辦的集體資產清查表上,2017年前,表格上最多的數字就是“0”。全鄉35個行政村,超過80%是集體經濟空白村。而通過三年培育,截至目前,22個村實現了集體經濟分紅,年收益超過550萬元。
集體經濟搭臺,激活農村內生動力。草廠街村爭取120萬元涉農資金,帶動村級自籌100萬元,成立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吸引綠筑菌業公司入駐建起了工廠化食用菌廠。村支部書記李運山說:“除了租金和村民就業,僅入股一項,村集體每年保底收入就有25萬元。”
“跟著集體奔小康”,讓龍泉鄉的面貌煥然一新。
產業招商調結構
“脫貧振興沒有產業不行。”龍泉鄉黨委書記王志遠說,集體經濟理清了家底,掃清了農村土地等歷史糾紛,產業招商才有平臺和活力。
2019年,外地人霍建相跑了多個縣,最終把新擴建的食用菌種植加工基地建在了龍泉鄉。一年多時間,霍建相成立的公司帶動周邊4個村集體入股,建起了80個現代化標準溫室,年產各類菌棒800萬棒,蔬菜種苗200萬株,二期有機化肥廠和食用菌深加工廠投產后,預計帶動農戶將超過1500戶。
作為從事20多年高效農業的負責人,霍建相深知農業投資的“七寸”,“農業投資需要土地,土地流轉涉及眾多農戶,戶企關系最難處理。”而這正是霍建相最終選擇龍泉鄉的原因,“企業直接對接集體經濟組織,少了許多麻煩,而且集體和農民參股,三方形成合力,互利共贏。”
三年多來,龍泉鄉先后規劃了食用菌生產、特色種植和制造加工3個產業園區,對接農村集體經濟,資源互補節約利用,“大招商”大獲豐收,全鄉產業結構也快速調整。截至目前,龍泉鄉已招引企業41家,包括全縣僅有的兩家村級出口企業,總投資14億元,安排就業4000余人;帶動全鄉調整農業種植結構4萬余畝,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60多家。
人才為本聚活力
“1萬多人外出既是我們的劣勢,也是我們的優勢。”謀劃脫貧振興前,龍泉鄉首先就盯住了“龍泉老鄉”。牛肚莊的李翠枝2003年因為非典疫情被阻隔在廣東,她干脆在佛山落腳,經過10多年發展,成為一名成功的外貿企業家。
2018年,鄉村兩級干部找到李翠枝,想讓她返鄉投資。覺得“應該為老家做點事情”的李翠枝當年投資數百萬元在家鄉建起了玩具加工廠。今年初,因為新冠疫情,被阻隔在老家的李翠枝作出“擴大玩具廠規模”的決定。她說,“第一次投資是感情因素的話,追加投資就是看中了當地的發展潛力。”
從“要我返鄉投資”到“我要返鄉投資”,人才回歸形成一股潮流。十幾名龍泉籍木門企業負責人近年先后將企業搬回龍泉,打造出一個“門業園區”;生產出口家具的河南駿辰工貿公司2019年從廈門返遷龍泉鄉,隨之而來的是18家下游供應商也愿意一起返遷……
為了留住像霍建相一樣的外地人才,龍泉鄉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作用。正是在人才政策感召下,霍建相主動把全家都遷到了龍泉鄉。
龍泉鄉的振興蝶變,是葉縣近年來大力推動集體經濟破題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葉縣縣委書記古松說,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接力脫貧攻堅,就必須堅持制度自信,充分發揮集體優勢,而實踐證明,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完)
龍泉鄉打造的“三園”即食用菌產業園、綠色蔬菜產業園和返鄉創業產業園是拉動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的“三駕馬車”,也是村企聯合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核心“驅動器”。 除了發展農業和工業產業,以葉縣保安鎮為代表的鄉鎮也探索出一條旅游產業與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的特色路徑。
據葉縣人民政府網站17日消息,近日,關于網上傳播“葉縣龍泉鄉張某檢測新冠肺炎lgm抗體陽性的任務交辦單”的信息,已經葉縣疫情防控指揮部核實。7月15日,葉縣疫情防控指揮部向龍泉鄉指揮部下發任務交辦單,安排張某到葉縣集中醫學健康觀察點進行集中醫學健康觀察,同時對其密切接觸者流行病學開展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