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3日19:52 來源:中國之聲
連日來的強降雨加上游來水
長江江西段的九江柴桑區江洲鎮
水位猛漲,江洲大堤告急!
九江柴桑區江洲鎮位于
江西、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
是一座四面環水的孤島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
面對巨大的防汛壓力
江州鎮是江中沙洲,四面被江水包圍
7月10日
九江市江洲鎮防汛抗旱指揮部
在網上向在全國各地的江洲人
發布了一封“家書”
號召青壯年父老鄉親們返鄉幫助抗洪
指揮部發出的這封特殊的“家書”顯示
當前防汛形勢非常嚴峻
而江洲鎮在家常住人口僅有7000余人
而且多為留守老人和婦女
實際全部可用勞動力不足1000人
面對34.56公里長的堤壩
防汛人手嚴重短缺
人員調配十分緊張
致江洲在外鄉親的一封信(部分截圖)
“人員短缺,調配緊,
親愛的父老鄉親,
家鄉需要你!”
很快,這封《致江洲在外鄉親的一封信》
在江西九江人微信朋友圈廣泛傳播
迅速得到響應
↓↓↓
截至11日晚
已有2000余名江洲青壯年專程返鄉
根據總臺央廣記者了解的最新消息
截至昨晚(12日)已有近3000人趕回家鄉抗洪
返鄉村民楊振斌說
“我接到通知后就放下手頭上事趕回來了
我們就是想做排頭兵
希望后面有更多的人能夠回來參加防汛工作”
村民王軍平也表示
"看到家鄉汛情這么嚴重
心里很是焦急
回到家鄉抗洪也是在外游子應盡的義務”
在許多江洲鎮人的記憶中
每逢汛期來臨
家家戶戶都要派人上堤巡險
發自內心地保衛家園
是刻在每一個人心中的義務和責任
外地打工回不來的鄉親也有不少表示
會自發捐款捐物
一起為保護家鄉出一份力
江洲鎮水利委員會黨總支書記羅云表示
這封“家書”的號召力還是很讓人感動
“解放軍武警官兵已有數百人抵達江州
全鎮人民同他們一起全力以赴保衛江新洲大堤”
7月12日,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江洲鎮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布撤離通知:目前,長江九江段水位已超出警戒線3米,且正在持續上漲。江洲鎮居民將于7月13日前分批撤離,此次撤離的對象為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65以上的老人,以及其他因常年有病、體質虛弱等原因不能參加防汛的人。18—65歲之間的勞動力,需留下參與防汛。
希望抗洪救災的救援人員注意安全
為返鄉抗洪保衛家園的游子們點贊!
(來源:中國之聲)
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一級英雄邱少云在烈火中用生命詮釋紀律與忠誠,他的英雄事跡在中朝兩國廣為傳頌。這是69年前邱少云在奔赴朝鮮戰場途中寫下的信,也是他唯一一封家書。
張益智16歲拎著瓦刀離開林州老家,從建筑小工做起,歷經10多年打拼,在山西組建了一家大型建筑企業,他的企業員工中,林州籍的占80%以上。“請老鄉、回家鄉、建故鄉、美家鄉”,2019年春節,林州臨淇鄉土人才聯誼懇談會在萬泉湖景區舉行,張益智創業成功的實例展示在每個參會者面前,形成了最好的“示范效應”。
張益智16歲拎著瓦刀離開林州老家,從建筑小工做起,歷經10多年打拼,在山西組建了一家大型建筑企業,他的企業員工中,林州籍的占80%以上。“請老鄉、回家鄉、建故鄉、美家鄉”,2019年春節,林州臨淇鄉土人才聯誼懇談會在萬泉湖景區舉行,張益智創業成功的實例展示在每個參會者面前,形成了最好的“示范效應”。
9月15日在北京舉辦“以國之名守護和平”首映禮。原聯合國南蘇丹特派團部隊副總司令、代總司令楊超英少將,原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曾德亞,河南廣電控股集團總經理郭東星,河南影視集團董事長陳斗勇等出席了本次活動。
正值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隆重召開之際,由中州古籍出版社精心打造的“抗疫家書”《把疫情當課堂》正式出版。面對趙喜風老師的“抗疫家書”,中州古籍出版社首席編輯劉春龍立即通過南陽市十七小學領導向趙喜風老師約稿,很快達成出版“抗疫家書”這個積極共識。
“江洲兒郎,汛情緊急,家鄉盼你回家支援。防汛“戰場”就是“考場”、搶險“現場”就是“賽場”,只要大家一條心,就一定能匯聚起防汛抗洪搶險救災的強大合力,奮力奪取防汛抗洪全面勝利。
“江水每天以40多厘米的速度在上漲,我們村青壯年24小時都守在抗洪一線,守堤壩就是守家。7月13日,上游新聞記者在江洲鎮看到,防洪堤壩的修筑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全鎮已啟動巡崗制度,進入全民抗洪模式。
繼掌中九江發布了《江洲告游子書:返鄉抗洪保護家園》之后,7月13日,江西省會南昌市新建區防汛抗旱指揮部也在掌上新建發布了《致新建區廣大人民群眾的一封信》。” 最后,新建區防汛抗旱指揮部表示,為保證防汛抗洪工作有序進行和人員安全,報名人員僅限50歲以下健康男性。
7月11日,江西省將防汛應急響應級別提升最高級別I級。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油墩街人大主席 余時來:今天是進行地毯式的搜救,我們關注家里面沒有人照顧的。看著一個個被困村民被搜救出來,這名鄉鎮干部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淚水,其實他的家也因崇復圩堤決口受災,但因為災情嚴重,他無法顧上自己的家人。
退休后,我到大別山干部學院擔任特聘講師,到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擔任義務講解員,向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干部講述我的革命家史故事。(學術支持:雨花臺紅色文化研究院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張勇、王勝昔、王斯敏 通訊員 景輝、王麗君)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01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