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3日19:25 來源:新華社
故壘肅殺,海魂激蕩。劉公島,這座面積僅有3.15平方公里的小島,是甲午海戰的終結之處、千余名民族忠魂埋骨之所,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夢碎與夢醒。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山東省考察時,曾經到劉公島參觀,強調要警鐘長鳴,銘記歷史教訓。
在劉公島,曾發生過怎樣慘烈的戰斗?甲午海戰之殤,又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鏡鑒?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
劉公島位于山東半島威海灣內,素有“東隅屏藩”之稱。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北洋海軍的駐泊基地。島上設置了營房、鐵碼頭、炮臺等一批軍事設施。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9月17日,“致遠”艦在黃海海戰中遭受重創。管帶鄧世昌下令,沖向日本“吉野”號巡洋艦。“致遠”艦不幸被敵擊中,爆炸沉沒,全艦200余名官兵壯烈殉國。
同樣以身殉國的,還有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他率領北洋艦隊,頑強抵抗著日軍的海上突襲。日軍見正面進攻難以奏效,便從后路攻陷威海衛,圍困了劉公島。
威海一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百多年的歷史里,世界各國列強共計470多次侵犯我國的領海主權。歷史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不能制海,必為海制;背海而衰,向海則興。
大海潮起潮落,時代澎湃向前。我們要警鐘長鳴,銘記歷史教訓,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做好新時代的答卷。
總指導:何平
總策劃:劉思揚
監制:劉剛
出品人:孫志平
制片人:樊華
統籌:幸培瑜、韓珅
編導:王志斌、彭卓、甄曉博
記者:馮媛媛、吳飛座、李小波
包裝:夏勇
海報:張隆婕(實習)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1966年3月8日,邢臺隆堯縣發生震級為6.8級地震;1966年3月22日,邢臺寧晉縣發生震級為7.2級地震。圖為:周恩來赴河北省邢臺地震災區慰問群眾并指導救災工作。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隊伍,肩負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蘇州市吳中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李東為老英雄張同山戴上“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今年是九一八事變爆發89周年。18日上午,社會各界人士在沈陽隆重集會,舉行撞鐘鳴警儀式,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警報聲劃破天際,鳴響3分鐘,街道上的汽車紛紛停下,鳴笛示警,行人駐足肅立。
今天的神州大地上空,警報嗚咽,聲聲入耳,強烈震撼著十四億中國人民的心。警鐘長鳴,警示我們要銘記歷史,勿忘國恥,以史為鑒,
一年年,我們觸摸傷痕累累的歷史篇章,深深回望歷史、銘記國恥、警示未來,也在和平的今天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我們要永遠銘記歷史的警示,直面挑戰,不斷奮斗,向著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繼續砥礪前行。
89年前的今天,一聲炮響,硝煙彌漫;89年后的今天,警鐘長鳴。這是一段悲慘屈辱的苦難史,更是一部覺醒奮起的悲壯史詩。謹以此片緬懷和告慰抗日戰爭中所有逝去的革命先烈。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中國抗日戰爭經歷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證明了中華民族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非凡的創造力,徹底洗刷了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中國抗日戰爭經歷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證明了中華民族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非凡的創造力,徹底洗刷了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
這是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偉大紀念日,是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重大節日。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就要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這是自強自立的根基。
1945年9月3日,在《新華日報》的醒目位置,毛澤東同志激情滿懷,以筆力遒勁的題詞,意氣風發地抒懷一個長期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的偉大民族浴火重生的喜悅和豪邁。面對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秉持民族大義,高舉團結抗日大旗,肩負起抗日救亡的歷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