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1日16:5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脫貧攻堅路上,知識分子這樣擔當】
光明日報記者 劉平安
老將寶刀不老。從去年9月到今年6月,年過七旬的蔣巍東南西北輾轉五省七地(陜西榆林、新疆烏魯木齊、和田、貴州銅仁、上海、黑龍江省佳木斯、哈爾濱),等于繞全國一圈,完成了一部長篇報告文學《國家溫度——2019—2020我的田野調查》。正準備稍作休整時,來自貴州的電話猶如軍令,他又馬不停蹄直奔貴州,再次吹響了他的“軍號”。他確實有一支“軍號”,是他的手機鈴聲。
蔣巍一年多沒回北京的家了。“這種情況已經習慣了,別說三過家門而不入,八過家門不入都有了。”他大笑,“認識我的人總說我激情四射、能量滿格,不是我覺悟多高,是這個偉大的時代強烈吸引著我,總讓我熱血沸騰。我喜歡坐在老百姓的小院里、炕頭上聊天,他們的故事折射著這個時代發展進程的點滴變化。書寫人民、書寫巨變、書寫英雄,總讓我處在感動之中,我渴望這樣的生活,我認為這也是一個當代作家的使命。要不然,活得也太無趣太寂寞了。”
“生命不過是個容器,就看你裝進什么”
1968年,21歲的蔣巍上山下鄉,在北大荒度過八年的知青歲月。鋤地、伐木、喂豬、趕馬車,飽嘗艱辛。八年時光讓他記住了鄉愁與貧困,也培育了對父老鄉親的深情。他在蚊帳中油燈下創作了大量反映邊疆生活的詩歌,很快成為黑龍江著名的青年詩人。
20世紀80年代中期,蔣巍返城回到哈爾濱,成了《哈爾濱日報》一名十分活躍的記者,發現并撰寫了許多有杰出貢獻的人物。這時候蔣巍發現,詩歌已經不足以容納改革開放大時代的萬千巨變,不足以生動反映那些勇立潮頭的時代先鋒和感人故事,也無法承載他的思考和澎湃激情。于是他做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選擇:轉向報告文學寫作。當然,他仍然繼續著詩歌和小說的寫作,直至今天。其報告文學處女作《大洋的此岸與彼岸》(合作),以及《在大時代的彎弓上》《人生環形道》,蟬聯全國第二、三、四屆優秀報告文學獎,奠定了他在報告文學界的地位。這一寫就是30多年,先后有20多部作品問世。
報告文學評論家李朝全這樣評價他的作品:“在報告文學領域中,報告性較強、文學性不足是較為顯見的缺欠,而思想、激情、文采,則是蔣巍報告文學的三大特色。”訪談中,蔣巍說:“這不是我多么高明,而是時代和生活本身給了我永遠的激動。面對那些英雄、那些犧牲、那些生動的故事,我經常會被逗得哈哈大笑,也會被感動得淚流不止,采訪中經常大喊,拿紙巾來!生命不過是個容器,就看你裝進什么。裝進有意義有意思的東西,你的生命也就變得有意義有意思。作家永遠屬于自己的祖國和人民,面對祖國的偉大進步和人民生活的大幅改善,你怎么能保持冷漠呢?”
2019年9月,國務院扶貧辦和中國作協聯合啟動“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組織20多名作家奔赴扶貧第一線,采訪和書寫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開展脫貧攻堅戰的壯闊歷程。動員會之后,蔣巍立即奔赴第一站——黃土高坡上的陜西榆林。翻山越嶺,走村串戶。黨中央號召廣大作家藝術家要深入生活,加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為人民奉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10個月繞全國走了一圈,蔣巍笑說:“對我來說,‘四力’之外還要再加一力——體力。”隨身帶著筆記本電腦和一盞充電式小臺燈,一路走、一路訪、一路寫,經常埋頭苦戰在賓館房間里,許多天無人說話。但他樂此不疲,朝氣蓬勃,經常大笑或流淚。他有一句掛在嘴邊的名言:“我唯一的憂愁就是找不到憂愁。”
在中國作協機關,有同事說:“走進蔣巍的辦公室,聽他噼里啪啦敲擊鍵盤就像彈鋼琴,你能聽出他的激情和思考。敲出一句有哲理的句子,動作會放慢,最后啪的一響,結束了。”
與英雄同行,是他能量滿滿的“秘訣”
蔣巍手機的軍號鈴聲是這樣來的——
“太陽從山后一躍而起。王明禮雙手叉腰,站在高高的山頭,眺望著在群山中蜿蜒而去的明亮的烏江。秋風呼嘯而過,卷起漫山遍野的黃葉,他屹立不動,猶如一尊山巖。”
“他流淚了,我也流淚了。貴州大山深處竟然藏著這樣一位偉大的英雄——普通一兵!這一刻我決定,把自己的手機鈴也改為軍號聲。”
這分別是文章《響徹一生的軍號》的開頭與結尾,來自蔣巍的《國家溫度》一書。文如其人,這位老將一路走來,以激昂的文字作箭,以自覺的使命為弓,把一顆深愛著祖國和人民的火熱的心,不斷射向“詩和遠方”。大愛、能量、振奮、感動,文字的力量在蔣巍的報告文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響徹一生的軍號》寫的是一名退伍老兵王明禮。王明禮曾在戰爭中用兩條腿換了戰友的三條命。1985年復員回到家鄉,貴州銅仁大山中的思南縣,他拄著雙拐做了10年的“義務郵遞員”,送信百萬件無差錯。10年后,他奇跡般地扔掉了雙拐——一條腿是假肢,一條腿是鋼板。1998年,王明禮申請駐村扶貧,9年時間翻山越嶺轉戰8個國家級貧困村,修建水窯68個,帶領鄉親筑路總計60多公里,通過多項舉措逐步帶領大部分群眾實現了溫飽。2007年,他賣掉房子,和當年戰友一起籌建萬家山茶場,利用開發荒山搞產業經濟,努力安排當地村民就業。如今,茶園面積拓展到5000多畝,建設精品水果基地300多畝,養殖雞、鵝、羊4000多只。帶動鄰近村鎮近4000人脫貧,80個入股貧困戶分紅近百萬元。蔣巍說:“王明禮是我從大山深處撈出來的典型,讓我震撼的是,從戰場到回鄉,他每做一件事都能干成奇跡。為什么?因為他的手機鈴就是軍號聲——響徹一生的軍號!”
采訪中,有個小插曲讓蔣巍印象深刻。初見王明禮時,他上山時健步如飛,幾乎看不出任何毛病。蔣巍說要看看他的傷殘處,王明禮把褲腿卷到大腿上,這才發現他的兩條小腿一只是假肢,一只是皮肉包著的鋼板。后來蔣巍這樣寫道:“突然間,我們毫無思想準備——只見王明禮猛地脫下左腿假肢,動作極其利落,‘呯’的一聲巨響把假肢遠遠甩到屋角,然后大聲說:‘我這條腿能上能下,有什么怕的!’見過幽默的沒見過這么幽默的。我不禁哈哈大笑,笑完,已是滿臉淚水!”
經常與英雄同行,這便是蔣巍永遠能量滿滿的“秘訣”所在。除了王明禮,他的《國家溫度》中還有黑龍江帶領“傻子屯”村民尋找病根,治水、治愚、治窮的“天下第一傻”許振忠等許多平民英雄,有新疆干部每人車后備廂都裝著一卷行李、隨時準備入村駐戶的細節。蔣巍說:“揮筆成史,就是報告文學作家的光榮。作為時代的速記員,我們留下的是國家發展進步的足跡、人民奮勇向前的足跡。還有什么工作比這更精彩呢?所以,我愿意永遠在路上。”
目前,這位隨和、可愛、富有激情的老爺子又在貴州走訪了一月有余,他拍來了一張電腦頁面圖,上面寫著“主戰場”三個大字,這是他正在創作的新書。這位老將的手指又在鍵盤上激情飛舞了。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11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