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1日12:15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張碧涌 殷燕召 李慧 龍軍
雨中的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山山水水掩映在一片縹緲的薄霧之中。
“我們苗寨風景好、‘寶貝’多,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十八洞村的土雞蛋和蜂蜜……”村口一處高臺上,大學畢業生施林嬌和施康正在直播帶貨。
“三溝兩岔窮疙瘩,每天紅薯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施林嬌口中的一首苗歌,唱的是過去的“苦日子”——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十八洞村,巉巖高聳、群山阻隔,曾經,這里民生維艱,年輕人都想方設法跑到外面的世界去。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為新時期中國扶貧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幾年過去,十八洞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泥巴地換成了青石板、瀝青路,黃桃、獼猴桃基地相繼建立,前來“打卡”的游客越來越多,村民們開起了農家樂……
“鳥兒回來了、魚兒回來了、蟲兒回來了,年輕人也回來了。”古老的苗寨,因越來越多的青年返鄉創業煥發出新的活力。
千年苗寨脫了貧
芒種時節的十八洞村,干凈的石板路蜿蜒于黃墻黛瓦的農舍之間,串聯起郵局、超市、銀行、農家樂等店面,來自天南地北的游人在小雨中自在漫步。
千百年來,苗寨百姓為生計奔忙,為溫飽勞碌,卻無法擺脫貧困。2013年,全村人均耕地0.83畝,225戶、939口人中有136戶533人貧困,很多大齡青年都娶不上媳婦。小康生活,對于十八洞村來說曾經是那么遙不可及。
苗寨的歷史,從2013年11月3日掀開新的一頁。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村里,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親切地拉家常、話發展。“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精準扶貧催生了十八洞村的巨變。村支部成為精準脫貧的主心骨,產業扶貧讓增收致富走上“快車道”,“黨建引領、互助五興”基層治理模式激發出黨員群眾的原動力。
“2015年我參加高考,家中突發變故,讓原本不好的生活雪上加霜。在精準扶貧政策幫助下,我家享受建檔立卡貧困戶各項優惠政策扶持,兄妹4人的學業都得到保障。靠著國家助學貸款,我完成了在浙江音樂學院4年的學習。”施林嬌的話語中滿是感恩。
2016年年底,十八洞村實現脫貧摘帽,136戶貧困戶、533位村民告別貧困。現在,村民人均純收入已從2013年的1668元躍升至2019年的14668元,村集體收入也超過120萬元。
直播團隊帶貨忙
鳥兒啁啾,苗家阿妹的歌聲在山谷回蕩。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讓十八洞村迎來“鳳還巢”。
“村里的路通了、網通了,村民的思想也更新了。”在異鄉學習工作期間,施林嬌一直對家鄉魂牽夢繞。2019年歲末,她辭去在湖南瀏陽的工作,開啟了回鄉創業的旅程。和她一起創業的還有兩個小伙伴——施康、施志春。施志春從上學時就開始運營公眾號,記錄家鄉的點點滴滴;施康則在長沙做過一份與短視頻有關的工作。
“我們仨一個了解鄉情,一個會做視頻,一個會唱歌,正好組成一個視頻直播團隊,大家一拍即合。村里對我們的想法也很支持。”施林嬌說。
白天拍攝、直播,晚上商定次日的主題內容,三個年輕人的創業生活緊張而有趣。“最多的時候一天要直播6到8個小時,現在已經發了三四十條視頻。” 施康告訴記者。
旖旎的山川風光,多彩的民俗文化,誘人的特色農產品,讓“三小施”的直播迅速走紅。短短幾個月,“湘西十八洞嬌嬌”的抖音號里,已有近10萬粉絲,施林嬌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
今年疫情期間,村里的旅游業受到影響,鄉親們的土特產銷售受阻。施林嬌又成為“帶貨”能手,在直播平臺上幫助村民、扶貧車間銷售了上千斤臘肉、3000多單酸蘿卜。
廣闊鄉村有作為
施林嬌的成功,讓越來越多在外工作的同學、同鄉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新的思考。“我有個大學同學是郴州的,她看了我的直播,也想回到家鄉創業。”施林嬌說,大學畢業生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路,現在鄉村振興需要大批人才,發展空間十分廣闊,“青春是用來奮斗的,我堅信自己的選擇。”
“等粉絲量漲到足夠多時,我們打算將村里的特色農產品賣到更遠的地方,還可以承接其他地方的直播銷售。”施林嬌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們要讓自己的短視頻和直播更加專業,還要進行產業規劃和品牌打造。
隨著產業根基的日益鞏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十八洞村,為鄉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有了山泉水廠,我就能回到家門口工作了。”憑借在外地五金廠的技工經驗,十八洞村村民隆忠奎成為家鄉水廠的一名設備維修工人。
曾在浙江臺州打工多年的龍金彪,則成為十八洞村農旅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之一,帶領村民們發展鄉村游和特色種植。
2016年,21歲的施芳麗從浙江臺州一家五金廠回到村里,成為十八洞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的一名講解員。“村里的產業分紅了,山泉水可以賣錢了,旅游也發展起來了,現在真是煥然一新。”施芳麗高興地對記者說。
“我們18名講解員大都是返鄉創業的年輕人,村里發展機會多了,年輕人越來越有奔頭。”23歲的講解員龍金翠回鄉已有一年,她說,“不用出去打工了,能在家門口掙錢,這就是小康生活。”
目前,十八洞村已因地制宜組建了苗繡、黃桃、獼猴桃、果桑種植、油茶種植、山羊養殖、黃金茶等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把勞務經濟、特色種植、特色養殖、苗繡、鄉村旅游等五大產業串成鄉村振興的美麗“項鏈”。
“雨露陽光,潤我家鄉,飲水思源,自立自強。”這是十八洞村新修訂村規民約的開篇語。在廣袤的大地上,成千上萬個“十八洞村”正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指引下,朝著全面小康的美好愿景闊步向前。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11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