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9日18:21 來源:大數據文摘
最近,一位本科生自制光刻機的視頻火了。是的,你沒聽錯,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的學生彭譯鋒,竟然憑著一張圖紙成功在家里搭建了納米級光刻機,還成功光刻出~75微米(75000納米)的孔徑。
這位同學還在讀本科,整個制造過程都是在一間超簡陋的小書桌上完成的,全部數學演算全靠一張白板,所有的材料都堆放在桌上地上,簡直就是“家居實驗室模范”。
大概長這個樣子 ,非常接地氣了。
彭同學在視頻中表示,他制造光刻機的圖紙來自自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同學,圖紙大概長下圖這個亞子。彭同學也正是憑借著這張圖紙,完整復刻了整臺納米級光刻機。
小彭同學拿到圖紙第一反應:這不是兩臺顯微鏡嘛?
其實早在今年5月,彭同學已經發布了一個半導體光刻教程-1CM工藝教程成果,目前75μm工藝是在1cm的研究上研究出來的,當時由于時間有限,所以他之前完成了一層,真正量產的芯片不止一層,這里是做一個簡單的示范。
在他的其它視頻中是有做準備工作的,比如培養單晶硅片,需要把整個硅片的表面全部用氧化層覆蓋。光刻掩板也需要小心放置,非常的脆弱,容易直接碎掉。Nmos板掩蓋部分還需要上膠水。
目前的研究成果他大概花了半年自己琢磨出來的,最早的興趣來自高中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沒有視頻和資料,但是他就是想自研芯片。
并且彭同學也想通過視頻給大家證明,環境怎么樣不重要,有動手能力和興趣就足夠啦!
專業技術,超低成本,挑戰自制光刻機的極限
小彭同學在一段21分鐘的快進視頻中呈現了自制光刻機的整個過程。
首先他先自建微納米平臺,兩臺顯微鏡加一個激光雕刻機等部件就位。雕刻機的功率是500毫瓦。由于硅片具有反射性,所以在雕刻時必須要帶上護目鏡。
左邊這臺帶屏幕的顯微鏡還是找同學借的,主要是用來觀察實驗結果的。
還有懸涂設備,用來懸涂比較大的設備。用顯微鏡改裝成微縮光刻機,用普通的鏡頭先對焦,對焦好以后再用光刻的鏡頭進行操作。
光刻鏡頭是用錫紙改裝的,起到散熱和遮蔽外泄紫外線的作用。連接線加LED紫外燈,大約10瓦的功率,由于紫外線容易對人體造成傷害,所以務必要用錫紙做遮掩,鏡頭里也需要掩膜以及游標卡尺,黃光燈來配合。
芯片少不了光刻膠這種原料,小彭同學花了不少力氣,終于淘到了一小瓶光刻膠(150元),光刻膠的外袋是黑色遮光的,但Bug是裝光刻膠的瓶子卻是透明的,所以說不能一拿到手就打開,一旦隨意打開就容易全部曝光了,最好是在黃光(特定區域)的背景下打開。還要把光刻膠進行分裝,大概每次3-4ml,取膠劑、顯影液就準備自己調試一下。
由于光刻膠的瓶子都是日本進口的,小彭同學不禁感嘆: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比起現有的技術還有很大的距離。
配置顯影液,使用袋裝的氫氧化鈉,為什么沒有用成品顯影液呢?因為小彭同學還是學生,預算不夠,僅有的錢拿去買光刻膠了,配上某臣氏的蒸餾水,雖然不是鏈子級別的超純水和去離子水,但是蒸餾水也能湊合。經過反復調試,配置的顯影液的PH值大概在9.3左右,需要配置500ml左右。
再就是預熱加熱臺,110°C,打開除濕用的凈化器。
仔細閱讀光刻膠說明書。把玻璃片進行懸涂之前,要用氮氣除去表面的灰塵。
再開始滴一些光刻膠,就可以開始懸涂了。細節部分也很充分,風扇的轉數需要達到4000轉以上,否則達不到效果。
懸涂完成后放在預熱好的加熱臺上,放置時間為90秒,過程中最好用錫紙蓋上,以免灰塵異物落在玻璃片上。
接下來就可以進行工藝參數的設置,速度調成2000左右,功率調到40%,選擇點雕刻,并選擇每mm兩個點,停留時間為2毫秒,全部設置好后,開啟熱光模式。
然后進行對焦,就可以開始光刻了。
再拿出剛配好的顯影液,不要倒太多,以免濃度過高,沒有空間可以稀釋以及補充堿液。
配置妥當后,反影就可以開始了。玻璃片的表面會有紅色物質生成,是重新溶解的光刻膠。
由于是自配的顯影液,所以在某些參數的位置掌握得不太好。
顯像的位置不是很明顯,只能看到一片玻色顯影。
如果要看詳細的,只能在顯微鏡下面看,有的地方是被腐蝕得不是很好。并在中等位列的情況下,是可以看到做出來的效果還可以,黑影的位置是在剛剛處理得不夠充分,還缺少一些腐蝕時間。
最高分辨率的情況下,一個點的結構:
根據對孔徑的測量,大概是75μm的直徑。
網友評論:用最簡陋的設備嘗試最有趣的事
目前,小彭同學的視頻已經有了20萬的播放量。網友們對此評價也相當高。
有的網友勸小彭同學畢業后直接去上海微電子應聘,評論區也有專業人士邀請他一起合作研發。
中國何時能摘取這只“工業上的皇冠”?
光刻機技術一直被譽為“工業之光”“工業上的皇冠”。
成功生產半導體芯片的技術主要分成,濕洗、光刻、離子注入、干蝕刻、濕蝕刻、等離子沖洗、熱處理、快速熱退火、退火、熱氧化、化學氣相淀積(CVD)、物理氣相淀積(PVD)、分子束外延(MBE)、電鍍處理、化學/機械處理、晶圓測試和晶圓打磨,經過這些步驟都成功后,才能出廠封裝。
看著步驟挺多,但是再看看制作工序,其中的第二步就是光刻,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還沒有掌握5納米和7納米的技術工藝,后面的工藝基本就無法繼續。
為了能研發出我們國家的自產芯片,不知道有多少優秀的人才正在日以繼夜地進行苦心鉆研,早日國產化,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心愿。
就像小彭同學的評論里說的那樣:他放上這個手把手微納加工平臺的組裝教學視頻,以專業技術、超低成本,挑戰自制光刻機的極限-75μm工藝,只為喚醒更多新生力量對科技的追求和探索!
我們也祝他,
早日夢想成真。
勇于創新,服務創新,在今天的浦東,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展現中國改革開放所匯聚的巨大成就。在張衡路上,從農田中破土而出的“鸚鵡螺”,就是張江最核心的大科學裝置之一:“上海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