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8日11:04 來源:半月談
一邊抱怨,一邊代勞,很多家長都有過代娃做手工的痛苦經歷。然而,當你還在吐槽手工怎么這么煩人,偷偷上淘寶買一個交差時,一些“神通廣大”的家長卻在親力親為,從搞科研、策畫展、發文章等方面,砸資源、拼人脈,為孩子升學全面助攻。
半月談記者調查了解到,截至今年,教育部已明確特長生、競賽生培養與升學加分全面脫鉤,但各類“隱形加分”現象仍難杜絕,在校內評優、升學考試的保送名額等方面發揮作用,值得關注。
青少年科創項目竟用上大科學裝置?
近期,有高校教師吐槽身邊同事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還送去參賽拿獎,引起不少“槍手”們共鳴。
一位曾當過“槍手”的博士說,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代工”過一個項目,課題不復雜,是關于空氣污染物在密集建筑中的傳播。他按照項目需要,做了建筑物周圍流場數值模擬,說明建筑不同密度對于氣流速度的影響,佐證試驗里煙霧的流動跟計算吻合,再配上高清攝像的視頻,就拿去給導師交差了。“后來我才知道,這是替某領導的孩子參加一項全國性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做的。”
半月談記者查閱了某全國性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官方網站,從獲獎名單和線上展廳來看,有幾個突出感受:首先,中學組以上的項目水平都已達到碩士乃至博士水平;其次,大城市學生占突出優勢;第三,也是最令人驚訝的是,一等獎項目的展示里面XPS(X射線光電子能譜技術)、電子顯微鏡等高端儀器比比皆是,且不說這是不是學生自己做的,光是這些設備的申請就很難。
例如,南方某省一位高中生的一等獎作品用到了國家大科學裝置——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獲獎的同時該生還在核心期刊發表了署名為第一作者的論文,第二作者則是上海某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位博士。巧合的是,這位博士所在高校學院的負責人、核心期刊的負責人,不僅與這位高中生同姓,研究方向也重合。另一位獲得一等獎的選手,從公開資料檢索就能發現,是某院士的直系親屬。
一位科研人員認為,高校和科研單位都會鼓勵本科生或者更低年級學生參與業余科研,也會讓有想法的學生進入實驗室做一些簡單的科研項目。因此,高中生使用國家大科學裝置看起來不合常規,但程序上并沒有問題,更不能就此認為是造假。
但中科院一位研究員則質疑,他曾多次申請使用同步輻射光源科學裝置,不僅項目申請門檻高、審批手續嚴格、排隊時間也很長。“批給一個中學生做項目還參加評獎比較罕見,就算通過合作高校申請的實驗學時搭便車,也不是一般的關系。”
保送資格的“后門”居然是辦畫展?
江蘇的林女士最近很焦慮。這學期一過,女兒小滿離畢業班又近了一級。但是對比其他同學被音樂、繪畫和發明獎擠滿的簡歷,僅拿過幾次校內三好生的小滿顯得“沒有競爭力”。
林女士后悔,在女兒“簡歷鍍金”的問題上,自己重視得晚了。小滿上的小學不錯,本以為家長孩子都能松快幾年,誰知“戰爭”一入學就打響。“家長都在拼人脈、拼資源包裝孩子。有的家長在出版社工作,連帶著孩子作文在報紙上發表好幾篇。有的家長會畫畫,就自己畫兒童畫、簡筆畫,小孩兒也每年都能在比賽里拿獎。”
今年起,高校取消自主招生,特長生、競賽生從此也與升學加分脫鉤。但家長對孩子簡歷上各種文藝特長、發明獎項的熱衷卻一點兒沒減退。
“我不太相信特長生優先錄取的路子會堵死。有些門路,就是專門留出來的后門,越是卡得緊,越要努力擠。”李先生的女兒,在東部省份一所非常知名的中學就讀。近幾年來,學校里流行一股“畫展熱”:但凡老師的子女,或是家里有門路的孩子,都想盡辦法在學校辦個人畫展。只要辦上畫展,就會被視為有繪畫特長,在升學考評中“占便宜”。
半月談記者調查了解到,所謂“占便宜”,指的是自主招生、降分錄取雖然取消了,但是還有不少語言類高中掌握著高校小語種專業推薦保送的機會。“顯性的高招加分,盯著看的太多,反而是這些推薦小語種專業的機會掌握在中學手里。說你特長,你就特長。畫畫、唱歌等技能都被類比為競賽獲獎,在考評保送資格時加分。”李先生說。
跟硬碰硬的競賽得獎比,辦畫展這種軟要求更好達到,因此也被家長盯緊,視為一條“金路子”。不少校內老師,都張羅著給自己孩子在學校辦個畫展。有老師的孩子才上初中,就打好招呼,把一對雙胞胎女兒的畫展“提上議程”。
門檻高、圈子化、難監督,隱性加分如何約束?
隨著特長與加分全面脫鉤,依靠隱性權力在升學考試中的助攻行為變得更難,但并未消失。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這一“鉆空子”的行為正在日益“圈層化”,呈現出3種特征:一是門檻高,監督難。二是非直接,取證難。三是圈子化,審核難。例如,科技創新類競賽加分仍不少見,即使常規高考途徑的加分取消了,也會在各種保送、計劃中體現。
“藝術圈的搞藝考,學術圈的拼競賽,各有各的門道,并且越高端越隱蔽,復核困難,但總之都是普通家庭很難參與的高端游戲。”林女士說。
一位985高校的博士說,他曾撞見過不少孩子在父母實驗室里擺pose錄視頻的場景,從選題、發明到寫論文,課題選得比研究生論文還難。“我感到深深的恐懼,我們這種985碩博士,辛辛苦苦給領導孩子寫課外實踐報告。而他們的子女,輕輕松松拿著報告參加各種評獎,不知道在哪個環節就把我們普通家庭的孩子‘干掉’了。”
背靠大樹好乘涼,利用隱性權力為學生升學履歷鍍金、甚至不惜造假的現象并非中國獨有。美國的推薦信是學術圈的游戲規則,教授將子女推薦到熟人的實驗室里做項目、寫論文,是常見的現象。韓國教育部2017年底開展的一項“論文署名不當行為”現狀調查顯示,共有29所大學出現82起論文學術不端事件。具體表現為大學教師在發表學術論文時,將自己尚在上學的子女署名為共同作者。
教育界人士認為,今年是取消自主招生、實施強基計劃的第一年。每一次改革,都有助于打破原本的灰色空間,給教育公平創造新的機會,但也總會產生新“空子”與新“門路”。約束隱形權力,仍然任重道遠,既需要升學考試相關部門的他律,也離不開學生及家長的自律。畢竟,道路千萬條,做人第一條。再多的鍍金、評獎,也沒有教育孩子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重要。
(記者 蔣芳 王玨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