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5日14:56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追憶西部志愿者李莎
21歲的青春定格在支教路上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麗
在奔騰的時代洪流中,總有一曲曲青春的旋律令人動容,讓人銘記。李莎,這名來自四川巴中的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滿腔熱血投身脫貧攻堅大決戰,將人生追求融入國家命運,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貢獻才華,揮灑汗水,綻放青春的光彩。
5月9日下午,李莎在赴支教的廣西龍勝小學開會途中發生意外,經全力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21歲。年輕的生命、最美的青春,永遠定格在支教路上……
近日,共青團廣東省委、共青團廣西區委分別追授李莎“廣東省優秀共青團員”“廣西優秀共青團員”榮譽稱號。
李莎參加龍脊梯田豐收節。華軒攝/光明圖片
教育脫貧,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種”
在窮困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李莎,對教育擺脫貧困有著深刻的理解,她迫切希望以自己的經歷和所學去幫助同樣處在窮困環境中的孩子。
李莎出生在四川省平昌縣的一個小鎮,家里經濟比較困難,但她自小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父親的諄諄教導深深影響了她:“孩子,在學校一定要狠狠念書,牢記知識改變命運。”她在筆記中寫道:“困難的經濟條件有時會局限我們的學習資源,但永遠無法阻止我們對知識的渴望?!?6歲那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華南理工大學。
李莎深刻意識到,教育的過程不僅在于傳授知識,還在于激勵、喚醒、啟迪學生的自我成長意識,這是動力系統。她想做的不僅是一名師者,更是一名愛心、美德、信念的播種者,為此,她全身心投入到支教工作中。“時間會證明一切?!边@是李莎奔赴西部時的支教宣言。在“龍勝一對一”愛心助學項目中,她主動請纓,前往最偏遠的三門鎮。那里路途遙遠,從縣城到家訪學生家中,車程要一個半小時,加上徒步兩個小時的崎嶇山路,翻山越嶺,艱辛可想而知。
在教學工作中,班上小彭同學對英語的學習有畏難情緒,一個單詞、一句英文學很久了,仍難以出聲。李莎總在課后把他叫到辦公室,一遍遍地拉著他的手或摸著他的頭給他講解,教他每個單詞怎么發音、每句話怎么連讀。她在教孩子們知識的同時,也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個小女孩成長在單親重組家庭,因缺少關懷,性格內向,不愿與人交流。李莎經常關心陪伴她,和她聊天,幫她扎頭發,慢慢打開她的心扉。漸漸地,小女孩變得開朗起來,逐漸融入集體,學習成績也有了起色。
就這樣,在點點滴滴中,李莎與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李莎和支教的孩子在一起。華軒攝/光明圖片
扛責在肩,勇擔當甘奉獻的“莎姐”
支教期間,李莎除承擔兩個跨年級、跨學科的教學工作外,還擔任了班主任助理,并協助開展學校行政辦公室工作。為做好教學工作,她虛心向年長的老師請教,認真思考,年紀輕輕的她也掌握了自己獨到的教學策略和技巧,深受孩子們喜愛。辦公室工作事無巨細,大到各項重要活動,小到會務準備、日常接待,有時還要跑跑腿送材料,不管工作多么繁雜,李莎都從無怨言,總是傾盡全力把每件事做到最好。
在華南理工大學赴龍勝的研究生支教團隊伍中,李莎年齡雖然最小,卻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莎姐”。在支教團夏令營期間,她每天主動劈柴燒火,買菜做飯,為隊友們奉上一頓豐盛的晚餐。她還承擔起志愿活動的宣傳工作,在“華工大研支團”“龍勝青年之聲”等公眾號上發文80余篇,并聯合其他志愿者制作視頻《旭日東升》,深入展現留守兒童內心的善良與純真,作品被廣泛轉載。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國。家人怕她有危險,一再勸阻她不要提前去支教點。她的態度很堅決:“疫情就是命令。我回??梢詾樾W的疫情防控工作做些事情。”回到支教地,她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通過網絡平臺,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識技能及相關通知精神宣傳給家長和學生。她還協助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復學準備工作,每天在網上進行兩個班級100多位孩子的健康監測,監督學生英語科目的網上學習,做好教室的清潔衛生及消毒通風工作、補訂學生的夏裝校服……
她工作著、奔波著、累并快樂著,主動把責任扛在肩上,用熱忱和奉獻傳遞愛心,提升自我價值。她的朋友秦同學說:“那顆星星降落凡間,在每一條經過的軌跡都發光發熱,溫暖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樂觀堅忍,在奮斗中釋放青春激情
“我一直相信只要足夠堅忍,越是痛苦的東西才會讓人更快地成長,堅忍是我最驕傲的品格。”這是李莎的自我評價。
李莎因為家庭困難,自立自強,積極參與勤工助學,用自己的雙手和毅力克服生活困難。李莎的室友馮越回憶:“我們曾一起參加背單詞打卡訓練營,我沒多久就放棄了,而她在異常繁忙時仍堅持打卡直到背完全部,晚上就寢之后,我常能在黑暗中看到她的床鋪上透著燈光,聽到她輕輕翻書的聲音?!崩钌€活躍在各類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在這一過程中,她收獲的不僅是一次次實踐中的成長,更是用知識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全身心奉獻的愉悅感,并曾獲評廣交會優秀志愿者、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優秀志愿者、華南理工大學社會實踐優秀個人等稱號。
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奮斗磨礪了李莎的意志,更養成了她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紅色碎花裙,舉著小傘遮陽,拉著一個孩子,一個又拉著另一個,陽光、陋房,嬉鬧、歡笑、小調……”張慶園老師對在廣西龍勝見到李莎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李莎的身上總是散發著一種熱情陽光的感染力,她愛美食,珍惜與三兩好友分享美食時的快樂;她愛看書,她相信“讀書多了,看過的書籍都潛藏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她愛攝影,用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傳遞著一幀幀精彩瞬間……李莎在校時還曾參與有關抑郁癥健康傳播研究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SRP)項目,是項目的核心成員和負責人之一。她在散文詩《回歸》中呼吁對抑郁癥患者的理解和關愛:“親愛的人,如果你相信她是溪流,那么也請相信她始終和汛期時一樣湍急,似秋千蕩出美麗的弧度,最后沖出河道的桎梏?!蓖陧椖拷M的同學說:“如果用心理學類別劃分人生,那么她屬于積極心理學范疇,源源不斷地給團隊輸送正能量?!?/p>
如今,李莎把寶貴的生命留在了她深愛的土地上,把青春的贊歌唱響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而她那明媚的笑容將永遠留在大家心中,她的精神將一直延續下去。在她的背后,還有著18000余名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在這場“青春接力”中傳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05日 01版)
在12月1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指出,“十三五”以來,高校畢業生累計達4088萬人,初次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77%以上。全面實行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和公辦民辦同招入學政策,24個大城市中免試就近入學比例已經達到98.6%,85.3%的隨遷子女進入公辦學校就讀或者享受政府購買學位的服務。
星期五下午,中益鄉小學門口熱鬧了起來,這所寄宿制學校的小學生們迎來了每周回家的時間。2019年8月,中益鄉小學建設完成20間學生宿舍并擴建學生餐廳(央廣網記者 王啟慧 攝) 上學路的難題解決了,求學路上的難題還依然存在。
習近平:我一直強調扶貧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志氣,不光是輸血,還要建立造血機制,脫貧后生活還要不斷芝麻開花節節高。行百里者半九十,貧困人口脫貧后的可持續發展任重而道遠,只有擁有永不放棄的自信心和自我發展的生命力,才能照亮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才能實現脫貧后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勇介紹說,2016至2019年全省累計安排各類資助資金252.7億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860萬人次。河北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校長治校辦學能力、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努力讓每個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
為此,村中村村委會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積極引入社會力量開辦扶貧車間,幫助尋找可租用的廠房,挨家挨戶宣傳招工。近年來,梅州市建立了6個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11個市級和6個縣級粵菜(客家菜)師傅培訓基地,2019年以來累計培育4385人,其中貧困戶350人。
初冬的藏北嘉黎風雪飄打,寒風凜冽,可房屋里的牧民群眾卻暖意濃濃。在慰問7戶已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時,縣人武部官兵分別深入到幫扶對象家庭中,針對家庭中有學齡兒童、單親、孤寡老人等情況,進一步完善建檔立卡工作,為他們出謀劃策。
”云南省大理州云龍縣諾鄧鎮永安村的楊奶奶,拉著同濟大學校長陳杰的手激動地說。陳杰校長一行在云龍縣人民醫院現場聽取學校對醫院的幫扶情況 江平 攝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和云龍縣委書記段冬梅為同濟夢想教室揭牌江平 攝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 高校師生積極作為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扶貧工作中 把青春揮灑在扶貧路上 即日起 微言教育推出 “我的2020·教育脫貧攻堅微視頻接力”專欄
“義務教育有保障的目標基本上實現了?!薄 ∴嵏恢ソ榻B稱,截止到今年9月15日,全國輟學的學生由去年大約60萬人,“到9月份的時候已經降到千位數,就是2419人。
當地時間21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5屆會議期間,“扶貧脫困與人權保障”邊會在線舉行。來自中方的學者分享了中國脫貧攻堅的寶貴經驗,特別介紹了新疆地區的扶貧脫困情況。來自孟加拉國、馬來西亞、伊朗、敘利亞、委內瑞拉等國常駐日內瓦代表團官員、人權高專辦、非政府組織代表等參加了本次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