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4日17:05 來源:中國青年網
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星空浩瀚,探索追夢不止。數十年來,是什么力量讓中國航天事業由小變大、由大向強,長盛不衰、枝繁葉茂,取得了以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全球星座組網等為標志的輝煌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實踐告訴我們,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夢想是激發活力的源泉。中華民族是勇于追夢的民族。”
循著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走近這群追夢人!陳燕光,曾任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體網和動力測控系統主任設計師。他用生命中最后的兩條短信,訴說著中國航天人的執著與堅守。
“看似沒什么壓力,
其實他時刻都把工作放在心上”
“改造電纜生產進度怎么樣了?”
2012 年7月5日一早,距陳燕光住院一個月,他的一位同事收到陳燕光發來的這樣一條短信,同事十分驚喜:看來陳燕光的手術很成功,他又能關心工程進度了。
“今天中午不回家吃飯,會議管飯。”
2012年7月5日中午,妻子收到了陳燕光發來的這樣一條短信。妻子很疑惑:剛做完腦瘤手術的他怎么會去開會了呢?
短信發出的兩天后,時而清醒時而囈語的陳燕光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陳燕光的主治醫生解釋:患有腦瘤的病人,由于腦部水腫影響神經,經常會出現一些幻覺,一般病人會在幻覺中“回到”自己最放不下的時刻或者最關注的事情上。陳燕光最后兩條短信中的內容,正是他最放不下的事情。
是的,他最放不下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體網與動力測控系統。
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作為北斗導航工程建設的唯一“專車”,在研制過程中既要穩定技術狀態,控制更改的影響范圍,又要不斷創新改進,提高火箭的適應力和可靠性,這一度被認為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挑戰。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體網與動力測控系統關系著整個北斗導航工程高密度發射任務能否按時完成。
2005年,陳燕光接到了一項新任務:負責北斗導航工程火箭系統總體網與動力測控系統的設計工作。當時,他在單機產品的設計領域已游刃有余。動力系統并非他的原專業,從頭開始對誰來說都是一個挑戰。但陳燕光偏偏接下了這項任務,在不惑之年開始挑戰新領域。人員緊張,他帶著只有3個人的年輕團隊就開始了新領域的攻關。
“陳老師表面上看似沒有什么壓力,但其實他時刻都把工作放在心上。”同事劉巧珍回憶。
有次,有一個購買的設備沒有冗余自動切換功能,他干脆自己發明冗余控制技術。那段時間,他經常整宿琢磨這項技術。甚至睡覺的時候,一旦有靈光一閃,他就趕緊爬起來記錄下自己的想法。經過1個多月的研究,陳燕光發明的冗余控制技術獲得了成功實踐,為北斗導航系統快速組網奠定了基礎。
從未“歸零”,
“他是我在技術上合作最順暢的人”
在航天這種高難度、高風險的行業中,有一個航天人獨創的詞匯叫做“歸零”,就是一切“從零開始”——從頭查找問題,在每個環節中舉一反三,以消除所有的隱患。“歸零”也就意味著有故障產生。
1981年,陳燕光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進入當時的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總體設計部一室,從事電氣系統單機軟硬件的設計工作,一直到擔任總體設計部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體網和動力測控系統主任設計師。陳燕光幾乎參與了航天一院所有型號的研制,卻沒有過“歸零”經歷。
沒有過“歸零”經歷,源于他出名的細致嚴謹。作為主任設計師,他本來只需把控方向即可,但他始終與隊員們奮戰在實驗室里。有一次,由于有隊員考慮不夠周全,導致軟件設計存在問題。陳燕光沒有責備年輕人,只是默默地連續幾個晚上和團隊一起在陰冷的廠房里蹲守試驗,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一句一句技術指導,一點一點攻破難關。眼睛熬紅了,問題也終于解決了。
為了保證產品質量,他會在實驗室搭建模擬電路,一遍又一遍地測試產品,提前發現產品的風險點并進行改進,確保從自己手里出去的產品沒有任何質量隱患。
陳燕光的同事是這么形容他的:“他是我在技術上合作最順暢的人,他寫的任務書特別清楚,我基本不用再問,可以直接干活。”
看似“拼命三郎”一樣的“鋼鐵戰士”,其實陳燕光身體一直不太好,食道常年潰瘍,經常發低燒,但只要一開始工作,他往往全然忘記這些。他說:“調試好產品,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星空是人類心之所向的地方,火箭是實現夢想的天梯。如果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你,會做什么?
2012年6月4日,陳燕光最后一次來到辦公室。他平靜地告訴大家:自己被確診為腦瘤,要離開一段時間,項目進度關系后續發射任務,千萬不能拖,但一定不能因為進度影響了質量……
住院治療一個多星期后,陳燕光經常出現幻覺,總是告訴妻子6月中旬有任務要去基地,上次都是別人替他去的,這次可不能再耽誤了,手頭的工作要給年輕人分配一下……
2012年7月7日,陳燕光永遠地閉上了眼睛,他沉沉地睡去了,也許,只有在這時,他才能安心地休息。
2013年5月2日,長征三號乙遙25火箭發射圓滿成功,陳燕光和同事負責的“火箭總體網與動力測控系統”技術成功得到驗證,填補了國內地面遠控領域的一項空白。
“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勛已經牢牢銘刻在新中國史冊上。”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時指出,“不管條件如何變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志氣不能丟。新時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為榜樣,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
如今,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已順利完成,當我們再次回憶起這位“老航天”的人生,生命最后時刻的兩條短信更加令人動容。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偉大”之中,總有陳燕光這樣“平凡”的執守,在我們所能感受到的驕傲之中,凝聚著無數和陳燕光一樣的航天人的青春和熱血。
這熱血的另一個名字,叫中國的航天精神。
記者:張瑞玲 李晴(實習)
設計:陳孔鴻(實習)
通訊員:王偉童 易苑宣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作家報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