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1日20:56 來源:新華網
自打成年后,窮怕了的傈僳族漢子余友鄧有一個夢想——走出阿地馬底,逃離苦日子。
阿地馬底,傈僳語,意為“沒有一塊平地的地方”。地如其名,這個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鹿馬登鄉赤灑底村峽谷深處的村民小組,地勢險峻、貧困閉塞,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
2018年,余友鄧43歲,夢想照進了現實。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包括他家在內的全組62戶人家一起下山,搬進了阿路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從“阿地馬底”到“阿路底”,余友鄧和村民們從“苦日子”走向了“好日子”。
高山峽谷間的阿地馬底村民小組(5月13日攝)。新華網 趙普凡 攝
(一)
阿地馬底距村委會15公里,距鄉政府24公里。采訪期間,記者跟隨余友鄧和妻子從阿路底安置點出發,踏上了進阿地馬底的路——一條嵌在高山深谷中的人馬驛道。
這條路,是阿地馬底與外界聯通的唯一通道。當年還是土路的時候,從村子到縣城一天都來回不了,如今大部分路段已經硬化,但依然狹窄、陡峭,不少陡坡手腳并用才能通過。
這條路,也充滿了余友鄧辛酸的記憶。十七八歲時,好幾次下山買生活用品,錢用完了只能餓著肚子返回,餓昏在半路;20塊錢一袋的水泥,用馬馱上來,運費就要100塊;道路狹窄濕滑,前后有十七八匹馬墜入深谷,尸骨難尋;有鄉親生重病,抬下山送縣醫院救治,半路斷了氣……
“山高路遠,很多老人一輩子都沒去過縣城!”說起這條路,余友鄧有一肚子的苦水。
余友鄧夫婦在通往阿地馬底村民小組的路上(5月13日攝)。新華網 羅春明 攝
經過3個多小時的艱難跋涉,阿地馬底終于出現在記者眼前:一片簡陋的木板房散落在高山峽谷間,從山腰撒到谷底。緊挨的兩間房,后一間的屋腳往往高出前一間的屋頂一大截,幾十米的距離,能讓人爬得氣喘吁吁,兩腿打顫。
“以前是叉叉房、茅草房,后來蓋了土掌房。”余友鄧爬上村子最高處的一塊地基,“我原來的家就在這里,一下雨就漏,提心吊膽的。現在主體房已經拆除,留下的是生產房。”
不僅住得差,吃飯也是個大問題,“以前就種點苞谷、豆子,吃不飽!春節過后好多人家就斷了糧,只能到處借糧,甚至找野菜吃。”
發展產業也困難重重,核桃、草果“種得出來,運不出去,賣不起價”,沒有手機信號,想出去打工都找不到去處。
“背一背柴,找一籃豬食就熬過一天了!”望著連綿不絕的高山峽谷,余友鄧一臉無奈。
余友鄧夫婦在山上勞作(5月13日攝)。新華網 趙普凡 攝
(二)
怒江州山高谷深、地勢險峻,是中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也是云南省乃至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像阿地馬底這樣深處峽谷縫隙、整村整組全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地方,在當地并不是特例。
針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現狀,怒江州按照整村整組搬遷和“下山進城入鎮”的思路,抓實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規劃建設67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016年,福貢縣啟動6個安置點建設,一年后,占地26.3畝,共有5棟72套住房的阿路底安置點竣工。
然而,要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村民們顧慮重重,“搬下去吃什么?”“住得慣嗎?”……不少村民甚至放言,“一個都不能簽搬遷協議!”
搬遷工作一時陷入僵局。
阿路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5月14日攝)。新華網 趙普凡 攝
“我一輩子都蓋不起那么好的房子!”思想活絡的余友鄧,頂住村民的壓力,帶頭在搬遷協議上按下了手印。在各級扶貧干部三番五次的動員下,其他村民也陸續簽了協議,于2018年初整組遷入阿路底安置點。
整潔美觀的小區、干凈明亮的單元房、配置齊全的家電……阿路底安置點的居住環境,與阿地馬底相比可謂天壤之別。不僅如此,安置點緊鄰怒江美麗公路,交通便利,徹底改變了村民出行難、就醫難、入學難、就業難的困境。
搬遷戶在安置點扶貧車間內工作(5月14日攝)。新華網 趙普凡 攝
(三)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穩得住”“能發展”則是易地扶貧搬遷面臨的又一考題。
“剛開始工作相當難做,村民們當面罵,背后也罵。”阿路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管委會主任余忠福告訴記者,對村民來說,搬離大山開始新的生活,思想上、生活上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小到生活習慣的改變,大到內生動力的激發,都是搬遷工作繞不開的難題。
經過兩年多的“攻堅”,安置點環境越來越好、懶漢越來越少、村民越來越適應搬遷點的生活。而最讓余忠福欣慰的是,罵他的人基本沒有了,“大家都打成一片,關系好得很!可以說,‘穩得住’這塊,我們是做到了。”
“穩得住”的同時,阿路底安置點通過設置公崗、引進扶貧車間、組織外出務工等舉措,在“能發展”上下功夫。目前,各類公崗就業117人,組織務工163人,還扶持村民發展草果、茶葉、黃精果、中華蜂等種植和養殖業。
下山后的余友鄧家也過上了與山上完全不一樣的生活。除經營家電維修的小生意外,余友鄧還當上了管委會成員、樓長、水電工、環境衛生監督員等;妻子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搞起了土雞養殖;大女兒也在政府的組織下,到省外打工掙錢。
“日子比山上好多了!”說起現在的生活,余友鄧笑得合不攏嘴。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在余忠福看來,在“能發展”方面,還有更大的文章可以做,“人搬出來了,產業還在大山里,特別是近年來推廣種植的茶葉、草果等,都是能賺錢的!”
余忠福告訴記者,目前正在修建一條通往阿地馬底的生產道路,預計今年年底能通車,“生產路修通后,山里的產業能出來了,搬遷戶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當然這也需要我們不懈地努力和奮斗。”
村民在搬遷點內打掃衛生(5月15日攝)。新華網 趙普凡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