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7日11:21 來源:經濟日報
從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到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從海島播綠、造夢“藍色海灣”到建設和美小島,浙江普陀區堅持綠色發展,用實踐演奏出一首海島“藍綠交響曲”,講述了普陀海島人與自然彼此成就的故事,讓這里成為又一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例證。
碧海、藍天、綠島……普陀海島的亮麗名片,足以開啟人們的想象空間,引人入勝。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走進這里,發現它的魅力并不僅僅源自天然稟賦。
海島向綠色要效益
螞蟻島上,海風送來的是樟樹暗香。茂密的樟樹遮天蔽日,連綿成林。
已經退休的螞蟻島村林科員盛成芬告訴記者,島上這3000多株樟樹是50多年前她父親帶領村民栽下的。從那時起,這里的“癩頭山”慢慢改變了模樣。如今,島上森林覆蓋率將近70%。樹木蔥郁,空氣清新,是名副其實的“綠島”。
“我在島上種樹護林也有30年了,我是接老爸班的。”盛成芬說。綠色意識在螞蟻島生根發芽,融入鄉村建設的每一處細節。記者注意到,島上每一幢漁家小樓房前屋后都有花草裝扮,村道兩邊是綠枝搖曳的桂花樹,新修建的漁民休閑廣場,欄桿用舊船拆解的木料做成……
“螞蟻島素稱‘蝦皮之鄉’,加工蝦皮有200多年的歷史,所生產蝦皮占國內市場的八成。”坐在清潔干凈的環保電動車上,螞蟻島管委會副主任羅燕紅介紹,為了減少煙塵廢氣排放,近年來,島上對60來家蝦皮加工廠進行了工藝改造,全面推行清潔燃油供熱工藝,告別了與加工季相伴的空氣污染。從原始的太陽曬干、燒柴烘干到傳統燃煤烘道供熱再到如今的燃油技術,蝦皮加工業的變遷就是普陀海島推進綠色生產的縮影。
普陀海島有523個之多,而綠色正在成為它們的統一標識。
淡水替代了砂石磨料,真空回收裝置實時回收處理廢水廢渣。原本想象中漫天飛舞的廢砂、粉塵與漆霧完全不見蹤影。馬峙島上的修船現場,顛覆了人們關于修船的認知。普陀區經信局繆海東介紹,今年以來,萬邦永躍船舶修造公司一直保持滿負荷運轉,營收同比增長100%,訂單排到了9月。“盡管受疫情影響國際航運業低迷,但他們憑著綠色修船技術,把清潔裝備賣到了國外。”繆海東說。
綠色嬗變的魅力是無窮的。多年以來,海洋水產加工是普陀的傳統優勢產業,而生產中的廢料一直沒有得到較好利用,還給環境帶來了負擔。循著向綠色生態要效益的邏輯,一項嶄新的事業——萃取邊角廢料中魚蛋白等營養成分的“海洋肽”產業橫空出世,浙江榮和生物等一批企業就此走上了海洋生物生產加工的綠色之路。
通過實行海島播綠、生態環境修復等措施,浙江舟山的普陀海島變得更加潔凈美麗。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曹紅艷攝
海水是濱海生態的眼睛
正值休漁期的舟山沈家門漁港,一艘艘漁船整齊停泊,潔凈的海面一直延伸至天邊。以往要到7月才有的清水期,不僅提前到了5月底,而且從過去一年1個月,延長到3個月。
海水是濱海生態的一雙眼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從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站提供的水質評價結果得知,2019年,普陀海區一、二類海水面積提升了12.7%,占普陀海區面積的61.8%。水之變的背后,是普陀以“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為統領的生態環境修復工程。
眼下,沈家門漁港正經歷著歷史上面積最大、方量最大、投資最大的清淤工程。2018年以來,普陀區投入4000萬元,拉起一張東起半升洞、西至市中心漁港、南至馬峙門的“海底清淤疏浚之網”。據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清淤總面積達3.39平方公里,清淤量達352萬立方米。
如今,普陀全區大小漁船均已配備污油水分離器、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從源頭上保證“船舶污水不入海”。全自動水面清潔船來回巡邏,3.5公里污水截流管線攔截下奔流入海的陸源污水,“里應外合”搭建起一整套海洋生態保護屏障。
在岸邊,超15萬平方米的生態濕地被恢復,18座廢舊碼頭被拆除,9.2萬平方米港口廢舊構筑物被徹底清理,8.7公里的濱海生態廊道串聯起3個海島生態公園、5.7萬平方米的綠化景觀……
普陀區生態環境局陳云霞告訴記者,普陀雖是海島,但境內河道、水庫、山塘眾多。“河污則城黯,水清則城美。”近年來,通過一系列“美麗河湖”品質河道、“污水零直排區”的打造,普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地表水監測斷面的水質達標率已達100%。
改造燃煤鍋爐,淘汰老舊農機、老舊車輛,新增新能源公交車,完成水產品運輸車輛臭氣異味專項整治……2019年,普陀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6.1%,同比上升0.3個百分點,PM2.5年平均濃度僅19微克/立方米,優中更優,全國領先。
和美小島交出綠色答卷
“以前村里環境比較差,配套設施也不齊全,總覺得城里好,這兩年村里建景區、修村道,墻面繪了彩畫,越來越漂亮了。我都不想去城里住了。”年逾60歲的螞蟻島村民李荷珠坐在一片空地上,嫻熟地修補著漁網。每個月她能領到2000元左右的失地保險,休漁期幫人補補漁網,一天還能再賺100多元。
螞蟻島是浙江沿海地區第一個實行電燈照明化的漁村,有著光榮的艱苦創業史。2018年6月13日,螞蟻島精神紅色教育基地設立,昔日漁村化身“紅色地標”。
據不完全統計,基地運行一年來,共吸引1104批次3萬多人次游客參觀體驗。帶動島內賓館、餐飲、娛樂等服務業產值3700多萬元,螞蟻島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達120.29萬元。
螞蟻島正是以這樣獨特的存在方式嵌入普陀海島全域景區的版圖。隨著舟山市“小島遷、大島建”的發展戰略,2018年,普陀啟動“和美小島”建設。普陀區委宣傳部部長李明說,建設和美小島,首先要保護好,同時也要發展好,走綠色發展的道路。
作為“和美小島”的試點,以海釣聞名的白沙島民宿開展得如火如荼。漁民出身的民宿老板胡軍杰告訴記者,我們到訪的這一天,他的民宿已經沒有空房了。
近年來,隨著白沙島整體開發與普陀旅游業的發展,不少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年過60歲的戚祥岳、張開平都是土生土長的白沙島人,雖然早幾年就在舟山本島購置了房產,但他們卻偏愛白沙的生活,分別做起了交通碼頭安全管理和垃圾回收工作,一年有四五萬元的收入。
按照規劃,普陀將爭取通過3年時間,基本實現試點小島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產業特色鮮明、社會安定和諧的總體目標,激活偏遠漁村、農村發展內生動力,讓小島漁民、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曹紅艷)
”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確山縣一批農民丟下鋤頭去往北京的提琴廠打工,從學徒干到制琴師,不少人還當上了老板。2015年,確山縣招商引資規劃建設了提琴產業園,“歡迎闖天下的確山人回老家”,60多位制琴師先后回鄉創業。
近日,長三角兩省一市(上海、江蘇和浙江)的生態環境(廳)局、水利(水務)廳(局)等9個部門聯合發布《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方案》(簡稱聯保方案),力求形成聯保共治合力,為全國跨域水體聯保提供可復制的模板和經驗。聯保方案明確,一體化示范區和協調區范圍內47個主要跨界水體納入實施范圍,其中太浦河、淀山湖、元蕩湖、汾湖等“一河三湖”是加強跨界水體聯保共治的重點。
近年來,重慶市加快推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全面小康筑牢文化根基。 重慶南岸區迎龍鎮北斗村村民 曾麗麗:經常來看他們演出,因為他們經常到處演出,我也覺得聽了他們音樂心情很好、心情舒暢。
近年來,重慶市加快推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全面小康筑牢文化根基。 重慶南岸區迎龍鎮北斗村村民 曾麗麗:經常來看他們演出,因為他們經常到處演出,我也覺得聽了他們音樂心情很好、心情舒暢。
今天我們去認識一群農民樂手,他們的師傅是國家交響樂團的專業老師,他們的樂器是薩克斯、小號,他們的管樂隊把“田園交響曲”吹到了國家大劇院。 重慶南岸區迎龍鎮北斗村村民 曾麗麗:因為他們經常到處演出,我也覺得聽了他們音樂,心情很好,心情舒暢。
閱兵,如同氣勢恢宏的英雄交響曲,展現強軍風貌,彰顯國威軍威。習主席多次檢閱人民軍隊,激勵全軍官兵在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上闊步前進——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2017年7月30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2018年4月12日,南海海域海上閱兵;2019年4月23日,慶祝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海上閱兵活動;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在建軍93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重溫習主席歷次閱兵的莊嚴時刻,聆聽激蕩人心的強軍號角。
沒有脫貧攻堅,就沒有鄉村振興;鄉村不振興,脫貧攻堅就不可能鞏固。” 2020年6月8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要鞏固提升脫貧成果,保持現有政策總體穩定,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
因為疫情已經四個多月沒有迎接觀眾的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終于響起了掌聲。在音樂總監呂嘉的指揮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先后演奏了海頓《降E大調第103號交響曲》和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參加代表團審議。(陳立庚攝) 有了“綠色產業鏈”和“天賦河套”做支撐,張繼新更加干勁十足,“得寸進尺”,敢向荒漠要綠色、要效益。
疫情防控關乎生命,復工復產關乎民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吃勁”的緊要關頭,鄭州市二七區櫻桃溝黨工委按照“分區分級精確防控,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秩序恢復”的要求,堅持黨建引領、全局謀劃,精準施策,主動作為,做細做實疫情防控各項工作,用心用情“三送一強”助推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帶領黨員干部、轄區群眾在戰“疫”中抓生產、穩增長、保經濟、促發展,將黨的力量挺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第一線,學會彈鋼琴、做好鋼琴手,奏響醉美櫻桃溝的“田園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