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6日21:54 來源:浙江在線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在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來臨之際,很多地方的人們通過扎香囊、插艾葉、包粽子、飲雄黃等喜聞樂見的形式,讓人領悟端午節豐富的人文內涵,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不朽魅力。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節日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等,以富有生命意蘊的節慶活動久久流傳。時光易逝,傳統不老。在端午節紀念2000多年前的愛國者屈原,就是為了憶念其偉大,傳承其精神。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意涵,賦予傳統節日以巨大魅力,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中華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與魂,是文化自信的源頭活水。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保護、傳承好傳統文化,既有助于激活歷史傳統、喚起文化記憶,也能夠涵養一個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這種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就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并在延續傳統文化中品味家國情懷,為更好地邁向未來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傳統文化是凝聚人心、涵養文明的強大力量。我國傳統節日文化各具特色且種類繁多,隨著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逐漸提升,公眾對傳統節日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一些適應當代生活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紛紛涌現,對傳統文化的新表達、新詮釋,很好地呈現了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推動著傳統節日融入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對于傳承傳統文化,舉辦各種民俗習俗活動無疑是最常規、最便捷的方法之一。通過把民俗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融合起來、與人們喜愛的活動樣式結合起來,激發人們對民俗文化的關切了解之情,讓傳統文化進入千家萬戶,在潛移默化的滋養熏陶中,打牢民俗文化常態常在的扎實根基。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不忘本源才能開辟未來,善于創新才能更好繼承。“互聯網+”時代,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要得以更好地涵養和傳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象征性場景、儀式性物品,也要適應當代生活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通過注入互聯網元素、聚合網絡力量,將傳統文化呈現在人們面前,并為更好地走近年輕人搭建平臺。同時,要創新出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和趣味的形式與內容,在保留核心價值的基礎上,充分運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和借助社交媒體等傳播工具,主動“流行一把”“創新一下”,為傳統節日文化插上與時俱進的翅膀,使其持久而有生命力。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格局中,中國傳統節日也越來越受到世界的矚目和青睞。如春節、端午節等,已逐漸走出國門,為許多國家民眾所認識和接受。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就要緊抓這一趨勢,以更多適應當代社會的表達方式、傳播形式,不斷提升跨文化傳播的能力,讓更多的中國傳統節日走出去,讓海外公眾零距離、沉浸式感知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讓全世界更好地領略中華文明的多姿多彩。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句,就生動地展現了古人“遍插茱萸”的習俗。數千年歲月洗禮中,重陽節也衍生出登高遠眺、觀賞菊花、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端午習俗集中反映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