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5日13:20 來源:《紅旗文稿》2020/12
邁入新時代,培育民族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凝聚中華民族磅礴之力的重大課題。高等學校應當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到國民教育特別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大力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培養造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培育民族精神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前提。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民族問題、宗教問題、文化沖突問題和發展問題不僅是全球熱點問題,也是事關我國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的重大問題。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要實現各民族的繁榮發展、和諧穩定,抵御各種不利因素的干擾和破壞,就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強化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感,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對中華文化的榮譽感,培育和弘揚新時代民族精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凝聚民族力量的關鍵。在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中,古代各民族政權雖更迭頻仍,歷經多次戰亂、分裂,但依然歸為一統,這主要是由中華文化的共性所決定的。少數民族與漢族,無論哪一個民族建立政權,其統治者均以正統自居,都在維護著中華民族的統一,都在為建立一體的多民族國家貢獻著力量。這種自覺的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融合和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促進了各民族共同發展。立足新時代的實踐需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凝聚了民族力量,成為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對維護國家統一、穩定社會秩序具有關鍵作用。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民族自信的內在動力。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鑄就偉大的夢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新時代民族精神培育中發揮著振奮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增進民族團結互信的作用,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情感共鳴。近代以來,在外抗強權侵略、內求獨立解放的長期斗爭中,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人民的英勇抵抗精神以及追求民族獨立解放的民族精神,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從孫中山提出“振興中華”,到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已成為一個休戚與共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能動地認識客觀世界并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強大動力,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被普遍認同,且不斷產生廣泛積極的影響。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堅持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鮮明的主題。祖國的命運和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成立近百年來,團結帶領各族人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改革開放,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所展現出的中國力量、中國速度、中國精神和大國擔當,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優勢,給當代中國青年上了一堂深刻、生動、鮮活的思政課。當代中國青年要準確把握基本國情,把握歷史規律,堅定理想信念。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充分認識偉大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敢于直面風險挑戰,在進行偉大斗爭中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堅持愛國與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相統一。實現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不懈追求。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我國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團結是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當代中國青年要爭做新時代民族團結的踐行者和守護者,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要正確認識和理解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正確認識和理解“多元”與“一體”的關系,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基。要把熱愛祖國與維護民族團結結合起來,把熱愛民族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合起來,把個人成長發展與國家前途命運結合起來,揚愛國情、立強國志,在投身國家發展、服務民族振興的時代征程中成就非凡事業、鑄就別樣精彩。
堅持愛國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統一。中華文化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中華民族精神也一直深深地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家國天下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大禹的“三過家門而不入”、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體現了古代仁人志士在大難當頭,以國為重的家國情懷。當代青年應加深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認識,從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自覺延續文化基因,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ㄗ髡撸褐醒朊褡宕髮W黨委副書記、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研究基地主任)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團結各族群眾,共建共享新時代中國發展成果的關鍵路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社會表征,其形成是一種文化融合、同化的過程。
河北正定古城,福建廈門市鼓浪嶼、福州市三坊七巷、三明市萬壽巖遺址,浙江良渚古城遺址等一系列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他都傾注了大量心血。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身體力行推動文物保護搶救,修復隆興寺,保護古寺碑,組織開展文物、古樹普查,對文物古建劃定保護范圍……
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會上表示,安置社區治理是鞏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成果的重要后續工作,關系到千萬搬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組織開展新時代新生活行動,引導專業社會工作等服務,幫助搬遷群眾盡快融入社區新生活。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設置專題,集納習近平有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為推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解題。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習近平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多方面闡述: ——搭建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國際政黨交流合作網絡,匯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力量;
顯然,中國不僅在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治理中去融入這種理念。只要我們揚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風帆,人類發展進步的航船必能乘風破浪、不斷前行,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為了促進民心相通,習近平強調,要構建“人文共同體”,促進文明互學互鑒,增進各國睦鄰友好,夯實上海合作組織長遠發展民意基礎。面對世界和亞太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革,對于亞太合作未來的路怎么走,習近平提出,要共同構建開放包容、創新增長、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亞太命運共同體”。
繼9月底10月初出席聯合國成立75周年系列活動,11月10日至22日,習近平主席又以視頻方式接連出席了上合、金磚、APEC、G20四大多邊平臺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動?!薄 “殡S中國邁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一定會給世界帶來更多機遇、注入更強勁動力。
全球性威脅需要強有力的全球性應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始終堅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愿同各國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發表題為《攜手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時強調,我們要以開啟亞太經合組織2020年后的合作愿景為新起點,開啟亞太合作新階段,共同構建開放包容、創新增長、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亞太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19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對話會并發表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 實現互利共贏》的主旨演講,強調我們絕不會走歷史回頭路,不會謀求“脫鉤”或是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