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3日12:31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6月22日消息(記者景明 梁明星 江蘇臺記者孫昕 安徽臺記者孫玲娟)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一年中白天最長的日子是夏至,夏至的到來意味著炎熱的天氣隨之而來。不過,對于我國南方大部分省份來說,六、七月份的關鍵詞除了炎熱,還有一個是梅雨季。梅雨,是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每年六、七月份都會出現持續(xù)天陰有雨的氣候現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此時段便被稱作梅雨季節(jié)。
中央氣象臺6月22日10時發(fā)布暴雨黃色預警:預計22日14時至23日14時,湖南中北部、湖北東部和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蘇中北部、浙江北部、江西西北部、貴州南部和東部、重慶東南部及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西南部、吉林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qū)有大到暴雨,其中,湖南西北部、湖北東北部、安徽西部、貴州東北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100~150毫米)。上述部分地區(qū)伴有短時強降水(最大小時降雨量30~50毫米,局地可超過6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江蘇:開啟“雨雨雨”模式
22日迎來新一周的第一天,對于江蘇的“梅姑娘”來說,也要重新出來“上班”了。經過周末的短暫休整,“梅姑娘”將在新的一周讓江蘇省整個“泡在雨水里”。而強降水主要集中在江淮之間和淮北地區(qū),隨之而來的防汛戰(zhàn)也將再次打響。
據江蘇氣象預報,在22日夜里,新的一輪雨水就要登場了,而且開啟的是“雨雨雨”的模式,一連下四天。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蔣義表示:“這個雨帶有一個南北波動的特征,主要強降水位于我省的沿江和江南這一帶,從22日夜里到23日雨帶北抬到長江以北地區(qū),然后從24日到25日雨帶又南落到沿江蘇南一帶。”
受前段時間持續(xù)強降雨影響,南京市秦淮河水位超警戒水位,數十座小型水庫出現溢洪現象。隨著大雨止歇,秦淮河水位又回落到警戒水位以下。不過,南京市尚有30座小型水庫存在溢洪現象。據氣象部門預測,24日到25日,新一輪降水將集中在沿江蘇南一帶,南京的雨量較大,將迎來大雨,局部地區(qū)還將有暴雨。為此,南京市防辦也搶抓時間預降河湖水位,強化防汛措施。南京市防汛防旱指揮部辦公室處長李宗超說:“我們現在通過秦淮河的武定門閘、秦淮新河閘,利用長江低水位期間搶排。秦淮河的洪水下降,就要盡量在強降雨之前預降秦淮河水位,同時,我們也加大玄武湖、內秦淮河等水位在強降雨前預降,特別是玄武湖水位基本保持在9.75米以下一個低水位運行。”
蘇南地區(qū)河網密布,水位降低速度較慢,防汛壓力較大。在常州溧陽市塘馬水庫,水庫管理所所長史漢忠向記者介紹,現在水庫水位是10.45米,離警戒水位還有0.05米。為了防患于未然,塘馬水庫管理所提前儲備了石塊3000噸、草包6000只等防汛物資。史漢忠說:“鑒于梅雨季節(jié)形勢,第一是加強防汛值班,我們保證24小時有人接聽電話、信息暢通;第二是加強對大壩的巡查,及時開啟泄洪閘泄洪,保證水位控制在10.5米以下。”
安徽:發(fā)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
安徽省氣象臺在22日上午發(fā)布了暴雨黃色預警信號。預警指出,6小時內沿淮到沿江部分地區(qū)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局部地區(qū)超過100毫米,并可能伴有雷電、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截至21日6時,安徽省大型水庫總蓄水量53.06億立方米,比常年同期多2成。與此同時,安徽省有153座水庫水位超汛限,包括5座中型水庫和148座小型水庫,正在按規(guī)定泄洪。入梅以來,安徽省累計平均降水量182毫米。其中,6月20日,安徽省合肥以南普降中到大雨,皖南山區(qū)、大別山區(qū)部分地區(qū)暴雨。
而在21日18時,安徽省水利廳和安徽省氣象局聯合發(fā)布山洪災害氣象預警(紅色預警和橙色預警),要求各地密切關注降雨情況,強化山洪災害監(jiān)測,及時發(fā)布預警信息,提前組織群眾轉移避險,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同時,氣象部門表示,未來5天長江中下游一帶將迎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
在安徽大別山區(qū)的霍山縣,24小時最大降雨量達到17mm。持續(xù)的強降雨造成多條河流山洪暴發(fā),霍山縣境內的佛子嶺、磨子潭和白蓮崖三大水庫已經全部再次超過汛限水位。根據安徽省防指指令,佛子嶺、磨子潭和白蓮崖三大水庫從21日晚上7點起已全部啟動今年的第二次開閘泄洪。霍山縣佛子嶺水庫防汛辦主任田向忠說:“三大水庫水位都是猛漲,白蓮崖水庫已經超汛線4米多,磨子潭也超了,接近4米了。現在省水利廳調度我們三個水庫都在開閘泄洪,目前佛子嶺的泄洪流量已經超過1000立方米/秒,磨子潭現在300多立方米/秒,白蓮崖現在500多立方米/秒。我們接到通知,三大水庫還要加大泄洪流量,因為我們通過推算,進庫的流量都超過泄洪流量,水位還要繼續(xù)上漲,還是要加大泄洪流量。”
強降雨導致部分地區(qū)出現山體滑坡、塌方等地質災害。池州市貴池區(qū)里山街道一條鄉(xiāng)村公路,發(fā)生一處約1000平方米的塌方,當地及時拉起警戒線,安排專人值守,保障群眾出行安全,同時相關部門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監(jiān)測和處置。池州市貴池區(qū)里山街道城建辦主任唐俊學說:“我們是24小時監(jiān)測,如果發(fā)現險情,及時引導群眾疏導、撤離,保證山區(qū)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梅雨季也是地質災害隱患的高發(fā)期,安徽各地紛紛加大排查力度,黃山建立市、縣、鄉(xiāng)鎮(zhèn)、村四級網絡,構建群測群防體系,對山塘、水庫、山體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劃定了防范區(qū)域和防范期,制定應急避險預案,保障群眾安全。黃山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工程師吳超剛說:“對在冊的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我們都加大巡查監(jiān)測,一旦發(fā)現險情我們立即啟動預案,第一時間疏導轉移群眾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面對持續(xù)的降雨天氣,合肥市加強應急指揮信息化平臺應用,保障積水內澇及時發(fā)現、快速處置,保證城市安全度汛。合肥市城鄉(xiāng)建設局排水辦綜合科呂濤表示:“城市的每一座下穿橋都施劃了警戒線,同時也安裝了電子水尺,如果降水量、積水達到一定程度,它會實施自動報警,信息中心的人員會通過信息化的指揮調度,讓人員到現場及時進行處置。”
氣象部門提醒,未來5天長江中下游一帶將迎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強降雨可能引發(fā)的城鄉(xiāng)積澇、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等次生災害。安徽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姚晨說:“21日到25日整個雨帶還是位于安徽省江淮之間的南部和江南一帶,還會有持續(xù)性的強降水過程,其中在大別山區(qū)、皖南山區(qū),包括沿江這一帶,整個降水相對來說還會比較明顯,會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的天氣。”
據湛江發(fā)布官微消息,10月15日上午8時許,受近日臺風天氣帶來的強降雨影響,一輛貨運列車在經過湛江市麻章區(qū)黎湛鐵路洋水嶺路段時,部分車廂脫線。目前,湛江市和鐵路部門正在緊急組織救援,盡快搶修線路,并成立臨時救援處置指揮部,下設搶險救援組、旅客疏散組、網絡輿情組、救援保障組、現場秩序組、事故調查組,有條不紊深入開展各項工作。
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今年第16號臺風“浪卡”將于今天(13日)傍晚前后在海南陵水到文昌一帶沿海登陸(25-30米/秒 ,10-11級,強熱帶風暴級)。受冷空氣和臺風“浪卡”的共同影響,13日~15日,華南中西部地區(qū)將有中到大雨,其中,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海南島的部分地區(qū)有暴雨或大暴雨。
對于即將到來的國慶中秋假期的天氣情況,中國氣象局今天(9月29日)發(fā)布預測,假日期間,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氣溫適宜,沒有明顯的霧和霾天氣,總體適宜外出活動。10月2日-3日,陜西南部、重慶及貴州部分地區(qū)有大到暴雨,前往山區(qū)的游客要提前關注當地天氣,警惕局地強降雨可能引發(fā)的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8月31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獲悉,8月30日傍晚到31日白天,涼山州東部、北部大雨,局地有暴雨,個別地方有大暴雨;中部、西部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南部中雨,局地有大到暴雨。
據預報,8月23至26日,遼寧省中南部地區(qū)有暴雨,其中丹東市及大連北部、鞍山南部、本溪中東部、營口南部有大暴雨,部分鄉(xiāng)鎮(zhèn)(街道)有特大暴雨。8月,遼寧省已成功應對了三次強降雨過程,受此次降雨過程疊加的影響,發(fā)生山洪、滑坡、泥石流、中小河流洪水次生災害風險大增。
是連續(xù)幾日的強降雨 都無法澆滅觀眾的熱情 《梨園春》2020年戲迷海選現場 可謂是相當火爆 觀眾打著傘 爬上車 只為看到《梨園春》的演出 活動現場 我們的主持人何文韜 很心疼冒雨參賽的選手 他小小舉動
8月21日,九寨溝景區(qū)在其官博發(fā)布消息稱擬定于8月22日起恢復開園。景區(qū)受持續(xù)強降雨影響,于8月18日起臨時閉園。根據氣象信息,本輪強降雨已結束 ,通往九寨溝景區(qū)環(huán)線道路陸續(xù)搶通,已具備通行條件。
近日,四川多地迎來新一輪強降雨,青衣江、岷江等31條江河出現超警超保水位,截至18日20時,四川洪澇已致341.9萬人受災。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三峽入庫流量超過建庫以來最大值 8月19日,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啟泄洪深孔泄洪。受強降雨影響,長江上游多條支流發(fā)生洪水,三峽水庫來水快速增加。
在成都市金堂縣,河水水位不斷升高并漫出堤壩,導致部分村鎮(zhèn)被淹(8月17日攝)。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副指揮長、四川省水利廳副廳長譚小平介紹,經過多次地震,四川尤其川西地區(qū)山石變得松散,強降雨既會導致洪澇災害,也會引發(fā)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