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7日15:0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天津6月17日電(記者李亭)海河故道河畔,棗花飄香,柿子掛果,磚青色的村居掩映在樹蔭下,71歲的李鳳會正在自己家門口乘涼。
“以前家門口是臭水溝,一到夏天,不僅難聞,還蒼蠅蚊子滿天飛,出門‘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現在臭水溝沒了,路也修好了。家門口這棵椿樹,還有那棵棗樹有好幾十年了,我又新種了一些果樹,整理了一片小花圃,不僅環境美,還特別涼快!”
不僅臭水溝變身小花園,李鳳會住了20多年的民房也大變樣。屋內干凈整潔,洗手間里抽水馬桶、洗手池、燃氣壁掛爐等一應俱全。“現在的日子以前可沒法比。”李鳳會說。
李鳳會眼里的這些變化還要從天津市2017年啟動的新一輪結對幫扶困難村三年行動說起。2017年8月,李鳳會所在的津南區雙橋河鎮西官房村被定為新一輪結對幫扶對象。
雙橋河鎮黨委書記陳子苓介紹,西官房村的衛生環境是幾個村子里比較差的,幫扶小組首先從人居環境開始攻堅,鎮村聯動開展了“治臟、治亂、治差、治臭”行動。垃圾分類、道路硬化、自來水入戶、煤改清潔能源、污水進管網……村莊環境煥然一新。
為了保持治理成果,西官房村制定了《村規民約》,發動村民實施“門前三包”,開展“美麗庭院”大比拼,組建志愿服務隊伍,黨員、村民代表、志愿服務隊伍成為踐行《村規民約》、垃圾分類等工作的義務宣講員,鼓勵村民自發共建共治共享。
“‘面子’有了,‘里子’也不能差,得想辦法讓村民們的腰包鼓起來。”陳子苓說。2019年,雙橋河鎮以西官房村為試點,探索“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引入專業合作社作為產業孵化基地。開展500畝精品小站稻種植和稻蟹混養示范試點,變過去的單一水稻種植為稻蟹混養,畝收益跟過去比翻了一番。開展了30畝南美白對蝦“一季兩茬”標準化水產養殖,畝產值增加了7000元。
“今年我們還計劃引進‘秸稈-菌業’生態循環項目,探索‘統一菌棒、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的模式,利用水稻秸稈種蘑菇,種完蘑菇后的秸稈還可以用作肥料,既能實現水稻秸稈的回收利用,也能帶動周邊農戶就業增收。”陳子苓說。
三個污水處理站陸續建成、雙橋河水質不斷提升……隨著綠色生態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西官房村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據天津市津南區委書記劉惠介紹,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僅津南區就植樹造林3.12萬畝,栽植喬灌木212萬余株、地被花草和水生植物近65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