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3日10:13 來源:河南公共頻道
6月12日上午10:00,由河南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河南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河南省婦女聯合會、河南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由河南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承辦,河南廣播電視臺信息·戲曲廣播、河南省各級人民法院協辦的“楓”調“豫”順公益調解百村(社區)行新聞發布會暨百人團集結儀式正式啟動!
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
河南省政協辦公廳一級巡視員崔秉哲;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一級巡視員陳兆法;
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融媒集團總經理張少輝;
河南省婦女聯合會權益部部長孫遠慧;
河南省委政法委基層社會治理處副處長尤川;
河南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法規二處副處長宋新銘;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張云龍;
河南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辦一級調研員黃拴江。
(共同啟動“楓”調“豫”順公益調解百村(社區)行“能量柱”)
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融媒集團總經理張少輝致歡迎辭,張少輝說,矛盾處理是一個國家和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礎工作。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在浙江省安吉縣考察調研時強調,基層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要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安吉調研重要講話精神,展示我省踐行“楓橋經驗”的各項舉措,河南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重磅推出“楓”調“豫”順 公益調解百村(社區)行特別活動!
踐行“楓橋經驗” 我們在行動!
《百姓調解》作為河南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的龍頭欄目,自2009年成立以來,秉承“小調解、大和諧”的宗旨,匯聚了全方位的調和資源,構建起新型社會治理平臺,讓社會和諧穩定,讓群眾安居樂業。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不斷傳承、歷久彌新。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安吉調研重要講話精神,河南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重磅推出“楓”調“豫”順 公益調解百村(社區)行特別活動,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法官、情感專家、明星調解員組成公益調解百人團,深入全省100個村莊、社區,調處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
以法為舵 方能“楓”調“豫”順
“楓”調“豫”順 公益調解百村(社區)行活動以法律為依托,從而讓人民調解協議能夠具備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以達到更好地化解社會矛盾和糾紛結果。無論是基層矛盾的化解,還是民法典的普法宣傳,都需要有人來具體執行。2020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引導群眾認識到民法典既是保護自身權益的法典,也是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循的規范,養成自覺守法的意識,形成遇事找法的習慣,培養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和能力。要想實現這一目的,離不開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支持。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一級巡視員陳兆法認為,“楓”調“豫”順公益調解百村(社區)行百人團,能夠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對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具有更加積極意義。關于下一步工作重點,陳兆法說:
一是做好典型案例推送工作,在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中篩選典型案例向節目組推送;
二是做好協助拍攝工作,指導拍攝地法院選派有經驗的法院予以指導,協助快速辦理司法確認;
三是全力配合,根據節目錄制需要,選派省法院專家法官參與錄播,對典型案例進行點評,對民法典等新法規的實施情況進行詳細普法解讀;
四是配合做好宣傳工作,聯合制作新媒體作品向各大媒體推進發布。
本次活動最大的亮點,就是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法官、明星調解員、執業律師、心理咨詢師等組成的公益調解百人團。他們來自社會各個行業,平時有著自己的工作,但他們秉公益之心、調千家之事的初衷毅然選擇加入到“楓”調“豫”順公益百人團的隊伍中來。
11月8日是第21個中國記者節,省委書記王國生到河南省文化館展廳,參觀“走百村·看脫貧”攝影展,與中央駐豫新聞媒體和我省新聞工作者代表交流,向廣大新聞工作者致以節日問候。王國生與觀看攝影展的中央駐豫新聞媒體和省內媒體記者親切交流,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各媒體和廣大新聞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并致以節日問候。
自己艱難前行的同時,王東海沒有忘記鄉親們,“我們采用‘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帶動52戶貧困戶進行蜜蜂養殖,總共養殖意蜂1980箱、中華蜂600箱,其中我本人養殖意蜂160箱、中華蜂60箱。
” 從2015年貧困村摘帽到如今升級為全省鄉村振興戰略示范村,這些年,榆林郭村一步一個腳印,不僅村容村貌大為改觀,村民也得了不少實惠。該村是新農村社區建設示范村,2019年被評為基層黨建、產業興旺和文明美麗三面紅旗村。
老周叫周元敬,今年63歲,家住內黃縣中召鄉碾子頭村。每天早上8點前,老周就騎著電動三輪車出門,把街道掃得干干凈凈;打掃公廁、清潔光伏板,他總是第一個報名;這一次,老周的確扭住了脫貧的“牛鼻子”。
” 竹園村三面環山,有945戶3988人,是周邊的大村子,也是個貧困村,村民靠種地養豬維持生計。竹園村原位于汝陽縣十八盤鄉,屬于前坪水庫移民搬遷村,現遷至上店鎮臨木路汝南村南,擬于2020年脫貧。
2009年12月,在時任縣人大代表張三等代表的提議下,貫穿磁澗、五頭、倉頭三鎮的“磁五倉”公路建成通車。如今,在禮河村,生活甜了,村風正了,當選為省人大代表的張三帶領群眾齊心協力奔小康。
其中,數據標注員(人工智能訓練師)這個新職業,吸引了不少農村青年返鄉就業創業,晏建祥就是其中之一。晏崗村入駐“騰訊為村”平臺,適時發布村里的信息,吸引了在外工作人員對家鄉的關注和支持 在引入“數據扶貧車間”后,晏崗村吸引了大批年輕人返鄉就業。
要摘掉窮帽子,年齡偏大、識字不多的村“兩委”一班人卻有心無力,付樓漸漸成了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村。付樓村先后獲省級文明村、省級衛生村等榮譽,被蘭考縣委授予“穩定脫貧奔小康紅旗村”“基層黨建紅旗村”和“美麗村莊紅旗村”。
大蒜收獲后,小崗村村民剪蒜胡,裝袋曬晾,待機銷售。李明/攝影 小崗村的地是沙土地,適合種大蒜,全村1560畝地中種蒜面積達1200畝。臨走時,賈云飛和小崗村黨支部書記李桃輝商量,計劃再招四五個脫貧戶幫忙,在網上搞促銷,擴大小崗村大蒜的影響力。
王建寬接連幾天都起得很早,先去村口幾處舊窯洞瞅瞅,黃土怕水賴著哩,放心不下。該村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始終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走出了一條山水美景富鄉親的生態扶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