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5日11:45 來源:經濟日報
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是我國兩大國家戰略,兩大戰略具有基本目標的統一性和戰略舉措的互補性。在脫貧攻堅的基礎上接續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我國高質量穩定脫貧的重要路徑,更是貧困地區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重要制度保障。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都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確定的國家戰略,脫貧攻堅重點通過大規模資金、物資、人力等扶貧資源的集中投入,有效解決貧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問題,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現象。鄉村振興通過更全面地強化市場化外部支持和總體性激活鄉村內生動力,能夠為貧困群體提供更穩定的發展基礎和機會,進一步有效鞏固脫貧攻堅的政策成果。
在脫貧攻堅收官之際和鄉村發展中兩大戰略任務接續的關鍵時機,要實現貧困地區持續脫貧和全面振興,并不能僅僅要求支持政策不變或支持力度不減,而是必須加快完成從應急性政策取向向長期性政策設計的重大轉變,當務之急是必須通過政策內容和實施方式的合理調整,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有效銜接。
精準和普惠并重
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必須注重將“精準式”濟困幫扶與“普惠式”共享發展有機結合,通過全面強化均衡協調發展實現利益均衡。
一是適度擴大扶貧政策惠及范圍。應加快建立相對貧困治理政策框架體系,將臨界貧困戶納入低收入群體政策支持范圍。鼓勵先富戶、脫貧戶與貧困戶之間形成合作幫扶機制,形成農戶之間資源互補、利益共享的發展路徑。二是探索貧困村與非貧困村協同發展路徑。高效整合鄉村發展的要素資源,通過統一規劃、合理布局,促進貧困村與非貧困村協同發展產業,建立共建共享的區域利益均衡機制,實現村寨集群發展。三是加強對共同性生產條件和生產服務體系的建設支持。注重進一步整體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跨村域共同推動農田、機耕道、灌溉水渠等生產性基礎設施改造,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性整體提升。
構建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
貧困地區要順利實現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轉換,必須從根本上扼制產業扶貧的短期化偏向,構建可持續的產業發展長效機制。
一是高質量提升優勢特色產業。應依托貧困地區豐富多樣的農業資源,以小規模、綠色化為基本導向,堅持“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發展路徑,尋優推進、錯位發展,避免過度規模化和同構化,加快形成貧困地區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特色產業體系。二是有效改善生產性基礎設施條件。受資源條件限制,小規模分散經營是貧困地區農戶的基本生產方式,因此要更加重視修建和完善生產便道、小型灌溉設施等生產性基礎設施,重點解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中最突出和緊迫的短板制約因素,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升產業發展的穩定性。三是進一步強化產業發展的合作機制。要與貧困地區鄉村治理機制的再造相結合,以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組織化程度為導向,聯動推進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社加快發展,建立規范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強化農民的“集體行動”能力,改變原有分散和孤立的發展格局,有效提高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實際成效。四是注重推動全產業鏈延伸。單純重視生產規模擴張是導致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短期化突出和波動性強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在以市場化方式導入更多供應鏈資源基礎上,更加注重全產業鏈建設,實現生產、加工、運儲、營銷等各個環節的相互連接,銜接配套,有效提升產業發展的綜合效率,為貧困地區可持續的產業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積極探索綠色發展路徑
貧困地區要成功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須因地制宜探索發展路徑,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一是重點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機制創新。更大力度強化生態修復和生態保護,積極探索適合貧困地區的人居環境治理方式,全面建設貧困地區的生態宜居鄉村。二是大力發展多樣化生態循環農業模式。進一步推進農業生產投入品減量化行動,通過建立農產品質量保障與溯源體系,著力打造貧困地區具有獨特優勢的優質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同時充分發揮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特色餐飲等新產業新業態,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生態產業體系。三是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進一步完善貧困地區森林、草地等生態補償制度基礎上,積極開發生態碳匯項目,構建針對貧困地區的碳交易市場,創新以森林植被碳儲量為切入點的市場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同時探索建立貧困地區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監測預警體系和農業綠色發展激勵政策體系,促進貧困地區全面實現生態振興。
集成推進農村綜合改革
全面提速農村改革步伐,突破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更大限度地轉換發展動能和釋放改革紅利,是貧困地區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轉換期中面臨的緊迫任務。
一是強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進一步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基礎上,加大力度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有效激活貧困地區相對富余的農村土地資源,構建貧困地區新的發展動能。二是強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完成貧困地區清產核資、成員界定、股份量化和成立集體經濟組織的改革任務,進一步完善集體產權功能作用,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奠定重要組織基礎。三是強化農村經營方式改革。以支持小農發展提升為重點積極探索入股、聯營、托管等多種適度規模經營模式,同時對貧困地區帶動產業發展的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給予政策支持,積極探索與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相適應的農業經營方式。此外,應更加精準地構建以本土人才培育和外部人才引入雙輪驅動的鄉村人力資本累積政策,為貧困地區以多元化人才振興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探索有效路徑。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頭萬緒,該從哪著手呢?總書記在河南團說的明明白白,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
鄉村建設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重點話題。鄉村建設行動即是順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這種內在要求,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改善鄉風鄉貌的重要舉措。在加強縣域城鎮建設的同時,要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差距。
北京市豐臺區長辛店鎮辛莊村原黨總支書記石鳳剛,在征地拆遷中獲利5.8億元,被村民稱為“土皇帝”。魏立軍回憶,張士學曾公開稱,派出所是他兒子開的,他就是王法,“言外之意就是說,派出所是他家開的,他不怕村民報警。
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昨天(2日)發布,鄉村治理試點啟動一年來,取得階段性成效。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中央對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各級有關部門完善了鄉村治理制度安排。
12月2日上午, 老楊為600余名河南省修武縣領導干部,做題為《以高質量“美學經濟”引領修武“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的專題報告。農業高質量發展方面,修武通過鄉村建設+推進農業產業鏈現代化的雙抓手,以鄉村美學為引領,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隨著新204國道的建設完成,海州區形成了一條串聯浦南、錦屏、新壩、寧海和板浦的S型都市農業產業黃金通道。在農房改善這一時代命題下,海州找到了打開農民群眾幸福生活的“金鑰匙”,一幅“留得住綠水青山,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通過這次實地走訪調研,切身感受到各地在基層治理中激發出來的改革熱浪,對各地基層治理能力和創新發展有了再認識?!按髧□r@基層之治”網絡主題宣傳活動
浙江省常山地處浙閩贛皖四省九地市中心地帶,素有“錢江之源、四省之交”之稱。油茶種植總面積28萬畝,油茶籽產量6000噸,2020年全產業總產值達12億元,種植面積與產量均居浙江省之首。以同弓鄉為重點,試行“三資”融合、“三權”分置、產業經營、循環農業、鄉村治理等系列改革。
前不久,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公布,浙江有4地入選。數字,正在轉變浙江鄉村的治理形態。據悉,我省正在搭建數字三農協同應用平臺和鄉村治理數字化平臺,未來5年內將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全覆蓋。
11月10日,2020年全省網絡扶貧暨數字鄉村發展工作現場推進會在光山縣召開。會議傳達學習了2020年全國網絡扶貧暨數字鄉村發展工作現場推進會精神,強調進一步強化攻堅責任,保持攻堅態勢,善始善終,善作善成,堅決打贏網絡扶貧收官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