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4日20:58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是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一年以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跨界區域一體化發展持續推進,基礎設施、科創產業、生態環境等領域一體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近日,經濟日報記者深入長江三角洲地區,了解《規劃綱要》實施一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帶來了多少新變化。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一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從“共識”全面轉向“共建”,多項改革不斷深入推進。
尤其是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考驗后,長三角區域一手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一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正加快形成。
打通斷頭路 加密高鐵網
東航路,位于上海青浦與江蘇吳江省界,全長僅2.43公里。“別看路不長,意義卻很大。”上海青浦區建管委副主任耿偉榮告訴記者,打通這條路,不僅能加強上海與江蘇的聯系,而且能疏解G50滬渝高速公路、滬青平公路的交通運輸壓力,提升示范區對外交通輻射能力。目前,已完成總體進度的50%,預計該路段于今年9月底完成施工。
交通便利是區域一體化的前提條件之一。記者了解到,2018年6月份,長三角三省一市交通部門共同簽署了《長三角地區打通省際斷頭路框架協議》,首批梳理出的17條省界斷頭路中涉及滬蘇省界的就有6條。
既要打通“斷頭路”,又要加密高鐵網。5月30日10時,一列C3816次動車組列車從上海站始發,沿著京滬、通滬鐵路,跨越長江,駛向南通方向。“這是通滬鐵路趙甸至黃渡段聯調聯試工作結束,轉入試運營階段后從上海站發出的首趟試運行列車。”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通滬鐵路開通后,使蘇州所轄張家港、常熟和太倉三市同時接入長三角鐵路網,也讓南通至上海間鐵路出行徑路“曲線變直線”,增強了上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
以高鐵成網運營優勢滿足沿線人民群眾出行需求,也帶動形成了0.5小時到3小時城際交通圈,促進了“同城化”效應不斷擴大。記者從日前召開的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建設工作會議上獲悉,2020年長三角鐵路建設繼續“高歌猛進”,建設投資仍將保持高位運行,全年下達投資計劃870.33億元,計劃開通新線里程超過1000公里。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行委員會副主任張忠偉表示,在路網聯通之際,長三角以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的方式,探索區域一體化治理新機制,要率先將生態優勢轉化成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同時,也要率先探索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
數據多跑路 項目好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讓在線經濟成為亮點,“云會議”“云招商”“云辦事”成為融入日常工作與生活的常態化模式。
“我們公司總部在上海,之前在浙江嘉善縣有一家分公司,現在想在嘉善再成立一家分公司,聽說在這里的長三角一網通辦專窗‘最多跑一次’,就來這里辦理了。”在浙江嘉善縣政務數據辦的辦事大廳,上海捷證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經理楊小燕告訴記者,以前設立分公司要跑好幾次,現在只需要在網上上傳公司營業執照等資料就可以了。“專窗有17項個人事務、30項法人事務,都可以在網上辦理。”正在值班的嘉善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許可科科員毛一帆說。
讓數據多跑路,在長三角已經成為共識。在上海青浦的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大數據治理平臺展示沙盤前,記者看到示范區的區域人口密度、產業分布、交通路網等信息被分為8類,直觀地展現在顯示屏上。“如何打破區域行政邊際,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唯有數據可以做到。”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生態和規劃建設組副組長劉偉告訴記者,通過數據分析,示范區的公共服務設施、交通設施、商業設施和城市環境設施主要集中在三地原有的中心城區,配套設施比較完備。但是位于示范區內的先行啟動區,反而成了薄弱環節,根據這些數據,管理部門得以開展有效規劃,真正利用大數據補齊短板。
網上辦事便捷,數據流通順暢,正在將長三角區域要素密切聯系起來。在江蘇蘇州吳江汾湖高新區英諾賽科(蘇州)半導體有限公司建設工地上,公司董事長駱薇薇告訴記者:“公司全部投產后將成為全球最大的8英寸氮化鎵生產基地,公司之所以落戶這里,就是因為蘇州是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地,產業集聚度高、產業鏈條完備。”
在安徽合肥,國際消費品巨頭聯合利華同步在上海和合肥展開機構布局已傳為佳話。“在成本壓力和擴大生產需求都增加的情況下,聯合利華早已開始戰略轉移,即把勞動密集型的工廠從上海轉到合肥,把上海的機構升級為地區總部和全球研發中心。”聯合利華北亞區副總裁曾錫文說。合肥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朱勝利也表示:“合肥正與上海張江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聯動發展,這既是《規劃綱要》的明確要求,更是提升長三角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路徑。”截至目前,滬蘇浙皖已開始部署實施“四城同創”和“多組團聯創”,即支持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城同創”推動產業和技術創新,加強蘇南、杭州、寧波溫州、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多組團聯創”。
“自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揭牌以來,各類市場主體高度關注示范區建設。”張忠偉告訴記者:“華為、阿里巴巴、普華永道、長江三峽集團、中交集團、長江聯合集團及各大金融機構等都主動對接執委會交流探討、洽談項目,主動到兩區一縣對接項目的企業絡繹不絕。目前,示范區正在抓緊籌備示范區開發者大會,讓市場各方力量都能找到參與的機會。”
舉起“生態旗” 打好“綠色牌”
沿著浙江湖州太湖路,10分鐘左右就能從繁華的市區抵達南太湖邊,這里也成為湖州市民休閑的好去處。坐擁65公里太湖岸線,湖州人從未像今天這樣親近太湖。
“如今,湖州的綠色智造、綠色金融風生水起,已經打出了綠色發展的品牌。”在南太湖畔工作了24年的原太湖旅游度假區旅游局副局長李東民回憶說,多年來當地先后拒絕、清退了一大批不符合規劃要求和長遠發展的項目,累計回收項目用地2000余畝,同時聘請國內規劃、旅游、環境、管理等領域的專家常年把脈區域規劃和項目準入。
舉“生態旗”,打“綠色牌”,在發展中保護綠色,在綠色中實現發展,已經成為長三角的一層“底色”。
在上海黃浦江兩岸,城市的人文與自然、百年滄桑與摩登時尚在這里相互交織。隨著上海黃浦江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將基本實現貫通開放,上海從“工業銹帶”演變成了“生活秀帶”。
在江蘇吳江區太浦河畔,“這里沿河已經清除了十幾家小企業,水質達到三類水標準”。汾湖灣村黨總支書記、村級河長沈曉華告訴記者,這里河道遍布,流域涉及上海青浦、浙江嘉善和江蘇吳江。“2019年10月份,我們三地面對河道啟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協同治水機制,開始實行三地聯合河長制,終于破解了以前‘各掃門前雪’的局面。”
記者在現場看到,太浦河河面平緩,遠處有載貨的江輪來來往往。河邊豎著一塊聯合河長公示牌,標注著青浦、吳江、嘉善三地區、鎮、村三級聯合河長的姓名、工作職責,還有監督電話。
“由于水面率有20%,怎樣把水系、古鎮做好,這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核心命題。”張忠偉表示,未來的示范區將是生態優勢轉化新標桿、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一體化制度創新試驗田、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范。
藍圖已經繪就,夢想正在變為現實,記者行走在長三角地區,看到這里綠色的底色更重、發展的亮色更炫、江南水鄉的特色更濃。“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圍繞規劃管理、生態保護、土地管理、項目管理、要素流動、財稅分享、公共服務和公共信用8個方面創新內容。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示范區支持政策等一批具有開創意義的一體化制度創新成果呼之欲出。”談及未來,張忠偉很有自信。(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