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4日09:44 來源:映象網
編者按:
翻開中國浩瀚的歷史畫卷,有一片土地始終濃墨重彩、星光閃耀。
她,便是河南。
這是一片了不起的土地,漢民族的起源地在這里,漢字的發明地在這里,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在這里。黃河從這里穿境而過,母親河水孕育出的大河兒女,厚重、謙遜、質樸、勤勞、善良、堅毅。
五千年歷史悠悠,這里誕生了無數了不起的人物,時至今日,這里依然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河南廣播電視臺映象網特推出“了不起的河南人”系列稿件,以榜樣人物為筆觸,聚焦河南在實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全面小康道路上的模范力量;以人為鏡,窺探大國之中發展巨變背后的原動力。
映象網記者 賈利超
【人物名片】
李付廣,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育種崗位科學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獲得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他主持轉基因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項目或課題11項,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支持,建立了棉花規模化轉基因技術體系,為國產抗蟲棉新品種培育及產業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與棉花結下的不解之緣
初夏,晨光剛剛在東方泛起,在安陽大寒村的一片棉花地里,李付廣已經開始忙碌。他不時地蹲下去看看棉花小苗,前幾天安陽地區突然大幅度降溫,對于“嶄露頭角”的小苗是一次生死考驗。
身為研究棉花的科學家,每一株棉花都是李付廣的心頭肉。自1989年大學畢業分配至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工作,至今已30多個年頭兒。“現在睡覺做夢都是與棉花有關,可以說棉花已經融入到我的血液中。”李付廣說,小時候是幫家人種棉花,大學畢業后是研究棉花,這一輩子是離不開棉花了。
與棉花結下的不解之緣源自上世紀90年代初,剛剛開始工作的李付廣就遇到了我國棉花種植史上一次生死攸關的危機。一場大規模的棉鈴蟲危害在人們毫無防范之中悄然襲來,并迅速席卷了我國大部分棉區。棉鈴蟲危害猖獗,給國家和棉農造成上百億元的經濟損失。
就在我們面對棉鈴蟲束手無策時,外國公司首先涉足農業高技術研究領域,培育的轉基因抗蟲棉迅速得到推廣應用,并迅速占領了我國抗蟲棉市場份額的95%。
“棉花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經濟作物,必須牢牢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中。”當年李付廣還只是一名年輕的棉花科技工作者,但是也深深感到肩上沉重的擔子。他說,當時,我國棉花轉基因生產規模還很小,基本上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可提供的轉基因棉花育種材料很少,這成為我國培育重大抗蟲棉花品種的技術瓶頸。
讓國產抗蟲棉扎根神州大地
1996年,李付廣牽頭成立棉花轉基因研究團隊。他一邊學習一邊探索,一刻也不敢懈怠,整日沉浸于實驗室之中。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付出就會有收獲,經過與團隊同仁的不懈努力,終于成功邁出了第一步。被他視如珍寶、為數不多的一批轉基因棉花幼苗從實驗室移栽到大田試驗地,每隔兩三天,他和同事們就要到試驗地里仔細觀察幼苗的長勢,一一作下記錄。
秋天來了,收獲的季節到了,結下的種子被他攥在手里握得緊緊的,這是他和團隊辛苦付出的結晶。
2002年,李付廣與同事合作培育出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通過國家審定的轉基因雙價抗蟲棉新品種——中棉所41。之后,這一品種在生產上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深受棉農歡迎,該品種于200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十多年來,他帶領研究團隊利用實驗室創制的上千份各類抗蟲新材料,與育種家合作先后培育出中棉所41、中棉所45、中棉所47、中棉所50、中棉所60、中棉所70等不同生態類型的轉基因抗蟲棉花新品種4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對促進國產抗蟲棉從1999年市場占有率的5%提升到2010年的97%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轉基因抗蟲棉大戰中,李付廣和中棉所的同事們披荊斬棘,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國產抗蟲棉終于牢牢扎根于神州大地。
努力創造有價值的科技成果
今年已經54歲的李付廣在棉花科研戰線上奮斗了30多年,作為科學家也進入了科研的黃金時代。
“從我個人而言, 科研的過程就是解決棉花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希望創造出有價值的科技成果,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李付廣告訴記者,科學永無止境,自己研究棉花30多年,越來越覺得其中奧妙無窮。
在科研工作中,李付廣十分重視團隊合作。如今,他所帶領的中國農科院優秀創新團隊中僅博士就有11位,圍繞轉基因棉花的發展,大家通力合作、各施所長,共同推動我國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隨著棉花科研進入分子時代,中棉所率先開始了棉花基因組的研究工作,在棉花基因組研究方面,中棉所處于全世界領先地位。我們不僅面向當前,更面向未來產業發展的需要。”李付廣介紹。
【初心2020】
一位從農家走出的孩子,一位一輩子和棉花打交道的科學家,在李付廣的身上,“執著”兩個字體現的淋漓盡致。“學一行,干一行,專一行。在棉花上已經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以后也永遠離不開棉花,我要面向棉花研究的基礎前沿,面向農業生產的重大需求,面向棉花發展的主戰場繼續前行!”李付廣說。
【寄語老家河南】
李付廣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也有著深深的家鄉情結。“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咱們河南是全國農業大省,糧食安全至關重要。今年受疫情影響,農業生產一定要高度重視,確保萬無一失。”李付廣說,同時也祝福咱們的家鄉繁榮昌盛,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幸福!
南疆廣西,上千公里的邊境線蜿蜒曲折,高大挺拔的木棉樹沿線巍然屹立。這是一條有著奇山秀水的美麗風景線,但也曾因偏遠閉塞處處刻下貧困印記,8個邊境縣(市、區),5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或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
記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了解到,新疆將推進“四個百萬畝”制種基地建設,計劃到2025年,小麥、玉米、棉花、特色農作物制種基地總面積達419.68萬畝。制種基地項目還將建設60個區域良種繁育基地,提升小麥、玉米、棉花、特色作物的良種供給能力。
“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舉辦“讓紅領巾更加鮮艷”網上主題隊日活動。各地少先隊組織也通過線上線下方式邀請先鋒榜樣與隊員對話交流、舉行新隊員入隊儀式、開展關愛慰問活動等,歡慶節日。
眼下,正值新疆北疆棉花播種期,在新疆沙灣縣,180萬畝棉田里,幾臺北斗導航自動駕駛播種機來回穿梭,場面壯觀。無人駕駛棉花播種可以實現精準作業,大大提高了棉花播種效率,提升了農業科技化水平。
題:棉花村里看脫貧——一個仫佬族山村的別樣年味 廣西羅城棉花天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韋楨說,棉花天坑旅游度假區以天坑奇觀、仫佬族文化為核心,將旅游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工作結合。
“霜前冷,雪后寒,進入十月把花彈”。彈棉花是門老手藝,很多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進入新千年這個老手藝開始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線。
近日,河南某紡織企業從澳大利亞某公司進口了473.34噸棉花。鄭州海關所屬南陽海關工作人員在查檢過程中卻發現該批棉花實際重量僅為464噸,短重9.34噸,短重率達1.97%。
金秋十月,我國棉花主產區新疆“白浪滾滾”,各大棉田進入大面積采摘期。記者日前從新疆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現場推進會上了解到,新疆棉花機采率呈逐年增長趨勢,2018年棉花機采率達38%,今年預計將突破40%。
金秋十月,我國棉花主產區新疆“白浪滾滾”,各大棉田進入大面積采摘期。來自新疆農牧業機械管理局的材料顯示,近年來,新疆棉花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快速提升,機器取代人工的進程逐步加快。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日前批準將一個品種的轉基因棉花用作人和其他動物的食品原料,為利用轉基因棉花籽開發新型蛋白質食物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