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2日14:18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6月1日消息(記者王晶)近年來,“世界愛耳日”“世界自閉癥日”等越來越多的公益日被外界所熟知,這些日子不僅僅是特殊兒童們的節日,更是連接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的紐帶,使越來越多的孩子通過這條紐帶了解和認識身邊與自己不同的孩子。
二十幾年前的鄒媛,便是別人口中一位“與眾不同”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有著一個怎么也撕不掉的“標簽”。大學畢業后,由于聽力問題限報教師專業,鄒媛選擇進入出版行業,成了海豚出版社的一位童書編輯。從業十余年,她一直倡導融合教育,試圖結合自身經歷,幫助引導普通兒童如何與特殊兒童去相處。為此,她還用了兩年多時間,與同事們制作了一套原創繪本——《與眾不同的朋友》。
她覺得,無論特殊兒童還是普通兒童,都要讓孩子們接納生命的多元化,這是他們成長之路中一堂必修的人生課。
童書編輯鄒媛(受訪者供圖)
由鄒媛和同事們制作的原創繪本《與眾不同的朋友》導讀折頁(受訪者供圖)
“老師,都是因為她耳朵不好”
兩歲時,因得肺炎注射慶大霉素,使得鄒媛的聽力嚴重下降。
而接下來要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上學。時至今日,鄒媛很感慨,“感謝父母做了這個決定,除了帶我開始和時間賽跑的治療,還堅持把我送進普通學校,而不是聾啞學校。”彼時,整個班級、整個年級、整個學校,融合教育的對象并不多,甚至都沒有“融合教育”如此明確的叫法。
此后,隨著聽力逐漸下降,鄒媛不得不戴上助聽器,也慢慢發現自己和周圍小伙伴有點不一樣。課堂提問,老師喊到她的名字,和別人一樣答不出來,但同學的一句“老師,她耳朵不好。”她便可以立刻坐下,而并不是像其他人那樣去罰站。軍訓時,也因聽力不好免于訓練,和生病的小伙伴一起樹下乘涼。
戴上助聽器時,鄒媛總覺得自己像個“怪物”,又加上坐在前排,“好像大家上課沒在看黑板,都在看‘怪物’。”鄒媛說,那種“有點兒不一樣”的想法像個小火苗一樣在心里藏著。怎么去撲滅它,或者,到底要不要滅掉,不知道該怎么辦。
體育課時,因為怕摔壞,鄒媛會把助聽器摘下放到保護的小盒子里,再用袋子裹好,塞進書包的最里層,最后再把書包推進課桌抽屜深處。“我特別喜歡上體育課,只有那時,我才覺得自己和大家一樣可以奔跑打鬧,不再像‘怪物’。”
可在平時,這個小物件還是會像個炸彈一樣,隨時可以被踩爆。一次從體育課上回來,鄒媛還沒到座位,就看到大家都在圍著當時班里最淘氣的小凱,他手里正拿著她的助聽器小盒子,舉著問她:“嘿,這個我戴不上啊,怎么戴呀?”霎時間所有的同學齊刷刷看向她,“我想回家,更想找個洞立馬鉆進去。”
鄒媛說,彼時的自己,走到哪里,凡是沒有如愿的事,大家總是強硬地將其歸結為這一個原因,“更何況她耳朵不好。”她也漸漸不再抗拒。“那時我一直在想,如果大家可以正視我所有的問題,哪怕說我不聰明、不上進、粗心大意等,我都樂意接受,因為這就是真實的我啊!”
“你和其他孩子一樣,都很調皮”
求學期間,雖遇到很多嘲諷與不解,但至今鄒媛仍感謝一位叫劉旭的語文老師,“很像一位知心大姐姐,她每周布置寫周記,每次不管我寫了什么,總在末尾用紅筆做長長的批注,還給我留下了她自己的秘密:被嚴重的近視困擾很多年。”
這些批注,也會讓她想起上小學時課堂上那些溫暖的小紙條。彼時,老師把她的座位安排在教室的前排。“那時最開心的事就是,沒聽到老師說的話時,會看向我周圍小伙伴,很快會有紙條遞過來,上面有老師剛講的話,或者留的作業。”
而劉旭老師,正是和那些小伙伴一樣,一直在平等地看待她。
鄒媛說,她可以放心淘氣,甚至偶爾遲到沒交作業忘了背書……每當這時,劉老師會像對待所有犯錯的同學一樣,罰抄課文,但她心服口服,哼著小曲兒抄到半夜也沒怨言。她也會和老師分享“秘密”:“老爸厲聲呵斥,還有我老姑沒完的嘮叨,我會偷偷關掉助聽器,但是被發現后免不了一頓暴揍和呵斥。”每次劉老師都會陪她一起笑,說她“太皮”了。
彼時,特殊教育是一個新興行業,鄒媛想都沒想報了這個專業,她急于融入那個“小怪物們”的群體,像語文老師那樣,將愛與力量傳達給和她有著同樣困擾的孩子們。
遺憾的是,她并未如愿。
上大學前,鄒媛來到助聽器驗配中心,她問師傅,有沒有更小的助聽器,小一些,戴上后頭發蓋住可以看不出來。師傅的回復讓她印象尤為深刻,“你看,咱中國人喜歡購買肉色的助聽器,為了隱蔽,所以我們通過各種工藝把助聽器越做越小,直到放進耳內看不出。但國外不一樣,他們喜歡購買五顏六色的,和自己膚色差別大的,不光自己找起來方便,還可以呼吁周圍人的關愛和幫助。”
“我當時一驚,還有人主動當“怪物”?不過,如果可以在一個充滿接納和理解的環境里做個所謂的“怪物”,我好像也有點兒愿意。”這段對話鄒媛一直記到現在,也讓她變得越來越開朗。
“融合教育,不是生硬地把孩子們粘連在一起”
大學校園又是一片嶄新的天地,有朋友幫鄒媛介紹了特殊教育機構,她第一次來到培智學校做義工,這里的孩子,有腦癱兒、多動癥患兒、自閉癥患兒等等,孩子們的表現各不相同,和他們溝通的方式也多種多樣。
她說,有的孩子行動不便,卻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其他的孩子,哪怕只是擦鼻涕和扣扣子這種簡單的小事;有的孩子擔心上廁所給老師添麻煩,就盡量不喝水。而在鄒媛沒聽清某句話的時候,孩子們也會尖叫著提醒其他孩子大聲些……
“其實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之處,從一出生,我們就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存在。”如今從業多年,鄒媛回望自己的童年,她很感慨:“我們的孩子身邊,隨時可能會出現一位‘與眾不同的朋友’;我們的孩子,也可能會是那位‘與眾不同的朋友’”。
但當孩子說,他的朋友跟他不太一樣,要怎么做?
2018年開始,鄒媛用了兩年多時間,和同事們制作了一套原創繪本——《與眾不同的朋友》,已在今年的“六一”兒童節上市。每本書的小主人公都是一名特殊兒童。其中有唇裂患者、自閉癥患者、視障兒、抑郁癥患者,也包括面部有大片紅斑血管瘤的孩子。鄒媛說,自己想幫助、引導普通兒童去和故事里的小主人公這樣的小朋友去相處,他們不該被隔離為一個特殊的群體。
可眼下,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
鄒媛說,目前,尚有很多特殊兒童沒能順利地接受融合教育,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點,是有些孩子無法適應學校的環境。年紀小,除了學業的繁重,他們還要承擔更多的心理壓力,甚至出現抵抗厭學等消極情緒。”
而對于普通兒童,怎么去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相處?除了憐憫、同情之外,怎樣去調整狀態?鄒媛覺得,融合教育,不是像雙面膠一樣生硬地把孩子們粘連在一起。她總希望有一種聲音,可以在孩子們年幼時轉達給他:“如果某些時候你覺得自己是一只‘小怪物’,不要害怕,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正是有了千千萬萬你我這樣的‘小怪物’,才如此斑斕多彩。”
鄒媛期待,有一天,這些孩子們都可以進入普通學校學習、接受正規全面的教育,這才是他們成長的需要,也是他們的基本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