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9日08:25 來源:澎湃新聞
當人均GDP跨過1萬美元門檻,消費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中國無疑進入了一個新的消費時代——消費升級成了這個時代的關鍵詞。
政府寄希望于利用這場升級來完善我國的內需體系,從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是在世界經濟增長低迷、國際經貿摩擦加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的“中國方案”。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消費一詞被提及13次,熱度位列“三駕馬車”之首,“擴大內需”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政府工作的重點。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如此形容消費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平衡發展的平衡器、穩定發展的壓艙石、持續發展的推動力。
他還說,從消費大國走向消費強國,中國要創造需求、深挖潛力。
潛力市場變現實需求
參照世界銀行中等收入標準,中國如今已有4億多人進入中等收入群體,而在全球的富人群體中,近四分之一是中國人。在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后,一些專家預計,2020年,中國的消費規模有望達到45萬億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這是巨大的成就。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生產力水平還很低,買東西全靠“票證”,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兩年能做一套新衣服已經不錯了,一句廣為流傳的時代語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他沒想到發展會如此迅速,改革開放后,短短幾十年,“票證”都進了歷史博物館,各種商品和服務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中國經濟的活力得到了充分釋放。
日本知名的社會觀察家三浦展曾描繪過日本百年來社會消費變遷的歷史,他在《第四消費時代》一書中,將日本所經歷的社會變遷劃分為四個時代:少數中產階級享受消費的第一消費時代、以家庭消費和大件消費為主的第二消費時代、個性化興起的第三消費時代和以共享消費、簡約化為標志的第四消費時代。
有人說,中國用幾十年的發展走過了日本的百年路,而由于中國社會的深刻復雜性,四個消費時代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能找到自己的縮影,相同的是,它們都正在向下一個時代邁出腳步。
不同的消費理念在市場上碰撞,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不斷迸發。在一二線城市,新時代的消費理念,已經從崇尚時尚、奢侈品轉變為注重質量和舒適度,本土化品牌不斷崛起;而在三四線城市,大宗商品消費已成為熱潮。
不同的企業能在市場上找到不同的需求,14億人的市場需求是多種多樣的。“現在的關鍵是把市場潛力充分挖掘出來。”張占斌說,我國經濟長期發展具有堅實基礎,有全世界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問題是如何把潛力市場轉變為現實需求,把現實需求轉變為企業發展的動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顯得尤為迫切。受疫情沖擊,一季度我國GDP增速下降6.8%。1-4月,“三駕馬車”中,投資下降10.3%,外貿進出口下降4.9%,而消費降幅最大,達到了16.2%。各地在抓緊復工復產的同時,也在大力提振消費。
“消費的提振是重塑信心的標志。”周漢民說,企業的復工復產要以復蘇和擴大消費作為支撐,最近各地興起的直播賣貨、發放消費券以及舉辦購物節等對激發民間消費潛能,提振消費起到了積極作用。
比如發放消費券,今年2月初,民建上海市委就對上海的近千家企業開展了問卷調查,面對如何提振經濟、提振消費的問題,近半數的企業提到了發放消費券。周漢民形容,“消費券是給人配了一條領帶,但希望消費者還能買一套西服”。政府和企業合作發放消費券,企業和消費者都受益。民建上海向上海市委及時提了復工復產和提振消費的建言,可喜的是,效果是明顯的。
把消費留在國內
這些年,“供給側改革”是個很熱門的話題,原因在于,我國市場的供需兩端還不完全匹配,由此帶來的直接影響是購買力外流。
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服務業處處長陳麗芬一直做消費方面的研究,做過多次相關領域的調研,她說,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迎來了消費升級的窗口期,這其中有個現象值得特別關注——消費者對進口產品需求漸增,而國內能夠滿足消費者多種需求的商品仍不足。“挖掘潛力巨大的內需市場,供給端也要跟著升級。”
“供給和消費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張占斌認為,兩者必須配合,有強烈的需求就會創造出更強烈的供給,反之,供給也能引導消費的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對2020年的消費發展是這樣安排的: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民生導向,使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
同時,通過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飲、商場、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養老、托幼服務。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拓展農村消費。要多措并舉擴消費,適應群眾多元化需求。
新冠疫情的嚴重沖擊,給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有些變化我們已經感知到了,有些變化可能在將來才會逐漸顯露出來,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生調整和變化已成定局,擴大內需刻不容緩。
5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會上,總書記有句話讓張占斌印象很深: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他對這句話的理解是“要把消費留在國內”。張占斌說,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必不可少,中國應該把總需求和總供給都考慮在內,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框架。
他還說,內需體系,實際上是一個國民經濟的循環體系,必須從這么一個高度來看待,要按照一個大的體系來構建。“當然我們這個內需體系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完全孤立于國際市場的。我們主要是為了防范國際市場上出現極為特殊的變化,我們提早做出準備。”
今天,從消費大國走向消費強國,無疑我們還需更進一步。
當前保持快速增長的新型消費將獲更多支持。專家指出,在改善“硬設施”和“軟環境”政策力挺下,各類線上消費、新型消費將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激發國內消費潛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完善新型消費生態體系,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
地方性金融監管法規不斷出臺,有助于地方金融監管加快填空白、補短板、明責任,將為規范地方金融監管執法,維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合法權益,推動地方金融健康發展提供法制保障。據介紹,《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已經“在路上”,將進一步明確地方金融監管范圍,對地方金融組織及其活動制定了具體監管制度和措施。
隨著助企紓困政策及針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扶持等政策措施效果顯現,11月份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狀況進一步改善。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認為,由于內外需求持續回暖,中小企業銷售明顯改善,帶動企業補庫存意愿增強。
現在,出游需求慢慢多起來了,但旅游產品供給和相關配套設施卻稍顯不足。冬季旅游“火”一把不難,但冬季旅游開發者如何跳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圈子,不斷提升游客在當地的體驗感、獲得感,增強旅游目的地的持續吸引力,還需要做很多功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全面促進消費”。在疫情造成經濟活動大幅度縮減之后,因消費不足而產生的經營困難、就業緊張等問題迅速接踵而至。
昨天(12月1日),微博熱搜顯示,新余豪譽實業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劉金美,于2020年5月收到南昌市東湖區人民法院的限制消費令。這條信息之所以上熱搜,是因為劉金美是虞書欣的母親。
近年來,農村消費環境不斷改善,移動支付和農村電商蓬勃發展。這使得農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率連續多年超過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發生改變。農村消費市場結構依然不合理,多重因素影響了農民消費熱情的釋放。
韓明認為,餐飲業加速復蘇,說明消費促進政策在持續發力,對餐飲消費帶動作用十分明顯。賈飛躍告訴記者:“疫情防控期間,相關部門出臺幫扶政策,階段性減免企業稅收、社會保險費、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單位繳費等政策,大大減輕了企業負擔。
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30日聯合印發《關于深化“互聯網+旅游”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優化“互聯網+旅游”營商環境,以數字賦能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記者注意到,隨著冬季文旅消費季的開啟,各地正緊鑼密鼓開展各項促消費活動。趙萍指出,三季度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由負轉正,為文旅市場快速回暖提供了有力支撐。值得一提的是,文旅業也在通過加快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為文旅消費振興積蓄更多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