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5日08:08 來源:新華網
5月13日,魯山縣四棵樹鄉張溝村蠶農在繅絲。 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地處豫西伏牛山東麓,山林資源豐富。近年來,當地因地制宜發展柞蠶養殖,幫助農戶實現規模化科學養蠶,助力農民增收致富。目前魯山縣柞蠶養殖面積約7萬畝,畝均收入2000多元,帶動600戶農戶就地就業。 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5月13日,蠶農在魯山縣四棵樹鄉張溝村對柞蠶進行移坡。 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地處豫西伏牛山東麓,山林資源豐富。近年來,當地因地制宜發展柞蠶養殖,幫助農戶實現規模化科學養蠶,助力農民增收致富。目前魯山縣柞蠶養殖面積約7萬畝,畝均收入2000多元,帶動600戶農戶就地就業。 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5月13日,魯山縣四棵樹鄉張溝村蠶農在繅絲。 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地處豫西伏牛山東麓,山林資源豐富。近年來,當地因地制宜發展柞蠶養殖,幫助農戶實現規模化科學養蠶,助力農民增收致富。目前魯山縣柞蠶養殖面積約7萬畝,畝均收入2000多元,帶動600戶農戶就地就業。 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5月13日,魯山縣仙女織工貿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制作蠶絲被。 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地處豫西伏牛山東麓,山林資源豐富。近年來,當地因地制宜發展柞蠶養殖,幫助農戶實現規模化科學養蠶,助力農民增收致富。目前魯山縣柞蠶養殖面積約7萬畝,畝均收入2000多元,帶動600戶農戶就地就業。 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5月13日,魯山縣仙女織工貿有限公司的工人利用傳統工藝緯線。 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地處豫西伏牛山東麓,山林資源豐富。近年來,當地因地制宜發展柞蠶養殖,幫助農戶實現規模化科學養蠶,助力農民增收致富。目前魯山縣柞蠶養殖面積約7萬畝,畝均收入2000多元,帶動600戶農戶就地就業。 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5月13日,蠶農在魯山縣四棵樹鄉張溝村對柞蠶進行移坡。 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地處豫西伏牛山東麓,山林資源豐富。近年來,當地因地制宜發展柞蠶養殖,幫助農戶實現規模化科學養蠶,助力農民增收致富。目前魯山縣柞蠶養殖面積約7萬畝,畝均收入2000多元,帶動600戶農戶就地就業。 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視頻簡介在湖口縣張青鄉青龍村的產業扶貧基地,幾十頭黃牛悠閑地吃著草。這幾十頭黃牛可是青龍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這些優質肉牛養大后純利潤非常可觀。除了養肉牛,江西省司法廳駐青龍村扶貧工作隊還帶領村民養雞鴨鵝,養魚,種了很多果樹和油茶樹。
聯播+“鄉親們脫貧后,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在我們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之際,央視網《聯播+》特梳理總書記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要求,與您一起學習。
在當地農商銀行“扶貧小額信貸+脫貧致富貸”的支持下,巴代里如今僅靠賣駝奶每月就能掙10萬元。截至11月底,新疆農村信用社已累計發放“脫貧致富貸”近7500萬元,惠及12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的一些村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村黨支部書記付永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過去種玉米趕上好年景一畝最多也就300元,現在一畝甘薯加工成粉條能掙3000元,又打工又分紅,日子越過越好。
12月6日,農民在河北新河經濟開發區五里鋪村的溫室大棚里采摘火龍果。近年來,河北省新河縣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采取“合作社+農戶”、農業生態觀光采摘園等模式,引進火龍果、百香果等熱帶果品發展“南果北種”,助力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脫貧戶石玉明曾經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苗族鄉同樂村的油茶加工戶,靠加工油茶成為當地比較富裕的農戶。” 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許多貧困山區正是依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地開發扶貧產業,取得了非常好的脫貧成效。
目前,屏邊全縣已累計發展以荔枝、獼猴桃、枇杷為主的水果種植39.2萬畝,發展以杉木、榿木為主的用材林105萬畝,發展以草果、砂仁為主的林下中藥材31萬畝。屏邊縣縣長李雄文告訴記者,屏邊縣將苗繡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大力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苗繡產業。
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
初冬時節,走進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放眼望去,薄霧籠罩下的油茶園猶如仙境,一片片油茶園沿著丘陵起伏,滿眼翠綠,潔白的油茶花香飄山野。近年來,當地群眾在油茶園里蹚出了致富路,甚至口口相傳一句話:“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
據悉,“十大最美農村路”是一場由政府“搭臺”,網友“唱戲”,基于融媒體宣傳策劃的線上線下推選互動活動。經過網民評議、組織推薦、網絡投票、專家評審,重點考量質量、管理、養護、綠色等10個方面指標,精選出2019年度“十大最美農村路”以及若干特色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