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9日15:55 來源:退役軍人事務部
編者按:2月5日,95歲的“人民功臣”張貴斌老人拿出1萬元錢,委托國網鞍山供電公司捐給武漢用于抗擊疫情,老人說:“我是一名老黨員,想為抗擊疫情做一點微薄的貢獻。”張貴斌參加過塔山阻擊戰、解放武漢、解放長沙等戰斗,屢立戰功。如果不是退役軍人信息采集,老人的事跡依舊無人知曉……
大勇無聲 大愛無痕
——走進塔山阻擊戰英雄張貴斌的精神世界
文∣孟凡利 趙雷
戰斗中,沖鋒在前、九死一生,四次大功、四次小功。但他卻從不提及,連家人都不曾知曉。
轉業時,他主動放棄留在武漢公安、廣州海關工作的機會,申請回到家鄉支援建設。他說:“好機會留給戰友,我在哪里都一樣為人民服務。”
……
去年9月28日,老兵張貴斌的二女兒張英,在一個短視頻平臺上傳了父親試穿新軍裝的小視頻,點贊無數。
那是遼寧省鞍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贈送給張貴斌的一套黃色軍裝,老人穿上后喜不自禁。當他露出身上一處處傷疤,從箱底拿出一枚枚軍功章時,那段塵封的歷史清晰呈現……
張貴斌在國旗下敬禮。
他就是塔山的塔和山
采訪,從張貴斌向筆者展示的一枚枚軍功章開始——
“這個是塔山阻擊戰的、這個是解放東北的、這個是解放全國的……”雖然臉上鐫刻著深深的皺紋,但老人精神矍鑠、身板硬朗、聲音洪亮。
細數這些珍貴的軍功章,講述厚重的人生經歷,一個個戰爭故事撲面而來——
1948年,鞍山解放,家住海城西柳鎮小碼頭村的張貴斌,剛結婚不久,毅然選擇參加解放軍,第一戰就趕上塔山阻擊戰。
“7天6夜的戰斗,打得太慘烈了,全連120多人最終只剩下我們3人……”張貴斌回憶塔山阻擊戰時的情景,聲音哽咽了。
由于在作戰中表現英勇,張貴斌榮立大功一次。1949年,作為戰斗英雄代表,他和戰友在北京接受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也是在那一年,張貴斌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之后,張貴斌隨部隊轉戰南北,又多次立功。因常年作戰,加上腿部舊傷復發,老人多次住院治療后,不得不離開部隊。組織上安排張貴斌到廣州海關或漢口公安局工作,但他選擇了回家鄉支援建設。
1954年,張貴斌回到家鄉,將軍功章壓到箱底,從未向外人提起,就連妻子兒女、街坊四鄰也只知道他是個退役老兵。
2017年,張貴斌所在單位、國網鞍山供電公司做了一期退役軍人的專題節目,老英雄對戰功也只字未提。
直到2019年9月,國家在采集退役軍人信息時,張貴斌才拿出了已經殘破不全的立功證書和軍功章。
看到張貴斌的軍功章和證書,在場的人驚訝不已。尤其是塔山阻擊戰那張“報功書”,泛黃的紙張邊角已然破損,但上面“最近在塔山阻擊戰中英勇果敢,經評定立一大功,特此報喜”的文字,卻清晰記錄著這位戰斗英雄馳騁沙場的事跡。
“真沒想到,天天和我聊天的老爺子竟然是戰斗英雄,他可從來都沒提過,我也是看電視才知道老爺子事跡的。”和張貴斌做了14年鄰居的于浩說,現在看見老爺子從門前經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張貴斌說:“以前不說,因為我不覺得自己是功臣,許多戰友都留在了陣地上,那些犧牲的戰友才是英雄、是功臣啊!現在黨讓說,不能不說,說了也是對黨的忠誠呀!”與功勛榮譽一起被張貴斌深藏心底的,是他對犧牲戰友深深的思念。
2019年10月,張貴斌來到錦州遼沈戰役烈士陵園,站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獻上一束鮮花,行軍禮的右手久久不愿放下。面對犧牲的戰友,他淚流滿面,低聲呢喃:“戰友啊,我來看你們了!祖國強大了,不用打仗了,你們可以含笑九泉了……”
他啥事都替大家著想
“我是一名黨員,啥時候都不能忘記黨的培養,都要回報黨的恩情。”這是老英雄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從部隊轉業,張貴斌主動放棄留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鄉參加農村建設,先后任村黨支部書記、信用社負責人、供電所所長、縣農電局物資庫負責人。無論崗位如何變動,他始終都有一個信念:我是黨的一塊磚,東南西北任黨搬。
張貴斌自己不怕苦,可受不得百姓吃苦。
1954年,回鄉第一年,張貴斌被推選為小碼頭鄉生產社委員。生產社剛成立,缺東少西不說,人心也不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100元復員費拿出來,買了3匹馬和一輛大車,帶領社員發展集體經濟,增加收入。可自己全家6口人一直擠在3間草房里。
“大家打心里敬佩、信服他,因為啥事他都替大伙兒著想。”50多年過去了,老鄰居王素清還是滿口稱贊。
這種無私和擔當,貫穿于張貴斌工作過的每個崗位。
1964年,張貴斌來到海城農電局西柳供電所當會計,他堅持原則、嚴格要求,每筆賬目都清清楚楚。西柳供電所距農電局15公里,張貴斌經常騎自行車去局里辦事。腿上有槍傷,騎車相當吃力,他每次都咬牙挺著,一個來回就要3個多小時。寒來暑往,6年中,為了保證資金安全,他自制了一個錢褡子,把現金捆在身上,確保萬無一失。
在供電所任所長時,海城農電局對農村電網進行改造,西柳供電所的電網建設和改造任務十分繁重。作為電力行業的新兵,張貴斌努力學習電工技術,很快掌握所需技能。他帶領全所職工參加會戰,吃住在施工現場,每天在工地上抬電桿、架線路,一個多月沒有回家。
“那時候,沒黑沒白地干活,大家伙兒熱情都很高,累是累點,可看到鄉親們家里燈泡亮了,咱心里也亮堂了。”如今,說起這些,張貴斌仍然抑制不住興奮和激動。
再后來,張貴斌到縣農電局物資庫工作,主要是從火車站接運器材。一列車的電桿電線變壓器,靠人拉肩扛裝上馬車,一干就要10多天。張貴斌與同事趕著馬車去車站接貨,經常后半夜才到家,因為他的親力親為,大家伙從來沒有怨言。
1978年,張貴斌離休。正值物資庫擴建,海城農電局返聘張貴斌負責擴建工程。“30多年前,物資存放全靠記賬,那可是個良心活,大家都認為張貴斌是最合適的人選。”國網海城市供電公司負責人說,他心中裝著群眾,唯獨沒有自己。
一生追求清貧自樂
這是老英雄的家嗎?2019年深秋的一個周末,沈陽幾名大學生前來探望張貴斌,他們很難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的。張貴斌和93歲的老伴丁鳳珍住在一個車庫改成的房間里,30平方米,連個廚房都沒有,一日三餐,都是女兒做好送過來 。
看到一個箱柜已經用了43年,床鋪因為空間狹小不得不卸掉床頭。一名來自農村的女學生感慨不已:“在鄉下都很少見到這種箱子了!”她一邊抹淚,一邊拍下照片上傳互聯網,還附上一句話:“這是老英雄的家,難以置信,但千真萬確。舊箱柜裝的不僅是衣服書籍,更是一名老兵對人民軍隊優良傳統的秉持!”
后來,張貴斌喬遷新居了。市政府十分關心這位老英雄,決定購買一套新樓房改善他的居住條件。
相關部門在征求張貴斌意見時,老英雄卻表示,附近小廣場旁的那個回遷小區就行,面積不用太大。大伙兒再三勸他,最終也未能拗過他。很快,市政府在某回遷小區為張貴斌購買了一套68平方米的兩居室二手房。
簡衣素食,清貧自樂,對于張貴斌來說,已經內化為一種習慣。二女兒張英告訴筆者,姐弟幾個從小都要干活,吃飯掉個飯粒都要撿起來。父親一輩子儉樸,近乎吝嗇,但良好的家風,讓一家四代人受益匪淺。
張貴斌擔任信用社負責人時,正趕上信用社招錄新人,誰都覺得自家子女是近水樓臺,張貴斌卻向信用社推薦了別人。“咱家孩子也符合要求,但他家條件不好,更需要這個崗位。”張貴斌向妻子解釋。
張貴斌的4個子女除1名是工人,其余都是普通農民。二女兒張英告訴筆者,父親經常教育他們:“要靠自己的本事謀生。我沒有能力給你們找出路,更不會用公家的權力去為你們謀私利。”
這幾年,張貴斌經常住院,他是離休干部,住院費全額報銷,可以住條件好些的醫院,也可以住得長一些,可他從來都是一好轉就出院。他跟子女們說:“我都好了,就別浪費國家資源了。”
每到陰天下雨,張貴斌的腿都會疼,老伴丁鳳珍只能幫他按一按,再熱敷緩解。張貴斌早已習慣了這種疼痛,他說:“那么多戰友都留在了陣地上,我還活著,過上了好日子,這點痛算什么。”
來源:《中國退役軍人》雜志2020年第5期
張貴斌先后在村黨支部、西柳信用社任負責人,之后又到西柳供電所當會計,再后來到海城農電局器材庫工作。退伍老兵 張貴斌:我回家養,給國家省下那錢,給災區的學生、貧困戶們,給更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