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9日15:35 來源:半月談網
在決勝脫貧攻堅戰的關鍵階段,如何進一步培育壯大貧困地區扶貧產業,增強造血功能,確保脫貧人口不返貧,鞏固全面小康成果,已成為廣大干部群眾重點思考的必答題。
幾年前,由中央財政、中央企業出資設立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統稱為“產業扶貧基金”),總規模超過340億元,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廣泛投入各貧困片區,尤其是“三區三州”地區,走出了一條中央財政資金參與扶貧的新路。
探索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位于壩上高原的康保縣,是河北省的深度貧困地區。康保縣張紀鎮馬鞍架村的逯林夫婦將地全部流轉出去后,當起飼養員,每月收入4000元,每批肉雞出欄達標后還能獲得2000元獎勵,年收入達到8萬元。
逯林飼養的肉雞都送至乾信牧業公司。這家成立于2011年底的肉雞生產加工企業,建設過程中一度遭遇周轉資金困難。2016年,托管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的國投創益產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國投創益),經過詳細調研,以參股方式投入乾信牧業7000萬元,帶動企業進入發展快車道。
“通過培訓就業、養殖收購等方式,我們帶動了全縣10個鄉鎮的198個村近1.5萬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乾信牧業負責人夏秋霞說,企業發展離不開社會支持,回報社會就要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增收。
2014年6月獲批設立的“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是我國第一只具有政府背景、市場化運作、獨立運營、自負盈虧、專責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基金。兩年后“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獲批設立。由國務院國資委發起、96家央企參與出資的這只基金,以股權、債權、子基金等方式,投資貧困地區產業建設。
這兩只特殊的產業扶貧基金投入扶貧戰場以來,緊緊依托貧困片區資源布局產業,探索出一條“基金引導、市場運作、扶持產業、注重造血”的新路子。
“產業扶貧基金投資已覆蓋全部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負責兩只基金運營的國投創益董事長王維東說,截至3月中旬,基金總規模超過340億元,累計投資額251.73億元,直接或間接帶動約50萬人就業,為地方政府提供稅收28億元。
市場化運作,帶動力強
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相對于傳統的金融扶貧、就業扶貧、兜底扶貧,產業基金扶貧模式在帶動貧困戶增收、增強貧困地區產業競爭力等方面,有其獨特優勢。
——市場運作,規范管理。產業扶貧基金由專業的基金公司管理,兼顧政策目標和市場原則,建立了一整套“募、投、管、退”各環節基金治理結構、風險控制體系和稽核監控系統,形成了包括投資目標、投資原則、產業模式、評價標準在內的綜合管理體系,確保產業基金保值增值、有進有退。
在產業扶貧基金幫助下,貧困地區一批作坊式、家族式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貴州飛龍雨集團董事長隴宗燁說,他們一直是按家族企業方式運營,日常管理比較隨意,賬目也不規范。“扶貧基金入股后,不影響家族對企業的控股,但推動企業完成了現代化管理改造,使企業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
——依托資源,投入龍頭。甘肅中天羊業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018年,產業扶貧基金投入6000萬元入股中天羊業下屬公司民勤中天,幫助其在甘肅多個貧困縣建設養殖和購銷基地。
中天羊業董事長陳耀祥介紹,通過固定分紅、養殖收益、代工獎勵等方式,公司幫助貧困農戶獲得穩定收入。截至2019年底,民勤中天累計培訓肉羊養殖農民近11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約1.7萬人。
“我們主要從國家產業政策、扶貧綜合效果、市場風險評估等方面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產業項目。”國投創益投資總監馮越說,產業扶貧基金所投企業多是依托當地資源發展起來的龍頭企業,這樣的項目就業人數多、輻射能力強、脫貧效果好。
——服務脫貧,放大效益。產業扶貧基金充分發揮基金杠桿作用,通過直接投資、在重點省設立子基金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基金每投資1元,平均可帶動約10元的社會資本跟進,截至目前,已引導撬動社會資本2300億元投入扶貧產業。
“農業項目扶貧效果好,但很難融資。”云南雙柏縣天蓬養殖公司負責人張小新說,沒有抵押擔保很難從銀行貸款,加之農業項目收益不穩定,風險高,即便獲得貸款也多是1年期。“多虧產業扶貧基金投入2000萬元,約定投入期為5年,支持企業完成了養殖基地擴建。”
有助于破解產業扶貧最大瓶頸
一些受訪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國內基金運營分為三類。一是純市場化基金,注重投資回報。二是公益、慈善類基金,注重社會效益。三是產業扶貧基金,介于兩者之間,既要注重社會效益,投資項目有扶貧效應,符合國家產業方向;也要保證資金安全,確保資金合理收益。
產業扶貧基金通過分析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全面論證,篩選出現代農業、高端加工制造、礦產資源開發、醫藥健康等重點支持產業,打造了現代農業、資源開發、清潔能源、資本運作、產業金融、醫療健康、產銷對接等七大產業扶貧平臺。
“貧困地區往往很難將產業做大做強,必須借助外力支持與引導。”青海省格爾木市農牧和扶貧局副局長趙軍說,貧困地區迫切希望有大型企業,能夠產生區域性帶動效應,形成完整產業鏈,提高產業附加值,真正形成造血能力。“產業扶貧基金支持的,恰好是地方希望發展但無力培育的產業模式。”
“產業扶貧最大的瓶頸是內生動力不足問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說,在當前脫貧攻堅中,財政投入主要精力在于兜底保障,培育產業也很少考慮投入回報,市場活力不足;純市場化資金投入,則容易過于追求投資者回報,扶貧效果有限。
業內專家表示,產業扶貧應逐漸改變傳統的單向無償支援方式,更多轉向產業扶貧基金等市場化方式。貧困地區干部群眾建議,進一步擴充基金募集資金池,優化基金投資績效評價考核機制,并在全面脫貧之后,推動產業扶貧基金向鄉村振興基金、小康建設基金轉化。(記者 李勁峰 王大千 王博 宋玉萌 刊于《半月談》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