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30日13:48 來源:經濟日報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一些新趨勢。如何立足擴大內需,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當下我們需要深入討論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推進區域產業一體化進程
總的來看,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產業鏈、供應鏈的區域化、本土化可能是一個新趨勢。為此,區域經濟一體化要以產業鏈、供應鏈的調整為抓手,形成合理分工、有競爭力的區域產業一體化布局。
要看到,疫情沖擊下,區域產業一體化需求增大。區域產業同構和同質競爭,是導致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和企業成本高企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東北為例,哈爾濱、長春、沈陽都建有汽車制造廠,長春與哈爾濱都曾提出要延伸汽車產業鏈條。2018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市場規模4萬億元左右,但最大的幾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卻沒有一家在東北地區,其中或有這方面的原因。受疫情沖擊,在全球可能出現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化、本土化的趨勢下,要統籌調整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提高產業區域集聚和全要素生產率。
進一步看,為有效防范全球產業鏈切割和供應鏈節點重新布局可能帶來的經濟風險,推進區域產業一體化至關重要。一方面,產業鏈、供應鏈的區域化傾向突出,不同環節的銜接需要以區域經濟一體化為基礎,破解區域產業同構和同質競爭問題。另一方面,區域經濟一體化著眼于資源配置的優化和共享,需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業競爭力,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我國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大國,要注重發揮區域資源稟賦優勢,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鏈、供應鏈,推進區域產業一體化的協同發展,并在推進區域產業一體化中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首先,推進區域產業一體化重在實現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以東北為例,其產業發展高度依賴資源,資源產品與延伸加工產值之比與全國水平差距較大,整體上,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單一,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應對疫情沖擊,迫切需要東北地區推進立足擴大內需的產業轉型升級,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鏈、供應鏈。在工業領域,可考慮推進東北制造業的跨區域優化重組,形成東北三省的縱向分工,重構以裝備制造業為重點的產業鏈,提升東北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在農業領域,可考慮以推動農業跨區域合作拉長東北地區農業產業鏈,推進東北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其次,要推動形成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新格局。在這方面,我國大有潛力。要統籌謀劃新老基礎設施的合理布局,打破行政壁壘和地區分割,共建共享基礎設施,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分工協作,統籌推動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進程。
推進區域城鄉一體化進程
未來幾年,我國城鄉結構至少還有10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以城市群、都市圈發展為重點推動區域城鄉一體化,是挖掘內需潛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支撐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肆虐,受疫情影響,各國大量削減進口商品,我國務工農民主要從事的以外貿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亦因此受到嚴重沖擊,農民工及農民的整體收入受到嚴重影響。應對疫情沖擊,一方面要通過破除城鄉二元壁壘,推動農村人力資本、土地等要素融入城市,從而釋放巨大的內需潛力。另一方面,要通過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優質資源向農村流動,從而拉動農村內需市場提質擴容。比如,農村公共設施的人均投資遠低于城市,如果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將會開辟巨大的投資空間。
還要看到的是,城市群、都市圈成為城鄉一體化的載體,對于釋放消費潛力、穩定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作為發展的重要載體,統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加大城鄉新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
總的來看,城鄉一體化的關鍵在于推進城鄉要素市場化配置。立足擴大內需,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要加快深化要素特別是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城鄉統一用地市場,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要看到的是,如果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農村建設用地估計將釋放規模可觀的資金需求。因此,可拓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范圍,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等,從實踐出發,加快盤活這塊重要資產,顯著提升資產配置效率,以更好挖掘內需潛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在國際疫情持續蔓延的背景下,我國在立足擴大內需的同時,要以抗疫互動合作為重要契機,強化和周邊國家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分工合作,在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中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其一,在疫情嚴重沖擊的背景下,區域合作將成為一個重要選項,以中日韓為重點的東北亞區域合作進程有可能加快推進。以東北為例,作為我國向北開放的最前沿,東北與東北亞地區的經貿聯系十分密切。東北可利用與東北亞地緣政治和經貿聯系更加接近的條件,在對接東北亞共同發展過程中促進東北振興。
其二,以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區域合作進程。有效應對經濟全球化新變局,要把加強同東北亞、東南亞的區域合作等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點。通過區域功能重構和合作,構建更加開放、合理的國內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進而更加有效參與區域合作。比如,東北與日韓運輸距離較近,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礎,可利用東北三省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地域優勢和產業條件,加強與東北亞周邊國家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推進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其三,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形成區域合作新布局。要充分發揮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海南自貿港等處于開放前沿的優勢,主動對接周邊國家和地區,為區域經濟高水平開放發展注入區域經濟合作的新動力。比如,以產業項下自由貿易為重點推進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便利化,以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區域產業集群為目標,在重點產業領域自由貿易上盡快取得突破,從而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更好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遭受嚴重沖擊,但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仍保持穩定增長。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十年來,各國搭建平臺、暢通渠道、增進交流,服務范圍從自貿區建設向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拓展,不斷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國家主席習近平20日晚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說:“亞太地區要毫不動搖支持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繼續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早日建成亞太自由貿易區,中方歡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完成簽署,也將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
我們展望到2040年建成一個開放、活力、強韌、和平的亞太共同體,實現亞太人民和子孫后代的共同繁榮。我們將繼續秉持亞太經合組織合作宗旨和自主自愿、協商一致、非約束性的合作原則,期待打造以下三方面經濟驅動力實現這一愿景: 一、貿易和投資。
亞太經合組織成立以來的30多年,是世界格局加速演變、全球治理深刻重塑的30多年,也是亞太地區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30多年。中國愿同亞太各方一道,共創共享亞太和平繁榮美好未來,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不斷邁進。
當下,地緣政治、貿易戰以及全球疫情形勢不容樂觀。實際上,RCEP一半力量來自中國,另一半則源自東盟以及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高收入經濟體。如果能維持一個和平與相對穩定的環境,那么到20年代末,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東盟的經濟實力也會同時上升。
財經觀察:RCEP為疫情下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 分析人士認為,RCEP將打造超級經濟圈,加速區域經濟復蘇發展,為疫情下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淼杰指出,RCEP統一的原產地規則將提高成員國吸引力,因為進入一個國家就意味著進入整個區域市場。
文章援引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邁克爾.普拉默的話表示,該協定將為全球經濟貢獻1860億美元,并使其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2個百分點。分析人士表示,RCEP的簽署或許是亞洲向著類似于歐洲或北美經貿一體化貿易區發展而邁出的第一步。
昨天(4日),中國和新西蘭宣布正式結束兩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升級談判。自2008年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協定生效以來,雙邊貿易實現了超出兩國預期的快速增長。2016年11月,中新雙方啟動自貿協定升級談判,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RCEP,即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由東盟10國于2012年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共同參加。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也就是RCEP數年談判過程中,中國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盡管各地區發展存在差異、不協調、不平衡,但總體上較好地把握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規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不斷優化。順應世界經濟區域格局演變大趨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參與各方以開放暢通開辟全球區域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