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2日12:5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民生改善撬動新發展
——深挖市場潛力、擴大國內需求述評之三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
悠悠萬事,民生為重。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抓民生也是抓發展。做好民生工作,能夠創造更多有效需求、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能夠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使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效對接,從而更好釋放國內市場潛力,為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由惠民生到促增長,由保基本到促改革。民生改善,不僅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更是開啟社會活力的鑰匙;不僅是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需求的力舉,更是個體夢、家國夢競相綻放的托手。
就業優先,激發創造活力
“我在線上投簡歷,目前已經收到單位的回復了。”武漢大學應屆畢業生李燦興奮地說。在浙江紹興,湖北籍工作者郝云飛激動地說:“復工時,專車免費把我們接回來,上班的感覺真好。”
就業一頭連著百姓飯碗,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今年1至2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8萬人,同比下降。黨中央、國務院把“保就業”放在“六保”之首,要求各地各部門千方百計保就業,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減負、穩崗、擴就業并舉。
聚焦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貧困地區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加大職業技能培訓支持力度;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促進新業態發展和靈活就業;拓寬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渠道,復工復產中優先使用貧困地區勞動力……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就業市場發生積極變化,各地企業開工率和復崗率穩步提升。數據顯示,3月28日,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8.6%和89.9%的平均開工率和復崗率。“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沒有變,加上就業優先政策的持續發力,就業市場有條件保持穩定。”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強調。
政策優惠,挖掘增長潛力
“疫情發生后,公司經營受到一定影響,現金流壓力陡增。我們這里全員上社保,這次社保費減免政策,讓我們輕松不少。”河北張家口一家創業企業負責人王獻立告訴記者,國家出臺社保減免政策,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疫情發生以來,各地各部門克服困難,積極行動,圍繞保民生擴內需的各個方面,打出政策措施組合拳。
加快彌補民生短板,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財政部通過階段性加大價格臨時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對困難群眾的保障力度。截至目前,中央財政累計下達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560億元,已超過去年的實際執行數。
加大民生工程投資力度,推動惠民生擴內需。住建部近日表示,2020年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涉及居民近700萬戶。重點完善老舊小區配套和市政基礎設施,提升社區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并建立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合理共擔改造資金的機制,以“微改造”激活“大市場”。
全面落實“免減緩”優惠政策,助力援企穩崗減壓。2月20日,人社部、財政部、稅務總局等部門推動實施社保助企“免減緩”行動,截至3月底,所有省份均出臺了減免辦法,兩個月共減免真金白銀2329億元。減免政策的落實,對支持企業穩定、擴大就業、盡快復工復產,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保障優化,增添發展助力
找準民生難點堵點,努力把一個個民生“痛點”變成撬動高質量發展的“支點”,這既是一項長期工作,也是擴大國內需求、有效對沖疫情影響的重要著力點。
克服困難鞏固脫貧成果。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剩余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疫情帶來新的挑戰,鞏固脫貧成果難度加大。“要充分考慮疫情沖擊,將受影響的困難群眾按規定納入低保、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等政策保障和就業援助范圍。”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創新制度謀劃長期發展。“從中長期來看,保增長與惠民生的結合,一定要深入到體制改革、機制創新的層面,才能可持續造福人民。”華夏新供給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表示。
優化分配開辟增長空間。近年來,城鄉低收入家庭消費支出穩步增長,為擴大消費、推動經濟增長做出了較大貢獻。“此次中低收入群體受疫情影響較大,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將給擴內需帶來更大空間。”西南財經大學教授甘犁說。
完善社保解除后顧之憂。業內人士指出,影響需求最重要的因素除了收入還有對未來生活的預期。只有不斷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才能讓廣大居民想消費、能消費、敢消費,從而為長期擴大消費、活躍市場提供強勁推動力。
《光明日報》( 2020年04月22日 01版)
切實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們既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也要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