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2日12:01 來源:澎湃新聞
付敏 設計“這本日記教會我,醫護人員面對的是一個個病人,病人的背后是一個個家庭。”醫學生王預立說道。
王預立口中的日記,來自于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上海仁濟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查瓊芳,從除夕夜馳援武漢到3月31日回滬,她在支援武漢金銀潭醫院整整68天,寫下了67篇日記。
如今,這些日記被編撰成《查醫生援鄂日記》,這也是目前國內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援鄂醫生親歷的抗疫日記。
重溫感動,或發人深省,總有些歷史值得銘記,總有些文字值得珍藏。
網友:是一首獻給平凡人的贊歌
隨著《查醫生援鄂日記》整理出版的消息在各大媒體發布,不少網友開始紛紛“在線求購”。
有網友表示,“記述的都是他們處在戰疫一線戰士的生死拼搏,戰與火的浴生,刀與劍的激烈,火藥味直撲人面,撼人心魄。”另一位網友稱,因為真實,更值得“買來收藏”。
不少網友此前追過“連載”,跟著查醫生感受了“從一開始面對‘兇惡’的病毒充滿挫敗到治好一個個重癥病人,找回做醫生的信心”。這個過程讓他們覺得這本書是一首獻給平凡人的贊歌,也真心地為勇敢逆行的醫護人員點贊。
此外,也有網友建議,“如果還有社區志愿者日記、外賣小哥日記就更好了,那會是更豐富、更全面的記錄。”
社區干部:同在抗疫一線,守護人民健康
同為一線“抗疫人”,上海徐匯區田林街道社區發展辦主任王寅超深感并不是一個時代造就一批人,而是因為這批人,熒熒之光匯聚在一起,這個時代才能絢爛而精彩。
“查醫生因為忙碌的救治工作已經沒有精力去畏懼,在救治后,看到身邊的戰友們,只有對戰勝疫情的期盼和希望。”王寅超表示。
共同的堅守,則是靜安區靜安寺街道社區干部林翔華從中感受到的,“為了病人查醫生第一次戴著口罩睡覺等細節,寫出了在一線和時間賽跑的醫護人員鮮為人知的艱辛。”
林翔華說,查醫生作為醫護人員在醫院的戰場上和病毒作斗爭,笑稱自己則是在社區弄堂口為百姓“看家護院”,但其中“守護人民安全健康的責任心是一樣的”。
醫護同仁:是醫療隊救治工作的生動寫照
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領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鄭軍華幾乎出現在每一篇《查醫生援鄂日記》里,被查醫生親切地稱為“鄭隊”。
《查醫生援鄂日記》 資料圖
鄭軍華告訴澎湃新聞記者,4月20日書籍首發當日,他又通讀了一遍,樸實無華又細膩生動的文筆,讓他再次回憶起醫療隊在武漢抗疫的點滴。
“我們第一批醫療隊在抵達金銀潭醫院后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上,我就希望能有隊員如實記錄下抗疫前線的真實故事,而查醫生的日記引起的社會反響很大,是整個醫療隊救治工作的生動寫照。”在鄭軍華看來,查醫生自己是一個認真細致、有著豐富臨床工作經驗的人,她在重癥病房工作,經歷過壓抑和悲痛,但最終看到了曙光和希望。
鄭軍華坦言,雖然查醫生是一名普通醫生,是4萬多名支援湖北醫護人員的一員,而就是千千萬萬個像查醫生這樣普通的醫生,成為武漢抗疫過程中的堅實力量。
上海仁濟醫院風濕科主治醫師李佳曾是查瓊芳醫生的學生,在疫情最初大家都對病毒了解不多的情況下,她透過《查醫生援鄂日記》去了解武漢疫情,從起初的緊張到不緊張,每天讀查醫生日記給了她安定感。
“對于每一個沒有去過抗疫一線的人來說,讀到這本書都能切實感受到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的努力。”在這些醫學同仁們看來,這也是這本書的意義所在。
學生:平實的文字中看到生命的厚重
而對于尚在學醫的上海交大醫學院2019級外科學研究生王預立而言,這本日記就像醫學生的教材,“以往我們學習過程中面對的是一個個疾病,而這本日記教會我,醫護人員面對的是一個個病人,病人的背后是一個個家庭。”
同樣作為學生的復旦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劉同學讀著查醫生平實的文字,感覺到了生命的厚重。
“閱讀時,我的心情也隨著她的筆觸起伏著,看到有病人在白衣戰士的努力下由重轉輕,我真為他們感到高興。”劉同學說。
“因為沒有白大褂,所以我們無論男女,都穿上了護士服……”劉同學感慨,那些明明令人心酸的場景,在查醫生筆下都變得明快了,字里行間都透著樂觀和積極。
而在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碩士康貝爾看來,懷舊的記錄方式成為了情感連接的媒介,記錄在紙上的時間由此被保留和珍藏,是銘刻歷史的方式之一,“而這段歷史關乎我們每個人,不能被遺忘。”
此外,查醫生的文字“和我預想的不一樣,很真實也很平直”。康貝爾說,但她知道,普通醫護人員所做的“普通”之事意義非凡,是他們的敬業和付出換來了生命的希望,也是他們讓人們看見了普通人的力量。
有一只可愛的“大熊貓”名叫“香香”,它頭戴護士帽,普及起防疫知識來相當專業。巖崎說,她在來中國前,對這位“鄰居”并不了解,“在日本,有關中國的新聞不多,日本民眾對中國的了解也不是很充分”。
有一只可愛的“大熊貓”名叫“香香”,它頭戴護士帽,普及起防疫知識來相當專業。巖崎說,她在來中國前,對這位“鄰居”并不了解,“在日本,有關中國的新聞不多,日本民眾對中國的了解也不是很充分”。
……這是網友在王文坡駐村扶貧日記評論區的部分留言 2018年 在河北易縣文聯工作的王文坡
2010年,35歲的和志虹在海地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時不幸殉職,留下年僅4歲的幼子和年逾花甲的父母。次維和期間,和志虹還在海地辦起了中文學習班,和其他會外語的隊員一起教當地孩子學習中文,唱中國兒歌。
(一)國網陜西省電力公司榆林供電公司的張雷威,在陜西榆林扶貧二十年了,村民都親切地稱呼他“老張”。二十年間,他走遍榆林的山山水水,寫下了一本本沉甸甸的扶貧日記…… (二)發動建檔立卡貧困戶養牛,是老張在米脂縣打出的“第一張牌”。
2019年底,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全縣建檔立卡的17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5.13萬人全部脫貧,農村絕對貧困歷史性消除。據悉,2017年以來,蓬安堅持脫貧防貧一起抓,出臺《蓬安縣精準脫貧動態監測實施方案》,圍繞脫貧抓質量、防貧抓機制、后續抓鞏固,出臺了具體政策措施。
安徽多地汛情告急 駐地武警官兵聞令而動 全力迎戰洪災 這兩天來,在朋友圈中 一篇抗洪日記悄然傳開
截至2019年底,全國97%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順利脫貧,94%的貧困縣實現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風雨無阻,告別貧困,走向富足,我們正向全面小康大步走去!
護理專業畢業的佘小斌,從陜西老家扎根青藏高原,以“男護士”的別樣身份,為醫學事業奉獻著青春。由于表現突出,佘小斌成為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唯一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的醫護人員。
在央視新聞“云端”啟動 本次啟動儀式 區別于以往發布會形式 用一場熱烈 酷炫 別具一格 的視覺盛宴 揭開了本屆大賽的序幕 冬奧會冠軍武大靖 青年演員王俊凱 援鄂護士易楊夢妮 快遞小哥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