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4日12:16 來源:青海新聞網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樊永濤 報道)十年是一個刻度,一條“光明天路”造福40萬玉樹兒女;十年是一個跨越,這條“光明天路”跨越皚皚雪山,穿過草地溝壑,通向草原深處的萬家燈火。
這里的“光明天路”正是指玉樹電網與青海主網330千伏聯網工程,也是一條綿延803公里架設在海拔3200米到5000米的極地電力工程。有了它,40萬玉樹兒女用電難問題得以解決,牧民靠酥油和蠟燭照明歷史得以更改,它就像是一曲5000電力人演奏在“天路”的弘大交響樂——明朗,燦爛,沉靜,磅礴,凝聚。
電網鐵塔像一條銀色的巨龍在雪域高原上蜿蜒起伏。
十年之中,“光明天路”屢屢向雪域高原發(fā)起挑戰(zhàn),形成了如今以玉樹市為中心,幅射至玉樹州五縣37鄉(xiāng)鎮(zhèn)、166個行政村的供電網。它戰(zhàn)勝高、難、險、苦、累,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頸,延伸至牧民帳篷,涌進人們心中。
(一)
現在,把時間的指針撥向玉樹抗震救災以及災后重建時刻——
2010年4月14日,玉樹抗震救災戰(zhàn)役打響,來自全國各地的救援隊伍如潮般涌向玉樹;
震后不到48小時,結古鎮(zhèn)重點地區(qū)通電;
震后7天,整個結古鎮(zhèn)10千伏、35千伏主干線路修復;
震后13天,玉樹州醫(yī)院和帳房學校恢復供電;
6月20日持續(xù)了2個多月的抗震救災宣告結束,7月10日,災后重建正式啟動;
2011年9月,國家電網投資24.69億元;相繼建設世界海拔最高的330千伏輸變電工程——玉樹電網與國家電網聯網工程、玉樹西三縣聯網工程;
2012年2月23日,玉樹電網災后重建工程標志性工程——110千伏結古變電站正式帶電運行。至此玉樹擁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堅強穩(wěn)定、安全可靠的供電網絡;
2013年6月6日,玉樹電網與青海主網330千伏聯網工程投入試運行,玉樹進入大電網時代;
圖為玉樹災后重建時的場景。(2012年攝)
2017年1月3日,省電力公司與玉樹州政府共同舉行揭牌儀式,國網玉樹供電公司正式成立;
十年間,隨著玉樹西三縣聯網工程、玉樹地區(qū)大電網延伸工程相繼建設完工,“三區(qū)兩州”深度貧困地區(qū)電網建設項目持續(xù)推進,無電地區(qū)人口的基本用電問題得以解決,供電能力較原玉樹電網提升了13倍多;
而這一切,對保護三江源生態(tài)環(huán)境、推動玉樹經濟社會跨越發(fā)展以及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補實了短板,打牢了基礎。
(二)
“光明天路”對玉樹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說具體些,還得從地震前玉樹電網環(huán)境說起。
震前,玉樹電網遠離青海主電網,是由青海水利水電集團公司經營管理的獨立電網,也是全省惟一不與青海電網聯通的地方小電網,主要依靠地區(qū)小水電和光伏電站供電,各電站獨立運行,處于孤網運行狀態(tài)。全州共有4個獨立的35千伏電網,基礎薄弱,供電可靠性差,用電負荷均為居民生活照明和辦公、商業(yè)用電,一年中冬夏季用電也不平衡。夏季用電負荷較輕,且夏季為豐水季節(jié),13座水電站基本可滿負荷運行,但尚缺電8000千瓦。到了冬季,各水電站均由于為徑流式,無調節(jié)能力,加之各河道來水量偏枯或河道結冰等原因無法正常運行,甚至近一半水電站被迫停運,且多數水電站設備陳舊老化嚴重、水工設施年久失修,出力遠遠達不到要求,隨著冬季取暖用電負荷的增加,一年之中冬季是缺電的高峰期,缺電達到1.9萬千瓦,根本無法保證全州居民正常的生活用電,供電線路未端電壓有時達不到100伏,照明燈泡暗紅無光,家電及辦公設備無法正常運行,甚至燒毀,家家戶戶備有調壓器、增壓器。
新玉樹鱗次櫛比的居民小區(qū)。
震中,玉樹結古地區(qū)禪古、西杭、當代等7座相對較大的電站均受到不同程度損毀,其中西杭、當代電站基本報廢,僅有禪古、拉貢兩座電站在正常發(fā)電。震區(qū)3座35千伏變電站、所有供電線路全部損壞,導致玉樹地區(qū)缺電嚴重,小到居民生活用電,大到恢復重建甚至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都受到了嚴重制約。
災后恢復重建初期,當時只有10臺燃油機組并網發(fā)電保證個別需求,后來國家電網從結古110千伏變電站這個玉樹災后重建的標志性工程開工建設,到為災區(qū)恢復重建提供電力供應的結古35千伏變電站,供電可靠性才顯著提高。
2012年,隨著查隆通水電站和金太陽光伏電站等一批電站的投入使用,玉樹地區(qū)總發(fā)電裝機容量將提升到6萬多千瓦,但是仍然有很大的電力供需缺口。通俗一點講,當時玉樹的這點電,就像一碗米,用它來熬粥,太稀,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吃飽,只能盡量平衡需求。
直至省委省政府和國家電網公司高度重視、玉樹各族人民翹首企盼的“光明天路”完工通電,這一局面才得以扭轉。
(三)
在國網玉樹供電公司采訪期間,建設部主任趙俊文說了這樣一組令人唏噓的數據——施工點海拔高度落差達千米,地形變化多樣,沿線覆蓋了高山、雪嶺、草甸、濕地、沼澤等多種地形地貌。每座鐵塔都是一座里程碑,云端的電力工人努力適應著平均4300米的高海拔和只有平原地區(qū)60%的含氧量。冬季氣溫零下18度的嚴寒讓他們總穿著厚厚的冬裝,干燥的氣候使他們的嘴唇總是干燥,青腫。
在談到在玉樹進行電網建設工作時,這位從2013年10月援建玉樹并工作至今的“老玉樹”嘆了一口說:“這就是玉樹,工作艱苦沒辦法,必須克服。”
電力工作者們正在修整線路。
是的,他們克服了。有效施工期短——工程從開工到投產只有一年時間,但沿線氣候條件惡劣,天氣寒冷,每年僅有4月至10月大約半年的有效施工期;
克服了建設者健康保障——建設者面臨缺氧、高寒、風雪等極端氣候條件,要持續(xù)挑戰(zhàn)體能極限,高原生理健康保障困難,外協工因不適應高原環(huán)境流失率高;
克服了物資供應困難大——工程所需變電、輸電設備物資種類數量多,招標生產周期短,運距長、路況差;
克服了科技創(chuàng)新任務重——供電線路穿越高海拔地區(qū),電氣標準要求高。線路輸電距離長,加之玉樹地區(qū)電網架薄弱,電壓和頻率穩(wěn)定問題突出,凍土、設備外絕緣、系統穩(wěn)定控制等專題研究迫在眉睫;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克服了保護生態(tài)的高要求。為保護三江源地區(qū)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電力建設者逢山不開路、遇水不架橋,以最原始、最艱苦的辦法,用騾馬馱運電力物資,用雙手掏挖鐵塔基礎,在當時打響了一場艱苦卓絕的生態(tài)電力建設攻堅戰(zhàn)。
行走在“天邊”的電網騾子隊。
這其中就產生了一支獨特的運輸隊——騾子隊。趙俊文告訴記者,當時因施工期緊張,加之山高坡陡,安裝高壓鐵塔很困難。如果按常規(guī)施工,就必須先用機械劈山修路,再運輸材料上山。這樣不僅會拉長工期,而且勢必會破壞山體和植被,甚至會對當地生態(tài)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正當他們犯愁時,有人向他們推介了四川涼山的騾子隊。“有了騾子組成的特殊運輸隊,不僅加快了工期,又保護了生態(tài),真是一舉兩得。”
他們用盡一切智慧和辦法,硬是在玉樹的群山江河之間架起了一條傳送光明的線路。
當被問起330千伏、110千伏等電網工程有哪些實質性意義時,趙俊文打了一個這樣的比方,330千伏好比大動脈是主網,110千伏則能保證各縣的用電需求,35千伏則是各鄉(xiāng),10千伏就是通往村落,這樣一來電網像毛細血管一樣延伸到街頭巷尾和千家萬戶。趙俊文說,目前玉樹供電質量穩(wěn)定可靠,主要供電指標接近或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農網規(guī)劃目標,同時也建成了一市五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供電營業(yè)所,將供電服務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在玉樹,牧民居住大多很分散,為了一戶牧民拉一根電網的例子有很多,只要人人都用上電,我們再辛苦也值了。”
新玉樹夜景航拍。
如今的玉樹,校園書聲瑯瑯,醫(yī)療條件現代化且功能齊備,條條道路通往大山內外,條條“光明天路”向“最后一公里”延伸。每當夜晚降臨,點點燈光將城鎮(zhèn)內裝扮得璀璨迷人,而在大山深處,勞累了一天的牧民們坐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看電視節(jié)目,孩子們在明亮的燈光下寫著作業(yè)……這一切,玉樹作證,中國力量創(chuàng)造人間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