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3日15:38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每一個寒冷的冬季,總會對溫暖有著最深切的期盼。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中國精神為世界所矚目。歷史必將銘記2020年,不僅因為我們經歷的磨難,更因為我們以百折不撓的斗志,向陽而生。
前進,敢于斗爭
這場戰斗,除了勝利,別無選擇。當一個人擁有了這樣的精神,將信心滿懷、步履堅定;當一個國家擁有了這樣的精神,將眾志成城、戰無不勝。
4月8日零時,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戰場——武漢市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復對外交通。從立春到清明,從長夜到破曉,76個日夜的逆行,76個日夜的堅守,76個日夜的期盼。76天,武漢收治了5萬余名新冠肺炎患者,占全國確診總人數的60%;76天,武漢匯聚了10多萬名醫務工作者,6萬多名來自武漢本地,4.2萬名從全國各地馳援而來;76天里,湖北省集中了100多臺ECMO(俗稱“人工肺”),大約占全國ECMO保有量的四分之一,其中約80臺都集中在重中之重的武漢……歷史會記住這座英雄的城市,歷史更會記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人民同舟共濟馳援武漢的壯舉。
武漢的76天,是中國力量、中國精神的生動彰顯。武漢解封,是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階段性標志。這一天,人們盼了許久,有理由激動,也有底氣振奮。但是,這一天卻并非最終勝利日。此時此刻,仍需提醒,武漢解封了,我們可以欣慰,但決不能放松。時下,國內外疫情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對這一點必須有清醒的認識。為此,我們還要繼續奮戰。越是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越不能有“歇歇腳”“松松勁”的放松心理。加強疫情防控必須慎終如始,對疫情的警惕性不能下降,防控要求不能降低。只有繼續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著力完善疫情防控長效機制,做到持之以恒,善作善成,才能確保完勝。
奉獻,命運與共
在這場戰“疫”中,無數人以擔當之勇、奮斗之志,書寫下一曲曲蕩氣回腸的樂章,在挑戰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你要讓我說,這座城市哪兒好,我讓你看看,用血肉和生命壘起的戰壕。你要讓我說,這些人民哪兒好,我讓你聽聽,用離別和犧牲譜寫的歌謠。”這是一位武漢作家的抗疫詩句。直面疫情肆虐的殘酷,親歷生離死別的悲慟,但戰“疫”勇士們依舊義無反顧、沖鋒陷陣。我們不會忘記,梁武東、李文亮、劉智明、黃漢明、馬承武、鄭勇……這些犧牲在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基層干部、民警輔警、志愿者們,他們的名字必將銘刻于歷史、銘記于人心。無畏、無私、無悔,大仁、大勇、大愛,讀懂了沒有硝煙戰場上的這些犧牲和奉獻,才能讀懂什么叫愛國情懷,什么叫家國大義。
這是人類與病毒的較量,人類必須足夠強大。命運共同體意識不可或缺,和衷共濟、共同戰斗的精神必不可少。“最讓我震撼的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有很強烈的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愿意為抗擊疫情作出貢獻。”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說道。在疫情防控中,無論居家隔離的公眾,還是加班加點的工廠工人、晝夜奔波的物流司機、奮戰不止的志愿者群體,都在為阻遏疫情盡自己的一份力。無論跨行業造口罩的國企、踴躍捐款捐物的民企,還是不遺余力調配慈善力量的各類公益組織,都在竭誠履行社會責任。人心齊,泰山移。全社會眾志成城、守望相助、各司其職,團結成抗擊疫情的命運共同體。
施策,因時因勢
客觀認識疫情、科學防治疫情,根據疫情形勢變化因時因勢進行調整,這是對科學精神的嚴格堅守,也是對人民生命的高度負責。
一方面,我們立足地區特點和疫情形勢因應施策,把武漢和湖北作為全國主戰場,有力遏制了疫情擴散蔓延勢頭;強化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構筑起與疫情斗爭的人民防線;堅持全國一盤棋,廣泛調動各方面力量,使全黨全國人民擰成一股繩。另一方面,從研究病毒來源和傳播特點到制定優化臨床救治方案,從以創紀錄短的時間甄別出病原體到率先研制出核酸檢測試劑,從一個多月內7次更新診療方案到新冠疫苗開始進行臨床實驗,從科學分析疫情傳播規律及影響因素到運用科技手段加強人員排查、監測……我們始終堅持向科學要方法、要答案。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復工復產取得重要進展,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加快恢復。同時,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為此,我們依然要堅持科學精準施策,牢牢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決做到疫情防控常態化,為復工復產創造安全穩定的前提條件。尤其要加大對無癥狀感染者的管理工作力度,繼續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要把嚴防境外疫情輸入作為當前乃至較長一段時間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增強防控措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做好從境外到國門、從國門到家門的全鏈條防控,強化無縫銜接和閉環管理,筑起應對境外疫情輸入風險的堅固防線,不能出現任何漏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團結各族群眾,共建共享新時代中國發展成果的關鍵路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社會表征,其形成是一種文化融合、同化的過程。
河北正定古城,福建廈門市鼓浪嶼、福州市三坊七巷、三明市萬壽巖遺址,浙江良渚古城遺址等一系列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他都傾注了大量心血。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身體力行推動文物保護搶救,修復隆興寺,保護古寺碑,組織開展文物、古樹普查,對文物古建劃定保護范圍……
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會上表示,安置社區治理是鞏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成果的重要后續工作,關系到千萬搬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組織開展新時代新生活行動,引導專業社會工作等服務,幫助搬遷群眾盡快融入社區新生活。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設置專題,集納習近平有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為推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解題。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習近平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多方面闡述: ——搭建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國際政黨交流合作網絡,匯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力量;
顯然,中國不僅在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治理中去融入這種理念。只要我們揚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風帆,人類發展進步的航船必能乘風破浪、不斷前行,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為了促進民心相通,習近平強調,要構建“人文共同體”,促進文明互學互鑒,增進各國睦鄰友好,夯實上海合作組織長遠發展民意基礎。面對世界和亞太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革,對于亞太合作未來的路怎么走,習近平提出,要共同構建開放包容、創新增長、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亞太命運共同體”。
繼9月底10月初出席聯合國成立75周年系列活動,11月10日至22日,習近平主席又以視頻方式接連出席了上合、金磚、APEC、G20四大多邊平臺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動。” 伴隨中國邁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一定會給世界帶來更多機遇、注入更強勁動力。
全球性威脅需要強有力的全球性應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始終堅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愿同各國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發表題為《攜手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時強調,我們要以開啟亞太經合組織2020年后的合作愿景為新起點,開啟亞太合作新階段,共同構建開放包容、創新增長、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亞太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19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對話會并發表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 實現互利共贏》的主旨演講,強調我們絕不會走歷史回頭路,不會謀求“脫鉤”或是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