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9日11:2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者按
武漢擁有3500年的筑城史,既是一座書寫著文明與史詩、見證著輝煌與夢想的城市,又是一座歷經災疫等磨難而昂揚不屈的英雄城市。在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封城的兩個多月中,武漢人民不畏艱難、剛毅頑強、團結奮戰,讓全國全世界看到了他們的堅韌不拔、高風亮節。在武漢解封之際,本版特刊發兩篇文章,深入闡釋武漢“英雄城市”的文化性格、武漢人民英雄精神的鮮明標識等,從而進一步了解這座城、這群人的特質與情懷,并向武漢同胞的堅持與努力、犧牲與奉獻致敬。
作者:鄭大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復興思想研究〔多卷本〕”首席專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武漢不愧為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不愧為英雄的人民,必將通過打贏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再次被載入史冊!”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時對武漢和武漢人民的高度贊揚,對武漢人民的犧牲與奉獻、堅持與努力的充分肯定。
雄渾滄桑的歷史充分證明了武漢和武漢人民無愧英雄的評價
武漢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是武漢建城的開端。秦漢時期,沙羨、華容等縣級行政區建置起來。三國時期,武漢曾經是兵家必爭的要塞,唐宋時成為名副其實的軍事商貿重鎮,明清時期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天下四聚之一。清末漢口開埠和洋務運動開啟武漢現代化進程,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
109年前的1911年,面對清政府的腐敗、列強的入侵而引發的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英雄的武漢人民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辛亥革命的勝利,推翻了清王朝對中國260多年的統治,也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對中國2000多年的統治,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97年前的1923年,面對北洋軍閥的鎮壓和屠殺,英雄的武漢人民在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亦即“二七大罷工”。這次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罷工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它彰顯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彰顯了武漢人民的英雄氣概,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心中尤其是工人階級心中的影響,在近代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82年前的1938年,面對來勢洶洶、軍事裝備上處于絕對優勢的日本侵略者,英雄的武漢人民沒有絲毫退縮和畏懼,他們抱著與武漢共存亡的決心和意志,發起了“保衛大武漢”的戰斗。武漢保衛戰不僅是抗日戰爭初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而且是整個抗日戰爭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它徹底粉碎了日軍侵略中國企圖速戰速決的夢想,實現了抗日戰爭從戰略防御向戰略相持的歷史性轉變,在中國抗戰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
66年前的1954年、22年前的1998年,面對長江特大洪水,英雄的武漢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嚴防死守,以“人在堤在”的大無畏精神,與洪水作生死搏斗,確保了長江大堤的安全,確保了武漢等沿江重要城市的安全,為奪取“五四抗洪救災”和“九八抗洪救災”的偉大勝利作出了歷史貢獻。
滔滔長江水見證了武漢雄渾滄桑的歷史。武漢之所以成為英雄的城市,是因為這座城市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而武漢人民之所以成為英雄的人民,就在于武漢人民有愛國愛家、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有敢于奮斗、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擔當,有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高尚品格,有舍小家顧大家、棄“小我”成“大我”的奉獻精神。
愛國主義是武漢英雄精神最鮮明的標識
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它繼承和發展本土文化之優秀基因,又以地處“九省通衢”、具有溝通東西南北之區位優勢而不斷地吸收與融匯中原文化以及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并通過沉淀、揚棄和創新,形成了自己的精神特質。深遠厚重的荊楚文化,哺育了一代代武漢兒女,塑造了武漢的英雄精神,愛國主義則是其中最為鮮明的標識。
愛國主義是人們對祖國、對民族、對故土所懷有的最深厚、最真摯的依戀之情、熱愛之情、歸宿之情,集中表現為民族的自豪感、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撐,也是荊楚文化的鮮明特質。它既是一份擔當,更是一份責任,是調整和處理個人與國家、個人與民族關系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亦即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民族的命運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個人應有為祖國、為民族的利益而奮斗、而獻身的責任擔當。
自古以來,生活在以武漢為中心的荊楚大地上的眾多志士仁人有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涌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為實現其修身以高其志、獻身以強其國的人生理想,上下求索、矢志不渝,“寧溘死以流亡”,也不愿同流合污或出走他國,最終自沉于汨羅江中,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人格和為國寧死而不屈的斗爭精神為后世所景仰。近代的土家族將領、抗英英雄陳連升,武昌首義三烈士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聞一多,黨的早期領導人董必武、蕭楚女、惲代英、陳潭秋,“二七大罷工”烈士林祥謙等,都是武漢和湖北人民的杰出代表。
歲月流轉不息,精神傳承不斷。對民族、對國家的忠貞熱愛、深沉依戀,已深深植根于這片土地,融入武漢人民的精神基因。這種精神激勵著一代代武漢兒女自強不息、頑強奮斗,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英雄壯歌。
此次抗疫斗爭錘煉和升華了武漢人民的英雄精神
在與新冠肺炎疫情抗爭的過程中,英雄的武漢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再次得到了升華和弘揚,武漢再次向世人展現了光榮之城、英雄之城的無畏和擔當。
武漢人民展現出識大體、顧大局的犧牲精神。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黨中央審時度勢,果斷作出武漢“封城”的決定。武漢人民自覺服從疫情防控需要,為有效阻斷疫情向全國乃至世界的擴散作出了巨大犧牲。每扇緊閉的門窗背后,都是負重的戰斗,都是默默的奉獻。
武漢人民展現出不畏難、不服輸的英雄氣概。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武漢人民承受著生理上、心理上、精神上的巨大壓力,他們沒有被嚇倒、被壓垮,而是以頑強不屈的意志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從醫務人員到社區工作者,從公安干警到快遞小哥、志愿者,每個人都在堅守,每個人都在付出,終于驅走陰霾、迎來春天。全國人民都為武漢人民的無畏精神所鼓舞、所感動。
武漢人民展現出重情義、知感恩的博大情懷。武漢不是一片孤舟,在最困難的時刻,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八方支援,用愛溫暖了這座城市。武漢人民心懷感念,雖尚未從傷痛中走出,但已把這份恩情記在心里,自發用各種方式表達深深的感念。武漢人民感恩全國人民的支援,全國人民感恩武漢人民的付出,這就是中華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的生動寫照。
“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武漢保衛戰的勝利必將為奪取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最終勝利作出決定性貢獻。武漢人民的堅韌和付出,必將鐫刻在這座城市光榮的歷史上。經過這場斗爭的磨礪,武漢也必將浴火重生,綻放出更加動人的光彩。
《光明日報》( 2020年04月08日 15版)
近期,正在江蘇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點贊了一位企業家,稱他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張謇在興辦實業的同時,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影響深遠,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仰望歷史的天空,家國情懷熠熠生輝;跨越時間的長河,家國情懷綿綿不斷。”面對突如其來、來勢洶洶的疫情,億萬人民所展現出的熾熱而深沉的家國情懷,激蕩人心、振奮人心,給人以無窮的奮進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號召全國人民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氣昂昂,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奮勇前進。
” 疫情發生以來,總書記在不同場合、以不同方式反復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極端重要性,有力推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經過偉大抗疫斗爭的洗禮,駛向民族復興新航程的中國號巨輪必將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考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9月30日,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在鄭州組織召開專題座談會,共謀河南文物考古事業新發展。
關山飛渡,披荊斬棘,共和國在風雨兼程中刻下了第71道金色年輪。讓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那鏗鏘有力的話語:“今天,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
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剛剛開始,中國和世界歷史再一次來到驚心動魄的時刻,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這個未知而兇殘的病魔突襲而至。猶記得,那場全國17萬名各級領導干部參加的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總書記明思路、作部署、提要求。
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剛剛開始,中國和世界歷史再一次來到驚心動魄的時刻,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這個未知而兇殘的病魔突襲而至。猶記得,那場全國17萬名各級領導干部參加的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總書記明思路、作部署、提要求。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振奮了人心,鼓舞了士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精神滋養,凝聚了磅礴力量,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舉行座談會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在南方談話中說:“深圳的經驗就是敢闖。” 40年前,深圳人勇敢承擔了全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的歷史使命,以“拓荒牛”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毅力披荊斬棘、敢闖敢試,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舊的思想觀念的樊籬和束縛,“殺出一條血路”,創造了1000多項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