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8日11:24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次全民計數的倒計時,一個萬眾翹望的“重逢日”——4月8日0:00,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封城”76天的武漢,準時開啟離漢離鄂通道。
猶如巨大的封印一揭而起,又似中止的樂章繼續奏響。當列車從多個鐵路客站疾馳而出、奔向四方,當客機自天河國際機場徐徐加速、直沖云霄。比汽笛更響亮的,是這座城市與祖國共振合鳴的蓬勃心跳;比藍天更深邃的,是全國同胞“終于等來這一天”的骨血濃情。
浩瀚長江,帆影重現;沿江大道,車流成行。江漢關大樓樓頂國旗燦然招展、獵獵有聲,訴說著“封城”期間的堅忍與思念,也昭示著解封之后的清醒與勇氣。
舍家衛國、壯士斷腕。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武漢,這座超大城市嚴格遵從中央部署,用不問得失、不打折扣的“自我隔離”,傾情保衛祖國周全,竭力護佑同胞平安。
“封城”并非孤城,隔離絕非隔心。這不是孤寂絕望的76天,而是波瀾壯闊的一段征程——
在武漢,防控疫情的戰斗從未暫停,熾熱奔涌的精神不曾斷流;在全國,黨的領導堅強有力、科學精準,各方勇士心有大義、逆行出征。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下,全國黨員群眾磨礪責任擔當之勇、科學防控之智、統籌兼顧之謀、組織實施之能,以必勝之心謀篇布局,以責任之心擔當作為,以仁愛之心守護生命,以謹慎之心科學統籌,共同譜寫了一曲撼動山岳的時代壯歌,進一步淬煉了偉大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為中華民族精神成長寫下氣勢如虹的濃重一筆。
武漢解封,并不意味著保衛戰終結。新的考驗面前,我們因為一種精神而信念彌堅、風雨無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
“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必勝之心:“堅決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
這場疫情,來得險惡而迅猛。身處風暴之中的人們,從懵懂不覺到憂懼交加,似乎只在轉瞬之間。
2019年12月27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科主任張繼先通過醫院向江漢區疾控中心上報3例可疑病例;其后幾天,又有4名此類患者入院。張繼先再次上報。
類似消息相繼傳來。警鐘敲響。隨著流行病學調查等漸次展開,新冠病毒,悄然肆虐的元兇浮出水面。
初起的疫情進入中央視野,即刻受到高度重視。
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1月20日,專門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同日,一系列舉措鏗鏘落地——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首次會議;國家衛健委發布2020年1號公告,將新冠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新冠肺炎病例日報告和零報告制度;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成立……
此時,確診人數與日俱增,春運大潮分秒迫近。常規手段已難遏疫情狂飆之勢。如何避免病毒隨人員流動,導致疫情在全國大范圍暴發?
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一個史無前例的決定果斷出臺——1月23日10時起,武漢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隨后,湖北多地相繼跟進。
九省通衢的荊楚大地,道無車舟、萬巷空寂,喧騰的年味被瞬間封存。
震動與驚恐在人們心頭盤桓。巨大的問號懸于腦際:武漢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疫情將往何處去?
1月25日,大年初一,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進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動員,是會議的明確主題。
在一項項斬釘截鐵的部署中,人們看到答案——
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工作的戰略格局;
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體要求;
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防控原則;
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救治原則……
“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字字千鈞,盡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必勝信念。
同一天,黨中央成立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兩天后,中央指導組進駐武漢。
以堅實舉措安心,以親切問候暖心。“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都同你們站在一起,都是你們的堅強后盾”,當聽到習近平總書記的真摯慰問,多少惶惑委屈的武漢人、湖北人熱淚盈眶。
自此,黨中央圍繞疫情防控高密度舉行重要會議十余次。每次部署,都科學研判、緊貼現實,盡力搶在疫情進一步擴散之前。
疫情防控膠著對壘階段,確立打贏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斗爭方略;
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時刻,要求各地“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幸心理、松勁心態”,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
決戰決勝的沖鋒關口,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赴湖北考察疫情防控工作,發出奪取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全面勝利的總攻動員令……
緊鑼密鼓的決策,傳遞出意志如鐵、信念如磐,也鼓舞著擊退疫情的力量成長、匯聚。
在武漢,最初的慌亂與不安逐漸過去。無論是方艙醫院里讀書、跳舞、練體操的患者,還是在自家陽臺唱響“我和我的祖國”的市民,都以“很武漢”的方式傳遞著樂觀情緒和必勝信念。
在黨中央號召下,全國各地4萬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與病魔直面肉搏,踐行“疫情不退我不退”的錚錚誓言。
在最短時間內,全國各地紛紛啟動一級響應,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發出了“武漢必勝,中國必勝”的戰疫最強音。
這一切,猶如一段歷史的回響——1958年6月30日,當毛澤東獲悉江西余江縣根本消滅血吸蟲病的喜訊后,欣然寫下膾炙人口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其后記中有這樣的論斷:“主要是黨抓起來了,群眾大規模發動起來了。黨組織、科學家、人民群眾,三者結合起來,瘟神就只好走路了。”
在黨的堅定領導下,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構筑起抗擊疫情的人民防線,發動起汪洋浩蕩的人民戰爭——這是中國共產黨戰之能勝的力量源泉。
以百姓心為心,急人民之所急。人民至上的中國共產黨人,擁有持久而深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每一種自信都千錘百煉方得來、千磨萬擊更堅勁,激發出英勇無畏、攻堅克難的革命氣魄,展現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政治本色。
從抗擊特大洪水到抗擊“非典”,從救援汶川地震到應對特大冰雪災害,從汶川災后重建“一省幫一重災縣”的重大決策,到此次19省份對口支援湖北的統一部署……中國制度在一次次迎難而上的戰役中得到檢驗,中國精神在一次次共克時艱的團結中不斷升華。
這種必勝信念與斗爭精神,也在國際社會激起廣泛回聲。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說:“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展現出中國速度、中國規模、中國效率,我們對此表示高度贊賞。”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充分肯定中國所采取的嚴格措施和中國人民的紀律性:“我要向中國人民的勇氣和嚴謹表示敬意。”
責任之心:“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
當必勝信念點燃希望之炬,英雄的城市和人民從悲痛中站起,肩扛家國責任,一路負重前行。
不服周,不信邪,不差火,是深鐫在武漢歷史中的性格密碼,是武漢人代代傳承的精神基因。從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到屈原澤畔行吟、憂國憂民;從辛亥革命,到抗日烽火,這座山川形勝、人文薈萃的城市,有過太多文明史上的高光時刻。
不凡擔當,往往體現于危難關頭,微小細節。
或許是一塊“生死牌”的壯烈——1998年夏,特大洪水肆虐長江流域。在武漢堤防要塞龍王廟連日堅守的16名武漢人,在紙牌上大書“誓與大堤共存亡”,搏擊風浪衛家園;
或許是一杯白開水的溫暖——2008年初,冰雪災害襲擊南方,武漢車站滯留的旅客們,通過人們送來的熱水、食物,體察到這座城市的溫度……
一座值得用生命捍衛的城市,一群慨然為家園守護的人們。
疫情面前,平凡而無畏的人們沖鋒向前、拼盡全力守護家園。
這是一種責任,叫作不負重托,政出必行。
在中央指導組指導下,一場更扎實、更堅決的攻堅戰在武漢推開。
2月16日起,為期3天的集中拉網式大排查覆蓋全市,力爭對“四類人員”應收盡收、不漏一人,發起保衛武漢、保衛湖北的全面總攻。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武漢大刀闊斧推進“十件實事”:堅持把醫療救治工作擺在第一位、加快推進“無疫情社區”創建、做好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服務工作、統籌做好非新冠肺炎病人醫療工作、關愛抗疫一線醫護人員、關愛抗疫一線基層社區干部、啟動滯留在漢人員離漢工作、提早研究啟動復工復產、研究改善市內交通出行、未雨綢繆早防范早化解各類矛盾風險。
一件實事就是一種責任,讓武漢從筋骨到肌理,都滲出溫暖、漾起活力。
這是一種責任,叫作不辱使命,守護生活。
“冰封”的日子里,江城遍地皆英雄。識大體、顧大局的武漢人民以兩個多月的自我封閉,堅守在家抗疫的戰場。
為了關門閉戶的他們,必須有穿街走巷的他們。他們不是商販,卻時時出入商場超市,采買肉奶禽蛋;他們不是病人,卻日日奔波醫院藥房,張羅尋醫買藥;他們不著羽衣,但依然如天使一般,竭盡所能守護人間煙火。
東湖高新區龍泉街道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郭斌,疫情發生后就不曾回家,枕戈待旦,日夜輪轉;武昌區中南路街辦事處干部郭剛勇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治愈并隔離之后,第一時間返回崗位,加倍忙碌;洪珞社區黨委“第一書記”黃恒一天處理近300通電話,腰椎間盤突出疼痛難忍,就躺平在地板上,接聽居民問詢來電、解決群眾反映問題……
遍布武漢13個區、7100多個小區的社區工作者,“下沉”到13800多個網格的4.45萬名黨員干部職工,齊心協力密織社區防控“第一道防線”,因責任而強大,因使命而榮耀。
和社區干部一樣,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公安干警的身影。
“居家不能經常下樓,但只要下樓,我就會碰到他。”說起3月22日累倒在崗位上的武漢硚口區共和社區民警吳涌,居民趙淑華就止不住抹淚。
3月18日上午,趙淑華下樓領菜。拎著沉甸甸的一滿兜,她一個踉蹌,吳涌見狀,立即上前幫忙。
3月19日,發放300份愛心菜;3月20日,發放641條三四斤重的活魚……吳涌手提肩扛,上下全靠爬樓。
“我們多一分辛苦,群眾就多一分安寧。”吳涌生前常說。疫線奮戰60天,他舊疾發作倒在了凌晨睡夢中。4月2日,他被評定為烈士。
倒下的吳涌身后,是無數個站起的身影,默默堅守,傾盡所有。
這是一種責任,叫作事不避難、創造奇跡。
在武漢疫情最嚴峻的時刻,面對“一床難求”的危急形勢,切斷傳染源刻不容緩。
武漢需要建起更多醫院!一種關于速度的“中國奇跡”,被千萬名辛勞的工程師、管理者、工人們傾力創造出來。
不到24小時繪出設計圖、數千名工人火速集結、上百臺機械同時進場……僅用10天,容納1000張床位的武漢火神山醫院拔地而起;再用12天,容納1600張床位的雷神山醫院建成交付。
2月3日形成決議,2月4日動工改建。2月5日,首個方艙醫院正式“開艙”。19天內,16座由會展中心、體育場館等改建的方艙醫院投入運行,1.2萬名患者得其所哉。為挽救生命而爭分奪秒的中國速度,令世界驚嘆。
3月10日,在完成救治使命之后,被譽為“生命之艙”的方艙醫院全部休艙;截至目前,火神山、雷神山還在為住院患者的生命護航。而曾為此拼過命、淌過汗、流下過熱淚的建設者們,歷史同樣會寫下他們熠熠生輝的名字。
這是一種責任,叫作義不逃責、奉獻愛心。
公共服務運轉驟停的武漢,平時不成問題的每個細節,都可能成為制約疫情防控的瓶頸。
從來沒有哪個時刻,會比現在更需要凡人善舉,點滴之力。
曹赟總覺得身上有一種責任。于是,本是建筑設計師的他,搖身成為“武漢是我家”志愿團隊車隊隊長。當形勢逐漸向好時,他再度轉型,成為武漢金地太陽城小區的志愿者,“為這個我罵過痛過,也為它哭過的城市做點事”。
走到今天,95后小伙張豪和同伴江登臨、張帆創立的志愿團隊已有200多人,工作也轉向第四階段。從自費購買一百多萬只口罩免費發放,到幫助醫院對接醫用物資,再到幫助社區解決物資供應,直至現在為滯漢人員撐起“暖心傘”,張豪們覺得有越來越多事情應該做、值得做、必須做。他把心里話化作行動,也寫在團隊的名字里——“武漢精神”志愿服務團。
化身網格員的華中科技大學2017級本科生陳遠超、為獨居老人換尿布的21歲學生肖傲傲……眾多90后、00后在疫情考驗下拔節生長、挺身擔當,一展新時代中國青年的青春風采。用一位“武漢伢”的話來說——“當人們關心武漢痛不痛的時候,我們在用自己的方式讓它站起來。”
黨群同心、同舟共濟。在這些平凡身影里,很多帶頭沖鋒的,是共產黨員。截至3月2日,全國共有31.5萬人在上一線前或在抗疫一線遞交入黨申請書,各省區市和部門(系統)共在抗疫一線發展黨員9397名。
有觀察者感慨:面對空前的疫情,武漢物資供應有序、市民生活保障有力、社會目標高度一致,這一切,憑什么能做到?
答案,寫在170多年前的《共產黨宣言》中,寫在近百年的中國共產黨黨史冊頁上:共產黨的一切努力,都是為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謀利益求幸福。
馬克思說:“我們知道個人是微弱的,但是我們也知道整體就是力量。”中國人不崇拜超級英雄,只相信由無數凡人匯聚成的“集體英雄”的力量。因為這樣的力量,在險阻面前,我們開山劈石,經受考驗;在災難面前,我們守土有責、守土有方。
仁愛之心:“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你們是最大的功臣,黨和人民要給你們記頭功。”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接見湖北省當地和軍隊、外地支援湖北醫護人員代表時如是說。沉甸甸的肯贊,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感恩與敬意。
醫者仁心,護佑生命。在武漢告急、湖北危難之際,他們帶著大愛與大義直面疫魔,堅定挺立。
從疫情初顯到病毒肆虐,武漢本地醫護人員始終戍守,不言退卻。當因漸凍癥而步履蹣跚的張定宇院長堅守金銀潭醫院,誓以所剩無多的生命搶救多多益善的病人;當武漢大學中南醫院ICU主任彭志勇第一次成功應用ECMO,為危重癥患者探出一條生命通道;當武漢市第三醫院首義院區ICU主任董芳晝夜忙碌搶回40條性命,卻無力救助成為重癥患者的丈夫;當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醫生彭銀華為抗疫推遲婚期,在不幸感染離去之際仍言“職責所在,選擇無悔”……他們,用血肉之軀抵擋無形之敵,白衣執甲的身影深藏起對家人的擔憂與虧欠,宣示著以生命守護生命的誓言。
從火速馳援到火線值守,全國各地及軍隊的“逆行天使”們沖鋒陷陣,決戰江城。330多支醫療隊組成的浩蕩軍團中,既有鐘南山、李蘭娟、王辰、張伯禮、陳薇等領銜的多支院士團隊,又有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傾力派出的“四大天團”;既有占全國總數十分之一的重癥專業醫護人員,又有人員精銳、裝備精良的22支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不論是成員眾多、陣容強大的“蘇大強”“魯大壯”,還是質樸平凡的青海“青囊相助”,新疆“同新協力”,各地都拿出了最硬的家底、捧出了滾燙的真心。
不計報酬,無論生死——雪片般紛飛的請戰書上,是他們用愛寫下的滾燙詩行;不獲全勝,絕不撤兵——厚重的防護服上,有他們為患者而書的真情約定。
每座醫院都是一片生死戰場;每間病房都是一所愛的港灣。武漢人民明白,這些守護自己的人不僅在盡力,更是在拼命。“我讀懂了你的堅強,你沒有時間去恐慌。一襲白衣,手捧暖陽,堅守著未知的抵抗。”這正是無數白衣戰士的寫照,也是患者們心中最美的形象。
在眾多患者之中,對垂暮老者的保護,盡顯中華民族的大仁厚愛。暖暖夕陽下,醫護人員停下腳步,讓87歲的患者靜靜欣賞、沐浴余暉;“爺爺年輕時為我們打下了江山,現在我們要把你保護好”,90歲的患者拒絕治療,年輕護士暖言勸慰;“只要可能,不惜代價”,為了一位多病體弱的百歲老人,醫療隊專門組建專家團隊全力救治……“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個國家對待老人的態度,彰顯著其文明深處的獨特品性,訴說著對于生命、感恩與愛的理解。
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醫護人員在前線搏擊病魔,舉國襄助的雄厚力量火熱匯聚,為武漢默默“撐腰”。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兵馬先行,糧草即到。一聲聲“武漢加油”的吶喊化作最有力的援手,全國人民為湖北、武漢提供了強大的抗疫物資與生活物資保障。
“臨沂兄弟”來了。山東臨沂的眼鏡店老板孫吉國和水果店老板徐德強開著客車逆行而來,送來各類防護物資和2000斤橘子,并留下來為醫院和社區免費運送裝卸物資。
“雨衣女孩”來了。成都90后女孩劉仙帶領志愿者團隊和食材,駕車10余小時抵達武漢,穿著雨衣奔走于各醫院之間,為一線醫護人員送去數萬份可口的盒飯。
“汶川力量”也來了。小小的汶川城,捐資捐物數百萬元,醫生護士競相請戰、攜手馳援。在12位司機日夜兼程、跨越1300多公里送來的6卡車新鮮蔬菜外包裝上,“汶川感恩您,武漢要雄起”,一句標語,濃縮了千言萬語,澎湃著深沉感恩。
廣西柳州的西芹來了,海南三亞的豆角來了,廣東徐聞的玉米來了,云南紅河的香蕉來了,遼寧丹東的蘿卜來了,新疆喀什的核桃來了……截至3月17日12時,湖北省累計接收全國人民捐贈資金141.19億元、捐贈物資11155.23萬件。這不僅是財物,更是全國人民的深情厚愛。
仁者愛人,民胞物與。中華民族歷來有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認知,有“兼相愛,交相利”的規約,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傳統。隨著時代發展,仁愛精神深刻作用于我們的民族品格、價值理念,讓我們在考驗面前互為支撐,在危難之中相互溫暖。
謹慎之心:“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
“去時殘雪未消石,歸來繁花已破春。”
4月6日,撤離武漢之際,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程淵寫下這樣的句子。
正像兩個月間被人們頻頻提及的那樣——“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此時的武漢,鶯飛草長、櫻落葉綻,春天,真的到來了。
生命的春天,最令人動容。
經過舉國之力積極救治,截至4月6日24時,武漢累計治愈出院病例已達46922例。萬千家庭親人相聚,重現歡聲。
城市的春天,正次第盛開。
3月25日,天還沒亮,安全員熊偉就忙碌起來。為公交車消毒、為乘客測溫掃碼……不久,武昌火車站綜合體站始發的首趟518路公交車,伴著黎明,駛向天光。當天,全市117條公交線路恢復運營。
3月28日凌晨4時40分,武漢東西湖區常青車輛段,地鐵司機張瑞重新登上了地鐵2號線駕駛臺。5時25分,列車緩緩駛出車庫,車燈光柱刺破夜色,映亮陰霾正在消散的天空。是日,全市6條軌道交通線路開始通行。
3月30日,楚河漢街“開街”迎客。“武漢,我們回來了”,一家商鋪的LED屏上打出字樣。同日,武漢國際廣場購物中心等也陸續敞開大門。
4月4日,武漢市無疫情小區累計6988個,占比98.4%。越來越多符合出行規定的居民持健康碼,走向公園、奔向江灘、打包一碗“如隔三秋”的熱干面。
生產線上的春天,已生機盎然。
截至4月4日,武漢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97.2%;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復工率93.2%;限額以上批零住餐業企業復工率95.8%;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業企業復工率92.4%,復工復產工作,“快于預計,好于預期”。
然而,春光大好,不等于春風得意;復工復產,也要嚴防疫情復發反彈。戰疫數月,憂患意識、謹慎之心,已經深深植根于人們心里。
“越是在這個時候,越是要保持頭腦清醒,越是要慎終如始,越是要再接再厲、善作善成”,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考察時的諄諄囑托言猶在耳,時刻提醒著人們:以百倍的謹慎、不變的嚴格,保護好這座正在復蘇、依然脆弱的城市。
兩項舉措,直接呈現了武漢解封之際的精謹嚴格。
4月2日,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知,要求建立疫情防控長效機制、持續做好小區封控管理。
4月5日,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王忠林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就解除離漢通道管控有關工作進行研究,提出“科學精準、‘防’‘放’并舉、安全有序、確保穩定”的總體要求。
繼續嚴格社區防控、加強公共場所防控、管好進出城和市內交通出入口、科學聯動防控,推進機場、鐵路、交通、商務、衛健等部門無縫銜接……
“解封”不等于“解防”,零新增不等于零風險,打開城門不等于打開家門,三個“不等號”,在萬眾矚目中凝重畫下,聲聲敦促,切切提醒。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要全面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就要“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見葉知秋的敏銳”,就要樹牢底線思維,一時一刻不放松,一絲一毫不馬虎。
決不能急于求成,因為疫情變數仍舊存在。
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對其傳播規律也缺乏想象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的提醒,刷屏之時,也刷新著大眾對于疫情防控常態化、長期性的認識。
4月6日,武漢市70個小區因無癥狀感染者等原因,被取消或暫停“無疫”命名,其中部分已認定的“無疫小區”被“摘牌”。首次將無癥狀感染者納入“無疫”認定因素,體現了武漢市直面考驗、慎終如始的科學態度。
決不能心存僥幸,因為千里之堤往往潰于蟻穴。
當秩序日漸恢復、生產步調加快,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任務依然艱巨。于市內、國內,如何有效防范人員流動和聚集增加造成的疫情反彈?于國際,怎樣既為顯著惡化的疫情貢獻防控力量,又嚴格防止境外輸入性風險?考題仍然待解,更何況,武漢的醫療救治任務從不可輕忽。515例仍在救治的病人,是我們心頭最深的牽掛。
還不是歇口氣的時候,還要保持足夠警惕。
回顧這場戰疫,我們打得如此艱難,而每一步勝利的取得,都離不開謹慎之心、縝密之思、精準之行。
整個疫情防控,都注重統籌發展;全程各個環節,都貫穿科學態度。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有力有序推動復工復產,一步一個腳印,步步皆實事求是、如履薄冰;一點一滴成績,每一分都來之不易,須加倍珍惜。
我們深知——
于中國發展而言,此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創造了成績,但更要汲取教訓、珍惜經驗,“該堅持的堅持,該完善的完善,該建立的建立,該落實的落實”,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只有努力將此次戰疫的經驗、力量與精神轉化為更大的發展勇氣與前進動力,才能提高我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與水平,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實現小康圖景、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讓百折不撓的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不斷前行。
于人類命運而言,在全球防疫大格局中,武漢解封只是一場重要戰役的一個重大節點。如今,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風險點已經轉至國外,病毒沒有國界、不分種族,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秉持共克時艱、同舟共濟之心,與世界無私分享抗疫經驗、為各國提供各方面援助。世人看到的,不僅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襟懷擔當,更是再次得以驗證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災難中挺立起的不屈中國,必將像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的那樣,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積極做行動派、不做觀望者,與世界各國共同努力,把人類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武漢解封之日,新的奮斗開始之時。我們喜悅而決不懈怠,我們紀念而絕無自滿。偉大的中華民族,必將凝聚起在此次戰疫中百煉成鋼的無窮力量、偉大精神,以不斷增長的智慧與勇氣砥礪前行——
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那些善于從磨難中總結教訓、汲取智慧力量的民族,必將變得更加堅強。
(光明日報武漢4月7日電 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道組 報道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蔡闖、王斯敏、安勝藍、劉坤、張勇、張銳、李盛明、姜奕名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陳怡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季春紅、蔡琳)
《光明日報》( 2020年04月08日 01版)
近期,正在江蘇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點贊了一位企業家,稱他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張謇在興辦實業的同時,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影響深遠,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仰望歷史的天空,家國情懷熠熠生輝;跨越時間的長河,家國情懷綿綿不斷。”面對突如其來、來勢洶洶的疫情,億萬人民所展現出的熾熱而深沉的家國情懷,激蕩人心、振奮人心,給人以無窮的奮進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號召全國人民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氣昂昂,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奮勇前進。
” 疫情發生以來,總書記在不同場合、以不同方式反復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極端重要性,有力推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經過偉大抗疫斗爭的洗禮,駛向民族復興新航程的中國號巨輪必將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考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9月30日,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在鄭州組織召開專題座談會,共謀河南文物考古事業新發展。
關山飛渡,披荊斬棘,共和國在風雨兼程中刻下了第71道金色年輪。讓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那鏗鏘有力的話語:“今天,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
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剛剛開始,中國和世界歷史再一次來到驚心動魄的時刻,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這個未知而兇殘的病魔突襲而至。猶記得,那場全國17萬名各級領導干部參加的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總書記明思路、作部署、提要求。
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剛剛開始,中國和世界歷史再一次來到驚心動魄的時刻,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這個未知而兇殘的病魔突襲而至。猶記得,那場全國17萬名各級領導干部參加的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總書記明思路、作部署、提要求。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振奮了人心,鼓舞了士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精神滋養,凝聚了磅礴力量,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舉行座談會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在南方談話中說:“深圳的經驗就是敢闖。” 40年前,深圳人勇敢承擔了全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的歷史使命,以“拓荒牛”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毅力披荊斬棘、敢闖敢試,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舊的思想觀念的樊籬和束縛,“殺出一條血路”,創造了1000多項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