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3日15:4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4月2日電(記者高潔 李依倫)對很多人來說,“幽門螺旋桿菌”這個詞并不陌生,卻不一定清楚其危害程度有多大。
“盡管胃癌發生是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目前最明確的胃癌發生危險因素之一,根除其感染能明顯降低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潘凱楓日前告訴記者。
相關數據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呈全球性分布。潘凱楓告訴記者,我國幽門螺旋桿菌成人感染率已超50%。有學者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與社會經濟、生活習慣、以及衛生條件等因素有關。
潘凱楓強調,并不是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一定會得胃癌,只有很少比例的人最終會發展為胃癌。感染數年內多數僅能引起輕度的淺表性胃炎,但數十年的長期慢性感染易導致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甚至胃腫瘤。
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了“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預防胃癌策略”共識報告,推薦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以作為預防胃癌的有效手段。這家機構的研究團隊近期公布的分析結果顯示:導致癌癥的元兇排名前三的是幽門螺旋桿菌、人乳頭瘤病毒和乙肝病毒。其中,幽門螺旋桿菌容易通過共餐傳染。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后最常出現的癥狀包括反酸或腹部飽脹、胃痛、口臭,可以通過口口傳播和糞口傳播。如果不分餐,往往會出現家族式傳染,即便一個人治好了,很有可能再次被家人傳染復發。”潘凱楓說。
醫生們共同的建議是餐前要洗手、盡量不要嘴對嘴喂養幼兒、可以實行分餐制或使用公筷、餐具要經常消毒。
說起分餐制,潘凱楓深有體會,她說自己家里早就使用公筷就餐了。
“要推廣使用公筷,讓大家明白混用碗筷可能引發一些通過消化道傳染的疾病。” 潘凱楓說。
除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外,共餐還有可能增加甲肝、戊肝等疾病的傳播風險。潘凱楓建議,主動使用公筷公勺是體諒與尊重他人的一種體現,也是對老人、幼兒等易受感染群體的照顧,如果有更多年輕人認同分餐制才是科學進步的就餐方式,也許分餐制就能流行起來。(參與采寫:實習生余欣月、汪佳瑋、苗雨)
新聞鏈接:
幽門螺旋桿菌能夠在強酸性的胃液中存活,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可以從人體胃部被分離培養出來的微生物。既然幽門螺旋桿菌是存在于人體胃部的細菌,那殺幽牙膏作用在口腔中,口腔距離胃部是有一定距離的。
一些地方蚊子囂張肆虐,多地紛紛拉響登革熱防疫警報。真相:“硝酸甘油是冠心病患者常用的一類藥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擴張冠狀動脈,使患者心臟的前負荷減低,這樣就能夠有效緩解心絞痛的癥狀。
4月21日,安徽省安慶市大觀區四方城社區衛生健康服務站人員和餐館服務員,正在向市民進行文明用餐宣傳。其實,“公筷分餐”的倡議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烹飪協會就多次向全國餐飲業提出“分餐制”改革。
3月16日,在四川省彭州市一家菜館,食客使用公筷為朋友夾菜。“比如,能誘發胃癌的幽門螺旋桿菌就存在于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在不分餐的情況下,筷子很可能成為病菌的傳播媒介。
感染甲肝的病人可有黃疸或無黃疸,可有食欲減退、惡心、厭油、腹脹、稀便、肝區疼痛等消化道癥狀。傷寒的主要傳播途徑就是經口傳播,想要預防傷寒“病從口入”,牢記:注意個人衛生,堅持便后、進食前洗手;不吃生食、不飲生水。
一到年底想必大家每天都在“爆肝”加班吧!在這種緊張的氛圍下估計唯一的安慰就是仗著辛苦而能和同事、朋友們毫無負擔地胡吃海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