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30日11:24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決戰最前沿】
光明日報記者 夏 靜 張 銳 通訊員 杜巍巍
“切,保存生的希望;不切,很可能意味著生命終結。我們別無選擇。”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耳鼻喉科主任朱霆說,氣管切開手術,原本是耳鼻喉科一個常規手術。然而現在,有的新冠肺炎患者插管治療數周后,口腔分泌物、下氣道上氣道分泌物堆積,打開氣道的那一瞬間,氣溶膠非常高,患者肺內沉積的病毒,也會噴薄而出,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在2003年的非典期間,香港只做了一例氣管切開手術。
切,還是不切?他們的回答是:有一線生機,就盡百分之百的努力。
“有些事情必須有人來做。作為醫生,作為黨員,只要對病人有好處,能夠挽救生命。我們義不容辭!”2月18日,朱霆在醫院黨委支持下,成立了三人氣切小分隊。就在耳鼻喉科團隊接手病區前,他們拍了一張出征照。
“萬一有人落下,我們還能記得他的眼睛”。
東院區重癥監護室內,危重癥患者在接受人工肝治療。圖片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提供
救重癥,讓嬰啼成為江城最動聽的音符
在被按了“暫停鍵”的武漢,往日的喧囂陷入沉寂。呱呱墜地的嬰兒啼哭,成為江城大地最動聽的音符。
作為新冠肺炎孕產婦定點救治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成立了孕產婦救治的專門病區,以東院產科醫護救治力量為班底,聯合新疆醫療隊呼吸和內分泌專家以及護理人員,對每一例孕產婦組織多科室會診。
截至3月15日,東院區共救治新冠肺炎孕產婦32人,出院30人,迎來了17個新生命,做到了“孕產婦零死亡,新生兒零感染”。
助產士文琦、劉珊汕、張旦霓,有的推遲婚禮,有的放棄蜜月,投入抗疫一線;黨員程苾恒因長期護目鏡口罩壓迫罹患面部感染,一邊輸液一邊工作;入黨積極分子趙欣欣因頻繁手消引起皮炎,依然堅守崗位……
除了“標配”防護裝備,產科醫務人員還要面對為保護新生兒而特意調高的室溫。醫生們克服呼吸困難、視野模糊,拼盡全力為危難孕產婦托舉起一個個鮮活的新生命。
你給我保護,我還你祝福。患者呂女士用紙疊了九顆幸運星送給病區的白衣天使:謝謝你們的精心照顧!默默付出,你們太偉大了!希望這九顆星能帶給你們健康長久、幸福永遠。
“一個也不能掉隊!因為專業的不可替代,我們是一支永不言退的先鋒隊!凝心聚力,直至抗疫戰爭的全面勝利!”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產科黨支部書記魏敏說。
不僅僅是面向孕產婦患者這一個特殊群體,作為武漢新冠肺炎救治定點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在重癥、危重癥患者救治方面持續發力,突破不斷。
重癥醫學科余追教授帶領18位勇士馳援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僅用2天便將一層樓的普通病房改造為符合標準的ICU,并率先提出早期氣管插管進行有創機械通氣,糾正頑固性低氧血癥的搶救策略;7人血凈小分隊對高炎癥反應的危重癥患者開展血液凈化治療,抗擊“炎癥風暴”;東院區麻醉科夏中元、孟慶濤團隊成立“氣管插管小分隊”,關口前移,實現危重患者呼吸道插管應插盡插,累計插管50次,為瀕危患者爭取生存的曙光……
四層手套、三層防護服、口罩、防護鏡、面罩、正壓頭套……因為穿戴特殊防護設備,平常一臺5至10分鐘的手術,現在要用3倍的時間來完成。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在全省全國率先開展的危重新冠肺炎患者氣切手術,提高了危重癥病人救治率,10位垂危患者全部轉危為安,而團隊的零感染,讓朱霆倍感欣慰。
截至3月15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本部院區累計收治新冠肺炎患者514人,東院區累計收治1476人。
一名黨員醫務工作者,在抗擊疫情中沖鋒在前。圖片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提供
治輕癥,筑起“生命之艙”
一段時間里,在武漢,由于疫情暴發、醫院床位有限,確診新冠肺炎患者和很多疑似病人,無法盡數收治,造成了社區交叉感染,形成了救治的“堰塞湖”。
早一分鐘收治,就少一個病毒傳染源,患者輕癥轉重癥的可能就降低一分,被病魔奪走生命的悲劇就可能減少一例。經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建議,武漢方艙醫院應運而生。
2月5日深夜11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療隊領隊昌金星,進駐武昌方艙醫院,成為武漢市第一批進入方艙的醫生。自此以后35天里,他見證了武漢方艙從開艙到休艙的全過程。
“90后”醫生昌金星回憶說,一切來得太突然,方艙醫院剛開始在腦子里只是一個概念,懼怕、緊張,是隊員當時的真實心態。
剛開始的三天是最煎熬的,昌金星和同事們夜以繼日,都在想怎么把方艙救治做得更完善,怎么給病人治療,怎么檢查,怎么去評估入院標準、出院標準……
2月11日下午,武昌方艙醫院第一批患者治愈出院。
“隨著各項工作理順,出院的病人越來越多。”昌金星說。
武昌方艙醫院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擔任隊長單位,由7支國家隊、5支地方隊組建運行保障團隊。方艙分為ABC三個區,推行網格管理。同時,武昌方艙醫院設立臨時黨委、臨時黨總支和臨時黨支部,充分發揮醫患中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武昌方艙醫院院長萬軍,帶領團隊依據工作實踐編制了《方艙醫院工作手冊》,被省市防控指揮部采納,下發到各方艙醫院。
3月10日下午,當最后一批患者走出武昌方艙醫院后,武漢方艙醫院休艙儀式隨之舉行。
在16座武漢方艙醫院中,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還負責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和光谷日海方艙醫院,實現了醫護人員零感染,患者零病亡、零回頭。其中,武昌方艙醫院累計收治患者1124人,累計出院833人,累計轉院291人;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累計收治病人1056人,累計治愈出院875人,累計轉院181人。
“休艙之后我們暫時原地待命,如果病人需要,我們都會隨時沖上去。”昌金星語帶鏗鏘。
不偏廢,暢通普通患者診療渠道
“患者命懸一線,等不及核酸檢測結果了!”
3月10日下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急性心血管病救治中心主任陳靜當機立斷,緊急啟用特意為新冠肺炎可疑病例預備心臟介入治療的獨立導管室。
3名醫生穿上數十斤重的鉛衣,套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面屏,在彭先生心臟前降支和右冠狀動脈各植入一枚冠脈支架,順利撐開狹窄的血管。術后,彭先生血壓心率基本恢復正常。
原來,當天中午,48歲的武漢社區防疫志愿者彭先生工作中突發胸痛,被緊急送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
因為彭先生奮戰一線,急診醫務人員在進行溶栓治療的同時,也開展新冠肺炎排查。在核酸檢測結果未出之際,彭先生突發意識喪失,處于瀕死狀態。多次電除顫后,心律基本轉回正常。然而,他的胸痛仍未緩解,監測提示發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醫生判斷,必須立即進行補救性冠脈介入治療。于是有了開頭緊急手術的一幕。
“生命是第一位的。為了救治病人,我們醫生在做好防護的同時,寧愿冒一些風險。”得知彭先生的核酸檢測結果是陰性,陳靜忐忑的心終于恢復平靜。
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懸。新冠肺炎肆虐,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格外急切緊迫,但是非新冠肺炎患者的診療同樣不能偏廢。
2019年12月26日起,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本部院區開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隨著疫情形勢發展,從2020年1月11日起,醫院又開始布局非新冠肺炎患者診療工作。
面對大量非新冠病人的就醫需求,武大人民醫院首創“雙分診、雙緩沖、雙配置、雙保險”救治模式。醫院實行發熱預檢分診、新冠預檢分診,病人入院后先后在綜合緩沖病區、各學科住院病區緩沖觀察。此外,隔離病區實施全封閉式管理、非隔離病區實施半封閉式管理,確保醫患安全雙保險。
為方便患者居家遠程看病,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還開通互聯網醫院診療服務,優質服務輻射全省。患者可以云診間視頻問診,音頻、圖文問診;享受線上購藥、配送到家服務。此外,武大人民醫院還深化了醫聯體醫院及同城醫院之間的合作,開通五家醫院遠程在線遠程會診平臺,大大提升了下級醫院救治能力。
截至3月15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本部院區非新冠患者39個收治病區全部開放,床位1480張,在院患者604人,累計實施急診手術133臺次。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30日 09版)
再次攜手看夕陽 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內 來自上海援鄂醫療隊的劉凱醫生 護送87歲老人王欣出病房做CT 途中恰逢落日很美 于是他特意停下
武漢明州康復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聶丹陽時刻跟隨著65歲的崔志強。10天后,崔瑛接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電話,讓她到東院具體商量父親接下來的治療,電話里提到了肺移植的可能性。
國家衛健委8月1日消息,由湖北省武漢市選派6名有“方艙醫院”實戰經驗的專家,組成“內地方艙醫院支援隊”,為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改建為“方艙醫院”提供設計、運營和管理經驗的技術支持。
其中,“內地方艙醫院支援隊”由湖北省武漢市選派6名有“方艙醫院”實戰經驗的專家,包括醫院院長,院感、護理、建筑和設計專家。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接管的武昌方艙醫院,是武漢市首批建設、第一個收治輕癥新冠肺炎患者、最后一家休艙的方艙醫院。
7月21日,因新冠肺炎導致肺部不可逆纖維化、湖北首例新冠肺炎終末期肺移植患者崔先生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出院。7月21日,因新冠肺炎導致肺部不可逆纖維化、湖北首例新冠肺炎終末期肺移植患者崔先生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出院。
這個端午,是我國疫情防控步入常態化后迎來的首個傳統佳節。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癥醫學II科,主任醫師余追端午節期間堅守在崗位。疫情期間,余追和另外6名醫務人員加入首批支援武漢金銀潭醫院的隊伍,80多天共收治了120多名危重病人。
3月18日,當崔安被轉運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華西醫院接管的病區時,與他身體連接的ECMO已經運轉了1個多月了。4月27日,拔除左側胸管;28日,拔除右側胸管;5月1日,拔除尿管、PICC管……5月4日,崔安已開始嘗試靠坐,開始坐位平衡訓練。
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醫療隊支援湖北抗擊疫情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這家醫院沒有一個通風系統相對比較獨立的隔離病房,而且重癥病區里有超過200位非新冠肺炎的危重患者。
一個多月前 34歲的澳門姑娘蘇娃婷 獨自帶著一雙兒女 從澳門幾經輾轉
我們再來認識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心內科副主任余鋰鐳。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心內科副主任余鋰鐳正在為一位81歲的新冠肺炎重癥患者佩戴便攜式心臟事件記錄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