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4日11:42 來源:新華網
和時間拼速度 與死神搶生命——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一科里的“生死戰”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中)、副主任宋立強在查房(3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新華社武漢3月23日電 題:和時間拼速度 與死神搶生命——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一科里的“生死戰”
新華社記者 黎云 賈啟龍 廖君 侯文坤
傳染病ICU病房被稱為“紅區”——
監護儀數據不斷變化,嘀嗒嘀嗒,輕微作響。
電子表數字靜靜跳躍,一秒一秒地流失。前一秒風平浪靜,后一秒驚心動魄。
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新冠肺炎患者生命,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這是當前階段湖北、武漢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主戰場湖北目前在院治療4593例,其中重癥1343例、危重癥371例。
分秒必急,生死決戰,幾乎每天都在火神山醫院ICU病房里展開,來自軍隊的白衣戰士們,和時間拼速度,與死神搶生命。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在詢問患者的情況(3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癥監護室內,重癥醫學一科副主任李文放把寫有注意事項的A4紙貼在患者床頭(2月24日攝)。 新華社發(吳浩宇 攝)
為生的希望 守住最后一道關口
“嘀,嘀,嘀嘀嘀……”監護儀上紅燈閃爍,報警聲突起。
呼叫值班醫生,穿戴防護裝備;跑進病房,投入搶救;快速誘導氣管插管、有創輔助通氣……又一位呼吸衰竭的重癥患者被成功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還可以再快一點!”汗水順著張西京的護目鏡往下滑,在重癥監護室工作20多年的他,早已習慣和死神“搶人”的讀秒節奏。
50歲的張西京,說話細聲細氣,走路也輕手輕腳,作為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一科主任,儒雅文靜的他每天都在與死神進行著驚心動魄的搏斗。
己亥歲末,庚子春始,病毒襲來,江城逢難。
最新數據顯示,武漢市累計確診病例50005例,占全國確診病例數的六成左右。面對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來自全國的4萬多名醫護力量馳援湖北,重癥、危重癥患者救治是他們面前最艱巨的任務。
經過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截至3月23日,湖北重癥、危重癥患者已經從最高峰的突破萬例,下降到現在的1714例。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如今已有1.4萬名來自各省區市的地方援鄂醫務人員陸續撤離武漢,但重癥救治團隊仍然留守、堅守在武漢重癥定點收治的醫院,依然在千方百計搶救重癥、危重癥患者。已在武漢奮戰近60個日夜的張西京,就是其中一員。
武漢蔡甸區知音湖畔,曾遍布著藕塘、土丘,一片荒蕪。這里“鍛造”出送瘟神、戰死神的火神山醫院,會聚了來自全軍的1400名醫護人員,成為這場戰“疫”一把緊急作戰的尖刀。
ICU病房——這把尖刀上的刀尖,也是火神山醫院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最多、最重、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重癥醫學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成為衡量醫院救治水平的重要標志。在我國自汶川地震救援以來,也日益受到關注。
跟隨張西京的腳步,踏進“紅區”,里面的空氣仿佛是凝固的。在這個大開間病房,兩側病床上的重癥、危重癥患者,手背、口鼻、動脈處插滿了各樣細小的導管。
參加過2008年汶川地震傷員救治的張西京,搶救、治療都是他的強項。但這次對張西京卻是一次大考:病例基數大、疫情來勢猛、尚無特效藥……重重險阻擺在張西京和他的團隊面前。
“重癥醫學科是一個醫院的壓艙石。ICU病房穩住了,其他病房才敢放心收病人。”張西京說。
收治病人前,作為科室當家人的張西京,手上拿著圖紙,小步快走,跑工地、改圖紙、調方案、走流程。紅黃綠區怎么設置、ICU病房通道如何布局、換隔離服的房間大小應該是多少,就連房間試水,他都守在現場、盯著施工隊,確保萬無一失。
奮戰48小時,張西京團隊讓科室設施條件達到感控要求,保證了醫院及時收治危重新冠肺炎患者。那段時間,張西京來回奔波于病區、工地、駐地,每天步數都在3萬步以上。
2月9日,張西京和團隊收治第一批患者,正式打響了直面病毒、與死神抗爭的“生死戰”。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癥監護室內,重癥醫學一科副主任李文放為患者診治(2月24日攝)。 新華社發(吳浩宇 攝)
3月20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一科副主任宋立強(中)護送81歲新冠肺炎重癥患者去做CT檢查。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與死神接刃 白衣執甲爭分奪秒
“1、2、3!”一聲“翻身指令”劃破安靜的病房,“90后”護士唐梅在張西京指導下護著患者頭部及氣管插管,和另外4位護士合力幫助患者改變了臥位。雖然只是幾分鐘的操作,汗珠已經在護目鏡里打滾。看著患者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大家松了一口氣。
“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在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仍不能改善氧合時,實施俯臥位通氣是較為有效的措施之一。”唐梅說,這樣的操作每天都在進行,每挪動一下,都要小心翼翼。
多數重癥患者肺部有大量的炎性痰栓,阻擋了氧氣的吸入,會讓患者滑向死亡的深淵,纖支鏡是重要救治手段之一。
這一救治過程在高濃度的病毒氣溶膠環境下完成,與插管操作風險相當,不同于插管的速戰速決,纖支鏡操作有時需要暴露在污染環境下半小時。
“這樣的救治每天都有,只要對患者有用,我們就不能退。”張西京團隊干的就是與死神掰手腕的活。
病情瞬息變化。緊急搶救時,每個步驟都是按秒計,每一秒都生死攸關;等患者一點點恢復生命體征時,卻像跑馬拉松,幾小時甚至一連幾天都要守著。
“快,是為了救命;慢,同樣是為了救命。”這是護士伏雨佳聽到科室副主任李文放念叨得最多的話。一天早晨,剛進病房,伏雨佳看到每個病床床頭多貼了一張提示:“檢查患者氣管插管是否在鼻腔中有合適的長度,防止脫落!”
那是李文放打印并逐個貼上去的。
頭天夜班,監護儀突然報警,李文放馬上跑過去。“氧飽和度探頭正確,氧源正確,氧氣管路通暢。”檢查一圈都正確,李文放想了想,打開患者的口罩,問題果然藏在口罩下——高流量通氣的通氣管一只脫出在鼻孔外,造成患者氧飽和度下降。
“新冠肺炎和其他疾病不一樣,每個病人情況也有差異,沒有治療特效藥,就是考驗我們救的效率和治的耐心。”這次,張西京團隊面臨一道全新課題。
眼下,救治工作正是攻堅階段。
“細節!團隊!”這是張西京眼中的關鍵,也是火神山重癥醫學一科與死神對戰的“看家本領”。病人有個體差異,30名醫生、50名護士,來自呼吸科、消化科、神經科、麻醉等不同醫院、多個科室,“每個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制定、執行,都是多學科團隊協作的戰斗,最終落實到治療和護理的細節上,幫助患者戰勝病毒。”
53歲的李文放這些天多了一個習慣,除了例行查房,還要和護士一道,把所有患者的生命體征數據,各種診療設備的工作狀態,全都過一遍;
科室副主任宋立強條件反射式的,見到護士給病人做俯臥位通氣,就會立馬跑到病人床頭盯著,保證管子不脫落,不打折;
護士呂向妮額頭那道勒痕一直沒消,天天進病房,忍著防護裝備的不適,也要確保每一個醫囑及時準確執行;
……
“任何時候,都是生命至上。”生死之地,張西京團隊竭盡全力守護每一支微弱的燭光。
一連串數字,記錄著無數次與死神的接刃戰。
截至3月22日20時,醫院累計收治3040名患者,其中重癥1442例,危重癥125例,累計出院2284例。目前,在院患者690例,其中重癥和危重癥228例。
火神山醫院醫務部副主任周全介紹說,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火神山醫院建立起病區、科室、醫院三級會診制度,組織專家分組進行現場查房會診,確保危重癥“一人一案”救治;廣泛采取恢復期血漿、中醫藥、托珠單抗、ECMO等手段治療基礎上,醫院又建立了成熟的篩選評估和療效評價救治體系,廣泛應用于危重癥救治。
“這里沒人是全才,每一次搶救,每一次日常護理,都是互補的團隊協作。”陳靜說。把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最令人欣慰。
“總有遺憾,幾天內去世的人,頂得上我原來醫院科室一年的了。”張西京握著拳,一遍一遍捶著自己的腿,聲音變得哽咽,“上了呼吸機、插管、ECMO,還是沒搶回來……”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一科副主任宋立強在查看新入患者的胸部CT(3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一科護士長陳靜(中)與醫生討論患者病情(3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承生命之重 迷彩軍裝勇毅前行
“1:00,1:21,1:25,1:30,1:40,1:42……”這是“90后”護士牟芷惠手機上“鬧鐘列表”的第一頁。
“每四小時一個班,排班像車輪一樣往前滾,所以每個小時內都會設好多個時間點的鬧鐘。”牟芷惠說。
因為作息時間變化太快,加上疫情帶來的精神壓力,有的醫護人員這段時間被失眠困擾,有的甚至需要借安眠藥入睡。
牟芷惠無數次凌晨起床,星夜趕去火神山的動力,來自一張病人家屬的留言條:“尊敬的醫護人員,你們辛苦了!感謝你們的付出和努力,我們記住了,永遠記住美麗的白衣天使,我的老父親就拜托你們了。”
“沒有什么比生命更寶貴的,只有全力以赴每一個四小時,才對得起這份重托。”牟芷惠一邊說,一邊理了理迷彩服的袖口。
馳援武漢,正月初一凌晨2點多,她在朋友圈寫下:“備勤數日,接到出發通知那一刻,心反而踏實了,希望不辱使命!”
穿上軍裝,擔負保家衛國的使命;身著白衣,肩扛救死扶傷的職責。“我從事重癥醫學24年,黨齡28年,入伍32年,我不上誰上?”再一次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張西京退掉探望岳父母的機票,毅然赴武漢。
當武漢被按下“暫停鍵”,人影寥寥;這里卻被按下“快進鍵”,迷彩疾行。
李文放貼在患者床頭的各種“醫囑”;護士們為患者手繪的卡通指示牌;還有一張張《監護室患者病情逐日一覽表》……病房的每一處,都透著他們的努力。
白墻上的電子表,紅色數字靜靜跳躍,不斷向前。
“惜時如金,越是最吃勁的時候越要頂上去。”病房、駐地、會診三點一線,是張西京和同事每天工作的常態。
重癥病房有病痛和無奈,但也充滿了對生命的渴望。雖然很多重病患者只能回應一個眼神或者一個表情,但張西京和每一個醫護人員都會用自己的方式,鼓勵每一位病人,給他們戰勝病魔的信心。
“我今天狀態比昨天好。”“對對,您很快可以回家看到孫子了。一天會比一天好。”“有希望?”“當然。有希望,有希望……”這是護士長陳靜在病房內與一名患者的對話。
護理之外,照顧病人生活起居,吃喝拉撒,她和護士們早就把病人當成朋友,甚至是親人。
從利比里亞抗擊“埃博拉”回來,陳靜本以為這輩子再也不會遇上驚心動魄的事。
沒想到,疫情打亂平靜的生活。病毒起狼煙,她沒有猶豫,再次沖到一線。這一次,她是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一科護士長。
從小湯山到火神山,延續17年的責任傳遞;千里奔赴,與病毒較量在最近距離不到20厘米的距離。
背負生命的重量,“60后”李文放,“70后”張西京、宋立強、陳靜,“80后”張楠、呂向妮,和一大批“90后”的小年輕……一個人的腳步,一支隊伍的腳步,都朝著同一個方向——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根本記不得今天是星期幾,在這里,很多人的時間概念只有昨天、今天、明天。”處于快節奏的緊張忙碌狀態,讓護士張楠記不清日期,可每位患者的病史、病情,她張口就來。
“當病人對我說‘解放軍來啦,我們就放心啦’,這份信任何其珍貴。”深夜值班的張楠說,與一座英雄的城市同在,與這里的人們同行,也是他們的光榮。
星空之下,火神山燈火不熄,一束束微光,直向蒼穹……
抗疫期間 那么多感動的瞬間 溫暖著無數中國人 當前往武漢的物資運輸車 通過收費站時 當前往武漢的物資運輸車 通過收費站時 ”并向司機師傅敬禮 剛剛駛出收費站 祝他一路順風 那一刻,他們素昧平生
11月9日晚8點,《英雄的人民 人民的英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央視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平臺播出。此次報告會邀請了深度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線人員,其中有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代表等。
11月9日晚八點,《英雄的人民 人民的英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央視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平臺播出。尹典:這溫暖的力量瞬間讓我把所有的恐懼忘得煙消云散,我們連命都賭了,在火神山還怕什么呢?
11月9日晚八點,《英雄的人民 人民的英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央視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平臺播出。此次報告會邀請了深度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線人員,其中有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代表等。
展覽的總面積9000平方米,展線長1445米,展出照片1100余張、實物展品1000余件(套)、視頻45個,設計大型場景33處,互動項目18處,各類展覽要素總計超過6000項。當來到布置有14位抗疫烈士遺像的烈士墻前,王欣老人潸然淚下:“非常不容易,他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面對烈士遺像,他深深地三鞠躬。
疫情期間,武漢客廳曾被改建為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專門用來集中收治新冠肺炎輕癥患者,是武漢首批方艙醫院之一。“看到了很多我的好同行……”鮑敏盯著烈士墻上梅仲明、汪學慶、夏思思、彭銀華等逝世醫護人員的照片,紅了眼圈。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別樣中秋:別樣團圓家國情 ” 春節前喻東原本跟在武漢的哥哥約定好,回老家與80多歲的母親團聚,沒想到這個愿望拖到現在也未能如愿。
” 9月30日晚7時許,32歲的王志齊驅車從武漢回到河南商丘,和相離8個多月的家人團聚。武一力 攝 緊接著,王志齊又接到建設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和武漢經開區沌口方艙醫院建設的任務。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奠定國之基石,國護佑萬家平安。讓中國共產黨人擔負起民族復興的大任。首都群眾在天安門廣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攝)。“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在種花家。
“人民軍隊醫務人員牢記我軍宗旨,視疫情為命令,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進駐武昌醫院率先開展病毒核酸檢測…… 2月17日,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李丹到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控制科擔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