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4日10:53 來源:光明網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科教授、主任醫師,湖北省心理咨詢師協會會長肖勁松和他的團隊,通過心理熱線的方式安撫著這座城市里的焦慮與恐慌。如今疫情形勢向好,醫務人員、警察、志愿者和普通市民需要注意哪些心理問題?聽專家解答。
疫情期間,面對24小時不停滾動的疫情新聞,人們的情緒會不自覺被帶入焦慮中,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以及精神上的痛苦、焦慮和恐懼。這種因為目擊大量殘忍、破壞性場景之后,損害程度超過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緒的耐受極限,間接導致的各種心理異常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替代性創傷”。
肖勁松表示,醫務人員、警察、社區工作者、殯葬人員以及涉及到一些服務性工作的人,要特別注意,謹防這類替代性創傷。他建議這些人員要正視這些負面情緒,多與家人或身邊親友聊天,傾訴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或者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肖勁松表示,在這些人員之外,普通市民如果較之前相比,出現耐心不足、容易發脾氣、睡眠質量下降、工作能力下降等問題,而且在經過一段時間不能自愈的情況下,一定要去醫院或找心理咨詢機構對心理狀況進行測評。同時他也提醒市民,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創傷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過度擔憂,要重視它也要藐視它。
在疫情期間,英雄的武漢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疫情過后心理上該如何調整呢?肖勁松認為,普通市民還是要以生活作為主旋律,雖然在抗擊疫情中武漢人民做了英雄,但回歸生活中,還是要做自己生活里的主人,經歷這次劫難的人也應該把往后的生活過好。
(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道組、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記者吳佳佳報道:11日,國家衛健委會同民政部、公安部、司法部、全國婦聯、中國殘聯制定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治愈患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正式發布。暢通治愈患者等群眾訴求反映渠道,及時了解和掌握群眾訴求和心理服務需求,對合理訴求盡量協調解決,對發現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疏導干預。
美國疫情持續蔓延,公共衛生專家一直以來十分擔憂美國人的心理健康遭受影響,有些人甚至將可能由疫情導致的群體性心理問題稱為“第二波疫情”。上一次類似規模的心理狀況調查是在2017-2018年間,當時呈現抑郁癥狀的人數占比僅為8.5%。
近日,在新鄉醫學院返校復學第一課上,迎來了幾位特殊的講課人,他們是曾經在武漢戰斗過的抗疫英雄。在武漢的36個日日夜夜,張建宏累計查房1351人次,為609人提供心理干預、疏導,其中一線醫務人員74人,及時救助了多個危重患者,實現了醫務人員“零感染”、患者“零投訴”。
5月1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服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種,可能和復學、升學、畢業就業沒有直接關系,可能有一些學生本來就存在一定的問題,復學只是一個誘因,引發了問題。
“要繼續指導做好治愈患者康復和心理疏導工作,督促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外防輸入、內防反彈,要毫不懈怠抓好各項工作,鞏固疫情防控成果,決不能前功盡棄。當前,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也要重視疫情給民眾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突出重點、區別情況,做好心理疏導服務,保障心理健康。
在今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施秉銀在談到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治療和隔離觀察期間不允許家屬探視時表示,新冠肺炎是傳染性極強的疾病,如果沒有適當防護,發生感染的機率極高。施秉銀表示,醫院以及援鄂醫療隊都在千方百計改善條件,讓身處隔離病區的患者盡可能的和家屬保持聯系。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程度之重,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有切身感受。但在疫情結束后,可能會有一部分人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資料來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健康指導手冊》)
疫情進入“下半場”,心理防疫成為重要戰場。北京市針對市民心理問題開通的援助熱線,有助于排解市民疑慮,凝聚市民同心抗疫;同時可以矯正部分患者錯誤的社會行為,積極調節社會關系。目前,我國疫情總體形勢持續向好,感染病人越來越少,但后期的心理問題日益凸顯,心理防疫工作刻不容緩。
心理學專家給出5個調節建議 | 用“心”戰“疫” 今天,推出《用“心”戰“疫”》第 期,隨教育小微一起來聽西安交通大學姚斌副教授、廈門大學賴丹鳳副教授詳解,疫情期間師生常見心理問題如何調整↓↓↓
坦誠的溝通、輕柔的樂曲、舒緩的康復操、令人忍俊不禁的卡通畫……在武漢雷神山醫院,遼寧醫療隊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櫻花心理援助”,千方百計化解患者的心理問題,讓他們不僅僅出院,更能夠身心痊愈、開開心心地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