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9日10:41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寫在前面
今天的武漢,一位社區工作者的尋常日程可能是這樣的:清晨即起,風風火火去社區開早會,領取當天的重點保障居民購物單,再風風火火跑超市。一家不夠,兩家、三家……在物資供應還不那么充裕的情況下,盡力把購物單上的名目一個個“變”成實物,再大包小包地拎回去,由志愿者分發到戶。
其間,要接無數通電話:處理居民對于團購的“小不滿”,安撫久不出門滋生的“小情緒”,調節家長里短的“小矛盾”……時間總是不夠用,飯總是湊合吃幾口,回到家里總是不敢抱家人、親孩子,但他們已經挺滿足——畢竟,最艱難的那段時光,已經過去了。
他們的日常,是全國社區工作者的真實寫照。“抗擊疫情有兩個陣地,一個是醫院救死扶傷陣地,一個是社區防控陣地。堅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關鍵靠社區。”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考察時的諄諄囑托,為他們暖心、鼓勁,也讓這個群體的作用、角色與現實境遇更加引人關注。
“充分發揮社區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他們有什么話要說?社會各界應當怎樣做?光明視野特邀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的四位社區工作者,暢談親歷與心聲,提出困惑與期待,并邀請智庫專家回應、解析,為提升社區防控能力、更好發揮社區工作者作用建言獻策。
黨員跑腿小分隊:為居民解困難送溫暖
講述人:武漢市硚口區六角亭街道順道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 潘麗娟
這段日子總有人夸我:一個以老年人為主的社區,能做到“零感染、零疑似”,你的手段蠻“硬核”哩!其實,要說“硬核”,功勞得記到我們這些可敬可愛的老人身上。
潘麗娟(右三)在協調志愿者工作。光明圖片
我們社區規模不大,是武漢輕工大學以前的教職工宿舍,一共是3棟樓、104戶323名居民。1月23日武漢封城消息一出,社區自管會主任就跟我們商量怎么把這些容易感染的老人保護起來。我們統一意見:把小區關起來,24小時封閉。
大部分老人都會用微信,我們就建立了微信群,在里面發布疫情信息、防護知識,反復宣介封閉小區的必要性,還推行自測體溫小程序,請居民們每天測兩次,在群里按時發動態。居民中的23位黨員成了關鍵力量,他們在群里自發維持秩序,轉發正能量文章和權威報道,疏導情緒,讓社區干部省心又暖心。我們就集中精力搞好排查、防護工作,每天兩次給小區公共區域、樓道消毒,把病毒嚴嚴實實擋在社區門外面。
“閉門”一段日子,居民們的生活物資有些短缺。我們想,那就組織團購吧。社區的12名工作人員全體出動,登記聯系、整理物品、分包消毒,盡量送貨上門,不讓老人們下樓。
之后,來了3位下沉干部,還有網格員、志愿者,我們的工作就輕松多了。大家分工協作,雖然每天都忙前忙后,但工作開展得井井有條。我們成立了“黨員跑腿小分隊”,為困難居民解決困難,送去更多溫暖。
做社區工作怎么可能沒摩擦、不“受氣”?居民不是故意挑刺,還是因為我們工作有不足,溝通不夠。比如,一開始有老人發脾氣,說我們買的東西不是他要的牌子。我就請購物的志愿者把跑腿過程拍成小視頻發到群里,他們看完就知道了,確實買不到,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就說還是以我們買的為準。人心都是肉長的,相互理解最重要。我們也盡量抽時間和老人們聊聊天,聽聽他們的意見,好不斷改進工作。
我做社區工作17年了,確實很有感情。社區工作很基礎、很瑣碎,但也很重要。我想,經過這次疫情,社會上對這份工作的認識會更深刻。我會繼續守好這扇門,也希望社會向我們這些社區工作者打開心、敞開門。
我是“90后”,我有很多“老朋友”
講述者:武漢市江漢區唐家墩街唐蔡社區副書記 郭丹
晚上10點,終于能到家歇歇腳了。最近朋友圈流行一張社區防疫工作者的漫畫,調侃的味道很濃,但講真,這確實是我們工作的寫照,“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可不是輕易練就的。
郭丹(右二)與同事深入社區,與下沉干部、志愿者溝通協調工作。光明圖片
排查、守路口、登記買藥、團購、送菜、消殺、陪病人就醫……接不完的電話,說不完的話,核對不完的表格,協調不完的事情,我們盡力而為,想辦法貼心、到位。
忙碌間,不乏暖心故事。
“新鮮蔬菜到了,志愿者們誰有時間來社區搬物資咯?”前些天,志愿者隊伍剛剛成立,我第一次在線上發起活動征集,當時還在疑惑:下雨天會有人來嗎?沒想到5分鐘不到,周圍能到的人全都趕來了,有位約莫30歲的男士冒著雨,步行了15分鐘才趕到。一股暖流在我心底涌起。自疫情暴發以來,社區招募到了大約40多位志愿者。他們與下沉干部一起,緩解了我們的壓力。
我大學畢業后就來社區工作,一開始負責聯系老年人。那會兒尋思著,“一老一小”怎么能默契配合呢?關鍵是耐心。他們聽不懂的,要一遍一遍地說;他們不理解的,要一遍一遍地做;實在不行,就敲開門,到家里常看看,嘮嘮家常。時間久了,我就交到很多“老朋友”,他們親熱地叫我的名字,拉著我的手表達感謝。被別人記在心里的感覺真好。同樣,我想老人們也能體會到被我記著的感覺。只有感同身受,才能當好他們的小幫手。工作7年,有很多暖心故事,把它們串起來珍藏,時常想起,如獲至寶。
“買藥哥”:背著藥袋,更背著希望
講述者:武漢市江岸區惠民苑社區網格員 豐楓
在被新冠肺炎疫情籠罩的武漢,買藥成為很多重癥慢性病患者的心頭難事。而我作為一名網格員,職責就是排憂解難。買藥,自然成了我的專職工作之一。
我所在的武漢市江岸區惠民苑社區下轄5個小區,6000多戶居民,老齡化程度高,不少人患有慢性病,1000多戶有購買重癥藥需求。我自告奮勇當起了買藥員,以社區名義為居民集中購藥。
我被網友“曝光”那天,事出有因。當時很多社區集中買藥,排隊人數多、藥店發號少、購藥數量大,我接連兩次空手而歸。第三天,我們先請離藥房近的出租車師傅董杰提前排隊,我跟社區書記張明娟大約早上7點鐘到了那兒。沒想到,凌晨5點排隊的董師傅僅拿了第9號,而我們手里累積的病歷已滿滿兩箱。到底能不能買上藥,心里還真忐忑。幸好,94份藥,歷經7個半小時,終于取到了。可是問題來了,怎么把這么多藥帶回去呢?干脆串成串,背在肩膀上!所以,大家知道“買藥哥”扛著的那兩條共約6米長的“藥串”是怎么來的了吧。當然,現在情況好了很多,每個區至少有4家重癥藥店營業,買藥時間也縮短到3個小時左右。
在我心里,網格員如同一個樞紐,落實黨和政府的關懷,回應居民的需求,處理好社區里各項事務,做好這些的關鍵就是溝通與體諒。武漢是我的家,家里出了事,肯定要竭盡全力去解決問題,這是我的本職,也是所有基層抗疫人努力的方向。
不把事情干好,心里就不踏實
講述人:武漢市江岸區臺北街道和美社區黨支部書記 夏志剛
砰!辦公室的門被人推開,一對夫婦闖了進來。女士面色枯黃,不斷咳嗽。她丈夫急切地說,她已高燒39.5℃,雙肺感染,聯系了好幾家醫院,終于有一家有床位,但想住院必須社區送。那是1月中旬,武漢的病床太緊缺了,既然有希望,趕緊走!我沒來得及多想,戴著口罩,騎著電動車就把這位女士送到了武漢市第十一醫院。排隊、掛號、辦手續,折騰到第二天,她住院后,我們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了。
夏志剛(左)送高齡老人回家。光明圖片
相比第一次送病人入院,第二次要波折得多。2月5日,深夜,風雨交加。接到轉運新冠肺炎患者的任務后,我做好防護,匆匆打車前去。這次轉運的5個患者來自5個社區,從隔離酒店被統一接出后,由相應社區護送到醫院。沒想到,麻煩接踵而至。有的社區還沒來人,有的患者沒帶身份證,更著急的是,醫院竟告知沒有接到收治這五位病人的通知。病人躁動起來。我趕緊安撫大家,并瘋狂打電話聯系,從街道辦到區衛健局……最終辦好各種手續回到社區時,已經是清晨6點。
在社區工作20年,我養成了一個習慣:不把事情干好,心里就不踏實。有時候,委屈也會相伴而來。好在,時間久了,居民看到我們努力辦實事,都會理解。眾人同心,其利斷金,只要我們細心、用心、貼心,社區這道疫情防控的堡壘一定會更堅強。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王斯敏、王美瑩、張銳采訪整理)
相關文章:提升社區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
【回應心聲】
夏志剛:當下,事情多、問題急,但某些居民的要求確實讓我們無能為力。開展群眾工作時,有哪些方法能借鑒?
黃晨熹:群眾工作貴在平時,平時社區關系融洽,緊急情況下矛盾會減少。社區工作溝通很重要,需要發揮同理心,提升主體性。同理心強調從居民視角看訴求,加強需求評估,善于分類解決;主體性強調多元參與,共享共建,要注重發揮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郭丹:我們社區有21位工作者,工作負擔挺重,怎么解決人手不足問題?
宋貴倫: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要堅持制度化、規范化,確保有一定數量的專職人員。這在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的文件中有明確規定。比如:2008年,《北京市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明確提出“定職能、定編制、定經費”“確保有人辦事、有地方辦事、有經費辦事”。還應該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引入社會企業,彌補社區力量不足。
潘麗娟:一提起社區,好多人總覺得工作人員都是大爺大媽、做事情婆婆媽媽。其實現在的社區普遍有很多年輕干部,文化層次也上來了。怎么才能增加社會各界對社區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宋貴倫:要切實解決有為與有位的問題。一方面,社區工作者要在完善社區服務、創新社區治理中大顯身手、贏得社會認可;另一方面,要在社區工作者招錄、使用、待遇、發展、評價等方面給予政策保障,使社區工作成為受人尊敬的職業。
豐楓:網格員工作事無巨細,有時真要生出“三頭六臂”,但待遇少、壓力大,怎么解決呢?
黃晨熹:一是根據崗位職責和工作績效,適當提高社區工作者的薪資標準和獎勵額度;二是樹立和增強服務意識和社會情懷,激發可持續的工作熱情;三是加強社區工作者培訓和關懷,在其遇到困難或心理問題時,及時提供支持。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王斯敏、王美瑩、張銳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19日 07版)
面對這場艱苦卓絕的疫情防控斗爭,中國人民展現出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面對這場疫情防控的全球阻擊戰,中國人民展現出開放合作、命運與共的寬廣胸懷,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國際主義精神。
面對這場艱苦卓絕的疫情防控斗爭,中國人民展現出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面對這場疫情防控的全球阻擊戰,中國人民展現出開放合作、命運與共的寬廣胸懷,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國際主義精神。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9月6日 同舟共濟戰“疫”記——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紀實 2月4日,醫護人員走向武漢火神山醫院病房(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北京5月17日電 題:風雨無阻向前進——寫在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之際 ——習近平總書記向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發出號令:“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讓黨旗在防控疫情斗爭第一線高高飄揚”。
新華社武漢4月25日電 題:上下同心,守望相助——中國抗疫眾志成城的生動實踐 在武漢金銀潭醫院,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宋彩萍鼓勵大家奮勇努力,戰勝疫情(2月1日攝)。
自去年12月30日武漢發布針對疫情的首個緊急通知以來,這場突如其來、舉世關注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已持續整整100天。3月20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一科副主任宋立強(中)護送81歲的新冠肺炎重癥患者去做CT檢查。
題:從磨難中奮起——武漢戰“疫”凝聚中華民族磅礴力量 2月17日,來自江蘇醫療隊的“90后”隊員楊潔與同事張志俊、李飛、湯建偉、陳俊(從左至右)在進入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前加油打氣。
題:從磨難中奮起——武漢戰“疫”凝聚中華民族磅礴力量 2月17日,來自江蘇醫療隊的“90后”隊員楊潔與同事張志俊、李飛、湯建偉、陳俊(從左至右)在進入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前加油打氣。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燈光維修師溫瑞在雨夜中拍照記錄武漢長江二橋燈光情況(2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陜西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隊員在回程的車上拍攝武漢的日出(3月17日攝)。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右一)和同事一起察看新冠肺炎患者CT影像(2月5日攝)。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武漢作為全國疫情的重中之重和決勝之地,接連傳來好消息:3月18日以來,武漢市除23日新增一例確診病例外,其余12天無新增確診病例、疑似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