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3日13:04 來源:都市頻道
李鵬澤,31歲,當過兵、賣過保險、做過維修,來杭州剛滿一年,疫情發生時,他在一家咖啡店當駐店外賣員。
3月4日,在浙江省疫情防控新聞通報會上,西湖區三墩鎮西苑社區網格員張杰講述了志愿者小李的感人故事,主角就是他——河南人 李鵬澤。
正所謂“不打不相識”,他們的故事,從一場沖突開始。
“不愉快”的第一次見面
1月24日,李鵬澤正式“歇業”了,他打算在杭州好好過個年,天氣好的時候去西湖逛一逛。突如其來的疫情,把李鵬澤困在了出租房里。
2月4日,在家“困”了多天的李鵬澤打算出門買煙,剛到門口,他就被社工張杰和小包攔住了。
“小伙子,現在疫情期間,每戶兩天才能出去一個人,我記得你昨天是不是出去過了? ”小包問。
“是出去過了,我現在就到馬路對面買包煙,不走遠,要不你看著我走過去?”李鵬澤說。
“說了不行就是不行,放你出去,其他人怎么辦?”小包也不是個軟性子。
“人家就出去一會兒,還管這么嚴……”人群中,有人應和了李鵬澤的話。
小區封閉管理才兩天,小包知道,許多居民還不適應“每戶家庭每兩天可出去一人采購”的規定,抱怨的聲音這兩天很多。小包最怕的就是有人帶頭“不服管”,她甚至懷疑眼前這個小伙子是不是故意來“搗亂”的。
僵持了幾分鐘,李鵬澤見張杰和小包都沒有放他出去的意思,掃興地走到了一旁。
就在李澤鵬往回走時,他注意到一旁地上堆滿了各種包裹,一名中年男子正在一樣樣往貨架上擺放,佝僂著腰,在包裹中轉來轉去。
“需要幫忙嗎?”李鵬澤問他。
“好啊!你去跟門口的社工說下。”男子指了指正在門口值守的張杰和小包。
李鵬澤悻悻地走向了張杰。
“你又來干嘛?說了不能隨便出去的。”張杰擔心他繼續“搗亂”。
“不是,我想做志愿者。”李鵬澤指了指貨架,“我之前就是干配送的,我有經驗,能幫他。”
“可以嗎?”張杰有點不放心。
“姐,不好意思,我剛剛有點沖,我看你們真的不容易,工作難做,我應該配合的。我能干配送,要不讓我試試吧。”
看到滿地待整理的包裹,張杰點頭答應了。
挑起大梁的“福星天使”
當天下午,李鵬澤正式上崗,負責整理包裹和給隔離戶送東西。隔離戶采購的物資往往包含了一個家庭數日的吃食和日用,很重也很難搬。
“有時還會碰上10箱礦泉水、50斤大米這種‘硬骨頭’,我們一共就3個男社工,要管的事情很多,忙都忙不過來。”李鵬澤到來前,這些物資只能由女社工們配送。
李鵬澤到來后,女社工們再也不用拖著50斤大米,拎著幾十斤的油在小區里艱難地行走了。
一個口罩、一個護目鏡、一雙一次性手套,李鵬澤戴上“裝備”就開始忙了。
小包說,李鵬澤的挑貨速度很快,她整理一地的貨物要花上一個小時,而李鵬澤只要十來分鐘。
李鵬澤有著強大的第六感,他總能準確、迅速地挑出一些“特殊”的包裹:家里有老人的、有小孩的、被隔離的、特別難搬的……他說這樣的包裹很好辨認,看他們買的東西就行了,還有些訂單上直接寫了備注,“家里沒奶粉了,有小孩,急用!”
李鵬澤向小包“顯擺”:“這就是我的職業優勢。”
小推車是唯一的運載工具,李鵬澤把包裹搬上推車,再跑步將車推到每幢單元樓下,卸貨、進電梯、挨個送上去。貨多人少,李鵬澤覺得效率還是有點低,“人家一大早買的菜,我總不能下午才送到吧,那人家中午吃啥呢?”
為解決隔離戶可能存在的“燃眉之急”,他決定推兩輛推車,一手推一輛,用臂力控制住方向。還有時,東西實在太重了,李鵬澤就索性騎上電瓶車,再拉上推車,往地下車庫里走。
小包看到壘得尖尖的包裹,擔心李鵬澤吃不消,便拎上幾個要幫忙。可才走了一半路,李鵬澤就從身后追了上來,“截”下了小包手中的包裹。“姐,我干得了的,我不干誰干?放心吧,你做你的工作。”他說。
“我們女社工們都‘解放’了,好幾次我們要幫忙,他怎么說都不讓。”小包告訴記者。
時間長了,小區的女社工都開始叫李鵬澤“福星天使”,雖然這個稱呼似乎并不符合他黝黑、壯實的外表,但張杰覺得,李鵬澤的出現讓社區的隔離配送壓力減輕了許多,一人挑起了大梁,是個“福星”。
其實,給隔離戶送東西這事,李鵬澤的心里也不是沒打過退堂鼓。
當過4年兵的李鵬澤,自信身體素質比大部分人要好,“萬一感染了,我也沒和家人住,大不了就在房間里隔離吧,他們家里都有小孩,這事不能讓他們去做。”
隔離戶最多的時候,李鵬澤每天早上7點下樓,晚上21點左右才回到家中,沒出過小區,但手機上顯示的步數卻有一兩萬步。
一碗湯圓,讓他找到了家的感覺
元宵節那天,李鵬澤送完所有包裹已是晚上9點多,這是他31年來過得最辛苦、最冷清的一個元宵。小區門口的馬路上空曠、寂寥,他望著遠處的路燈出了神,突然很想念在河南的父母、姐姐和妹妹。
來杭州一年,李鵬澤從沒見過這樣的景象。“會好的。”他給自己打氣。
回家時,李鵬澤看到門把手上掛著一份便當,摸了摸,還熱乎著。這是一份剛煮的湯圓,李鵬澤嘗了,芝麻餡的,特別甜,他知道這肯定是樓上哪位大姐做的。自從他做了志愿者,樓上好幾戶大姐都擔心他忘記吃飯,每天給他做了好吃的,掛在門把手上,有時還會掛些日用品。沒人留下過名字,大家心照不宣。
“要不是這次疫情,我壓根就不認識鄰居們,也不認識那些社區的工作人員,大家都是很好的人,我感覺好像自己在杭州也有了個家…… ”李鵬澤說沒人能明白他那晚的感受,那是光用“溫暖”“幸福”是形容不了的,是真切的善意。
李鵬澤已經記不清為多少戶鄰居送貨上門了,那段時間,業主群里常有人艾特他,給他點贊,鄰居們喊他“小李”“小胖”。
李鵬澤覺得,在這個城市中,肯定還有比他熱心、善良,比他更奮不顧身的“小李”,一場疫情,讓一些事情改變了,但仍有一些事情還保持著原樣。李鵬澤很想看看可愛的鄰居們,逛逛呆滿了一年的杭州城,希望摘口罩的那天盡快到來。
出來闖也不光是為了錢
張杰說小李很“擰”,只要有事要做,不管多晚、多累,他都要做完了才回去,旁人勸不來的。李鵬澤也說,“不管別人是不是覺得我傻,我都要做的。”
李鵬澤做外賣配送員時,老客戶的飲食愛好他都記得清清楚楚,送得多了,顧客們都喊他“李哥”“胖哥”。
“除了想賺錢,我還想了解這個城市。”李鵬澤說。
在杭州的第一個月,李鵬澤拿到了4000元。從第二個月開始,他的月收入再也沒低于10000元。
他說,每次在大街小巷穿梭時,耳邊的風呼呼吹過,他感覺自己的“狀態條”都被拉滿了,“不太會感覺到累,因為特別滿足。”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社工的活也少了。張杰知道李鵬澤想換個新工作的事,便托朋友介紹。
“我想再提升下眼界,出來闖不光是為了錢。”他說。
3月2日,李鵬澤復工了,他成了一家金融公司的業務員。“做配送員不怎么需要和客戶溝通,而做業務卻要跟客戶時時溝通,這不是我擅長的,我很想嘗試。”
從大街小巷走進寫字樓,李鵬澤有他的新目標:好好工作,好好提升自己。
新工作很忙。有時下午五點半準時下班,有時則需要到晚上九點,但不管何時下班,李鵬澤都會去社區里轉一下,看看今天是哪位老朋友值守,需不需要幫忙。
最近,小區里的隔離戶基本都解除隔離了,李鵬澤有空便跟著小包四處更換封條。
“這邊去新公司上班不太方便吧?要搬家嗎?”小包問。
“不搬了,這里很好。”李鵬澤回答。
網友評論
@耿鯤鵬:好樣的!河南人在杭州,你做了榜樣!
@于佳節:疫情下的“小人物”大精神,給人力量!
@只若初見:我們河南小伙,憨厚、樸實,又有一點犟!此處犟未褒義:堅持到底!
@碧霄:好棒,加油,老鄉!
都市頻道綜合杭州日報
近日,河南延津,今年28歲的侯成慶,靠捉蟋蟀發家致富。據侯成慶介紹,每年7月中旬開始,辛苦45天左右,有些條件完美的蟋蟀一只就能賣上萬元,這樣的蟋蟀往往牙齒寬厚,特別大,頭也比較凸出一點,大腿以及其他方面都比較完美。
?8月25日下午,玉樹州治多縣公安局發布情況通報,在青海失聯的95后河南小伙已離世。
近日,河南洛陽一飯店老板楊敬毫堅持每個周一中午,請環衛工到自己的火鍋店吃飯引熱議。
武漢封城后,公共交通中斷,出租車、網約車也都淡出了城市街頭,共享單車便成了武漢人必要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對于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等。因此,在武漢街頭的逆行者中,除了快遞員、外賣小哥外,其實還有單車運維人員。
1月8日,烏克蘭一架客機在伊朗墜毀。河南小伙趙鑫池正在伊朗出差,驚慌的他發博訴說遭遇,很快收到4千多條評論、300多條私信,祝福他能安全回國。11日,趙鑫池回到國內,他說,背后強大的祖國是自己的驕傲。
近日,河南80后鄭曉鵬分別獲封尼日利亞和加納酋長,是非洲首個“雙料酋長”。他還是一名在尼日利亞擁有實權的酋長,獲得了皇宮專用卡,享受皇室成員待遇。
這兩天,在海南跳海救人的河南小伙王鑫在朋友圈刷屏了,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叫“河南好人”,僅僅東方今報·猛犸新聞一個平臺點擊量就突破130萬,還受到了河南《新聞聯播》、河南《民生大參考》以及海南日報、中國消費者報等省內外電視、報紙以及新媒體、自媒體的點贊和轉發,著實給咱河南人長臉!
這兩天,在海南跳海救人的河南小伙王鑫在朋友圈刷屏了,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叫“河南好人”,僅僅東方今報·猛犸新聞一個平臺點擊量就突破130萬,還受到了河南《新聞聯播》、河南《民生大參考》以及海南日報、中國消費者報等省內外電視、報紙以及新媒體、自媒體的點贊和轉發,著實給咱河南人長臉!
大年初二,正是享受假期的好時候,河南小伙卻在海南不顧自身安危,跳海救人,著實給咱河南人長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