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0日12:39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鄧暉
34歲的毛盛華是新冠肺炎病毒的“追蹤者”。
他的戰“疫”陣地,是病毒可能出沒的每個角落;他和同事們要做的,是通過對每個病例開展細致周詳的流行病學調查,得到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點和導致發病的高危因素或環節,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引導市民開展個人預防。
“流行病學分析結果就是公衛醫師的‘手術刀’和‘抗生素’,這些數據直接影響傳染病防控手段的選擇、實施和評估,切實地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弊?月16日上海發現“一號病人”后,這位年輕的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所主管醫師就開始正式進入流調模式。
要從蛛絲馬跡中查明病人的病因、傳播途徑、密切接觸者……每例流調都相當于“破案”,流調人員可謂是戰“疫”一線的“福爾摩斯”。一個不大的流調箱,毛盛華和同事們放在手邊,隨時準備出發。箱子里,裝著可以讓他們全副武裝的裝備:口罩、隔離服、護目鏡、手套、鞋套、消毒劑……他們需要問,反復地問,到現場問。除了問,毛盛華還喜歡寫,寫下確診患者的行動軌跡,寫下大量篩查后的可疑點,再根據邏輯關系一個一個排除。有紙張寫紙張上,有白板就寫白板上。
這是一個抽絲剝繭、縝密推理的過程。而為了得出最詳盡的病例流行病學信息,夜以繼日成為他們的工作常態。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月19日。那天僅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就接報出動了7組流行病學調查隊伍參與調查?!碑斕焱砩希⑷A和同事去了北部郊區的一家醫療機構,從9點出發,到次日凌晨3點才結束調查回到單位。2月初的一天,上海緊急追蹤一例病例在滬密切接觸者,從上到下都在行動,12小時排查出63名密切接觸者,那天,毛盛華一直忙到凌晨三四點才躺下,睡了不到4個小時就又起來“再戰”。
對這樣的狀態,毛盛華早已習以為常。從1月16日開始,他便沒有在家睡過覺。“我愛人跟我一個單位,也是做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很理解、支持我。雖然我們的工作需要接觸病人,但是我們平時所學所用,都能夠保護我們在這種時候免于受到病原體的侵害?!泵⑷A喜歡把自己稱作“隱身俠”,“藏在人后默默工作,不為人所熟知才說明工作到位了。”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1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