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05日21:35 來源:中國文藝網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倡議書
征稿令
藝評戰疫,文藝評論家在行動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我們都在經受嚴峻的考驗,我們都在鼎力守護家園,我們都在感恩和祝福為民行醫、抗疫一線的英雄們。
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響應廣大文藝家、文藝評論家的心聲,特此開展“藝評戰疫”專題文藝評論征稿活動,以更好地激發廣大文藝工作者以文藝的方式抗擊疫情的情懷,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文藝作品的思想內涵,堅定人們聽從指揮、戰勝疫情的決心和信心。歡迎廣大文藝評論家、文藝評論工作者把責任化作行動,圍繞“戰疫”主題,撰寫文藝時評、作品評論。
文章單篇不超過2000字為宜。原創來稿不含已發其他報刊網及微博、朋友圈的文章。
原創稿件請發至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郵箱:wyplzg@126.com。
郵件主題:藝評抗疫+作者姓名(Word文檔里為正文,請注明作者姓名與工作單位)。
截稿時間:2020年2月29日。
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正在開展“藝評戰疫”專題文藝評論征稿活動受到廣大文藝評論家、文藝評論工作者的支持,中國文藝評論網已編發多篇。如下是公號精選的三篇文章:
風險社會里的文藝創作
林 瑋
德國學者烏爾里希·貝克多年前寫作的社科名著《風險社會》開篇就提到,“大腹便便”取代“饑腸轆轆”所導致的毒副作用之風險,是現代社會自反性的證明。而在現實社會中,“大腹便便”至少會出現一種可能,那就是飲食的變異。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暴發中,飲食的求新求變使得病毒有了肆虐的機會,致使“風險社會”成為讓人揪心、無由忽視甚至日夜牽掛的痛。
△【德】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
一時間,關于疫情的文藝創作也盈于屏幕,“抗擊疫情,文藝在行動”成為刷屏的熱詞。其中,有令人動容的詩作,也有充滿激情的書畫,有科普的曲藝,也有沉郁的文章。它們如水銀瀉地,共同推動整個民族在戰勝病毒的迫切任務面前凝聚成了一個強大的共同體,勠力同心,出錢出力,極大地加速了“戰疫”的進程。但這顯然并非是一種常態,文藝創作在應對來勢洶涌的疫情,還顯得有幾分措手不及。一方是各個媒體的火速征稿,另一方是創作激情糾葛著現實的擔憂,多種歌唱“白衣天使”的文藝符號便在火線上誕生,不及打磨便投入了流轉。
說到底,當代中國社會公眾對災難及其背后的悲劇意識,還是缺乏深刻的體認。其實無論中外,災難一直是個文藝創作的母題。而在今天的風險社會中,它更有頻頻出鏡的可能。因此,如何應對風險社會的文藝創作,或者干脆說“風險文藝”的創作應對,就成為了一個文藝學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話題。
風險社會的文藝創作必須直面“風險”這一主題,它固然可以轉而歌頌人性在風險中的閃光,但這種閃光不應該指向平庸的贊美;更重要的是,文藝要促使人們面對“風險”、化解“風險”,在“風險”中平和從容,體會到人性、時代與國家的偉大。就此而言,風險文藝創作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作用:
平時要有警示。風險社會并不是在“險”中呈現的,毋寧說它是一種與現代化相伴始終的特殊社會形態。因此,風險文藝的創作也應該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在此次疫情中,網絡上廣泛傳閱著池莉1997年寫的小說《霍亂之亂》,就說明了文藝的某種警示功能。更進一步而論,表現主義畫家蒙克的名畫《吶喊》,也有這種味道。它讓我們感覺到風險近在咫尺,從而對其充滿警惕。
△蒙克《吶喊》(1893年版本,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收藏)
戰時要有鼓勁。在疫情中,文藝的功能主要是搖旗吶喊,它不能直接創造多少現實的“戰績”,但卻對民眾有著深刻的精神影響。而這種文藝就不止局限于成熟的藝術門類,它應該泛化為一切帶有感染力的符號。相信很多人都被1月28日鐘南山院士接受新華社采訪的視頻最后幾秒鐘所打動——這位老人的眼角分明閃爍著淚光。而由這段視頻中截取出來的新聞攝影照片,也成了很多微信公號的封面圖。它不是一次有目的的文藝創作,但顯然發揮了極大的鼓勁功能。
民眾要知真相。在風險社會中,信息的不對稱是產生恐慌的重要來源。而文藝創作也可以在科學傳播、減災信息傳遞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許多勸阻公眾減少出行,或如何正確脫戴口罩、洗手的小動畫、微視頻,宣傳新型冠狀病毒傳播途徑的動圖、組圖,都帶有一定的文藝性質;還有一些快板、小品等曲藝,也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其中有目的的文藝創作還很少,特別是可以針砭時弊的雜文寫作、諷刺漫畫等,仍需要受到更多的重視,真正成為“文藝輕騎兵”。
后方要有疏導。此次疫情正逢春節長假,公眾大把的閑暇時間主要花在對疫情的關注上。而新型冠狀病毒比“非典”更有傳染性,加上更高級別的公共衛生事件響應,讓公眾的關注換回了更多的緊張情緒,甚至恐慌。這就需要文藝發揮情緒疏導功能,安撫民眾,緩解其壓力,放松其神經,也可以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在全媒體時代,這一功能似乎主要由抖音、快手等短視頻承擔了。短視頻顯然也具有一定的文藝屬性,而傳統文藝創作如何參與其中,融為一體,需要布局。
戰后要有反思。“災難文學”是一種亞文學形態,但它深切地承擔起了對風險的反思和對人性的矚目。無論是加繆的《鼠疫》,還是吉奧諾的《屋頂上的輕騎兵》,亦或是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災難都退居背景,真正閃光而平凡的人性成為了主題。它們沒有歌頌英雄,卻證明了于日常生活里永遠躍動著英雄的身影,每一段平凡的人生都可能成為動蕩不安中彌足珍貴的故事。“非典”之后,王宏甲寫出報告文學《非典啟示錄》,就把目光從風險拉遠到整個衛生醫療改革,寫出了文藝之于風險所能達到的反思深度。而這樣的創作,仍需要更多。
△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 01
*作者:林瑋,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
歌聲就是力量:
評戰“疫”主題音樂創作
吳洪彬
2020年春節,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受到了世事無常,本該熱鬧、祥和、安康的節日氣氛,被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徹底打破,無數白衣天使奮戰在抗病毒第一線。每一個中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武漢加油,為祖國分憂。
中國文聯團結引領全國文藝工作者,在第一時間助力這場戰“疫”。文藝家們或拿起畫筆,或譜寫詩篇,或制作小視頻,在各自專業領域群策群力,發揮著應有的、獨特的作用。
音樂工作者們創作的數十首戰“疫”歌曲由《中國藝術報》公眾號于1月31號和2月2日先后兩批集中推出,這其中,《生命線上的守護者》《逆行的天使》等歌曲贊美了醫護人員;《平安相伴》《我相信》帶來心靈的慰藉;《生命的期待》《永不言棄》等激勵人們無懼風雨、同心協力。音樂人唱響了一曲曲生命贊歌,吹響了眾志成城的戰斗號角。雖然創作時間短暫,但其中不乏佳作,再一次彰顯了中國音樂人在大難面前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不凡的創作實力。
在這兩份《戰“疫”,音樂人在行動》的歌單里,我們看到了許多熟悉的名字:詞曲作家何沐陽、欒凱、陳道斌等,歌唱演員王宏偉、曹芙嘉、韓磊等。他們也許好不容易完成了各類春晚的創作任務,正想給大腦放個假;他們也許剛剛離開大大小小的春晚演出舞臺,正想回家與家人團聚歡度春節,然而,疫情突然來襲,無需號召、無需下令,音樂人自覺投入了新一輪的創作之中。他們之中還有一些來自基層的創作者,雖然名不見經傳,但也秉持“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用熾熱的情感,空前的創作熱情,貢獻著一份力量。讓我們聆聽這些歌曲,感受來自時代的強音。
《愛是橋梁》守望山高水長
今年春晚有一個臨時增加、甚至來不及彩排的節目,類似朗誦卻又不是詩朗誦,最后被定為情景報告——《愛是橋梁》。這可以說是央視奏響的抗擊疫情的序曲。而同名歌曲《愛是橋梁》則是升華篇章:“從容面對死神的囂張,擔當無聲驅散了憂傷……哪有什么歲月靜好?是你阻擋雨驟風狂。重放的笑容綻放彩虹,愛是橋梁鏈接起吉祥。愛是橋梁,鏈接吉祥,挽起相助守望,山高水長……”這首由曲波作詞,楊青山作曲,王宏偉、王傳越、王莉、汪正正等演唱的歌曲,用大氣磅礴的曲調,展現了危難面前挺身而出的英雄氣概,展現了團結一致攜手并肩的愛的力量,宛若又一曲《愛的奉獻》,將愛的精神再一次傳揚。
《背影》平凡卻蘊含無窮的力量
陳道斌,著名詞作家,曾創作歌曲《我的深情為你守候》《醉了千古愛》《兵馬俑》等歌曲,作品多次入選央視春晚、“青歌賽”等大型綜藝節目。他這次創作的《背影》,從獨特的角度致敬所有逆行者的背影:“在太平的日子里,你最容易被淡忘。當你出現的時候,一定是在搏擊風浪……不知道你的名字,想起你卻有一種力量。不知道你何時歸來,歸來的時候,帶著平安和陽光。”這首歌由欒凱作曲,曹芙嘉演唱,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深情的曲調表達了對英勇無畏的逆行者們崇高的敬意、深深的牽掛和祝福與希望。《背影》旋律樸實無華,卻給人無窮的力量。還有一首洪莉平作詞、周愛雄作曲的同名歌曲,也對那些背影致以了崇高的敬意。白衣天使的美麗容顏被口罩遮擋,曲波、楊青山的另一首歌曲《口罩后面的美》另辟蹊徑,這種美是精神的美,是醫者仁心的大美。
安好無恙是你我最深切的《盼望》
作詞|吳洪彬
作曲|李葵(版本1)
作曲|石冰粉(版本2)
音頻為石冰粉作曲演唱版
大年初五的早上,窗口灑進一縷久違的陽光。我的腦海中閃現出這樣幾句歌詞:“花兒與小草都在盼望,盼望春回大地又見陽光;所有的中國人都在盼望,盼望天佑江城中華自強。你安好、我無恙,這是你我最深切的盼望。”我先是把這首歌詞發到了南京市江寧區音樂家協會微信群和全國音樂教師微信群里,當天晚上就被兩位老師譜曲演唱,接著又被江寧區作協群、文藝評論家協會群轉發,隨后又被南京詩詞學會官方網站轉發;第二天,歌詞抵達湖北新媒體文學聯展;第三天又被推薦入選《中國藝術報》公眾號的《戰“疫”,音樂人在行動》作品集,仿佛插上翅膀一樣,令我這樣一個業余詞曲作者深感意外的同時更加感動。為了這場戰“疫”的勝利,我們的音樂人神速作詞、神速譜曲、神速演唱錄制,合舟共濟、齊心協力,見證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當然,還有很多歌曲特別是合唱歌曲因為不便于集中而無法立刻錄制出來,但音樂人的脈搏連著祖國的心臟一起跳動。在響應號召居家不出的日子,我們用精神的力量抗擊疫情。我們堅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定會迎來勝利的曙光。
最后再說一句:你安好、我無恙,這是你我最深切的盼望!
*作者:吳洪彬,南京市雨花外國語小學音樂高級教師,中國音樂教育學會會員,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南京市音樂家協會會員。出版有散文集《琴韻心聲》。
戰"疫",我不能缺席
元 辰
庚子春節來臨,湖北特別是武漢籠罩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肆虐之中。疫情就是命令,許多文藝家自覺拿起手中的筆,寫詩、作詞、撰文、繪畫、創作書法,表達抗疫決心,宣傳防疫知識,向武漢致敬,向戰斗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應急人員、執勤人員致敬。從專業藝術家到退休人員、普通市民、村居農民等業余愛好者,爭相表達關切之心、仁愛之情。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時刻,文學藝術不會缺席,不能缺席。這是文學藝術關愛生命的本性,也是文藝工作者必須肩負的責任。
邱大尉美術作品《一往無前》(來源:中國藝術報)
面對疫情,湖北的文藝家們沒有缺席,都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激情。朋友圈里,“湖北文學”“武漢文學”“湖北詩歌”“宜昌作家”“宜昌詩刊”“荊州網絡文學”等文藝社團或個人微刊,都推出了抗疫詩文特輯,表現出文藝家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胸懷。
面對防控疫情的嚴峻斗爭,作為基層文藝評論家協會的負責人,我肩負著匯聚作品、凝聚人心的重任,理應有所擔當。宜昌市夷陵區文藝評論家協會辦有“夷陵評論”新媒體專欄,在元辰文苑微信公號和元辰美篇辦有微刊,春節期間正在舉行湖北新媒體文學聯展,一直由我操刀。有不少作者把抗疫作品發給我,我有責任讓他們的作品面世。大年初一以來,天天收集作品,每天一輯,每輯不超過十人,每人一至三個作品不等,至今已經編發七期,已發五十多人作品近百件。不敢說有多大作用,卻是宜昌乃至湖北最早連續每天一期的微刊之一。
其實我判斷抗疫作品的標準很簡單:真心真誠,昂揚向上,不添亂,不虛夸。那些陰陽怪氣、沒有根據、經不住人性和事實推敲,過于雕琢、不符合危急時刻生命至上原則的,我不用。面對這場災難,文藝家和愛好者的第一責任是共度時艱、鼓舞信心、表達關愛。我用了不少農民的稿子,他們的藝術性不是很高,但字通句順、話語暖心。藝術,首先是那顆大愛之心,真誠之心,然后才是必要的技巧。
微刊雖小,事卻很多,不能失誤。收稿選稿,要讀要審。編稿發稿,要改錯,要編格式,還要選配圖片。回復應答,聯絡轉發,還要教不會操作的文友往別處轉稿。為第二天發稿做準備,每天忙到深夜才能停歇。我在微信公號發第二輯時,不知什么原因,五次都沒有發送成功,心急如焚。因春節放假,微信沒有人工核稿,申訴無門,只好放棄。轉而又花半天將作品和配好的圖片轉往手機,在美篇上重新編輯,才發出去。繁忙之中還要完成自己的創作,目前我已經寫了三首現代詩,“宜昌作家”微刊已發一首。一個短篇小說還沒完工。常常感到自己是深夜行走在深空的人。
沒有誰要求一個七十二歲的老者必須這樣做,但是我自己覺得這樣做有意義。與人玫瑰,手留余香,有生之年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有何不好。至于名望、成就,于我已是過眼煙云,聞見土香了誰在還乎那個。只是在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時刻,一個愛好文學和文學批評的老者,同樣不能缺席。
*作者:元辰,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文藝評論家協會負責人
內容來源: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
總之,相較于傳統文藝群體,新文藝群體從出現伊始就經受市場和社會的磨煉,在艱難的摸索中不斷發展。新文藝群體利用無限的創意,為中國當代文藝開拓出更廣闊更豐富的疆域和樣式,改變了傳統文藝的創作、欣賞、評論方式,展現出無限的可能性。
而我一直沒舍得戴,將這塊寄予了母親深情的手表簇新地包裹在紅緞布里,一直珍藏至今。小的時候,看到大人們戴著手表,隨時抬起手腕就可以看時間,很是神氣,也十分羨慕。有一回,班里一位同學的親戚從深圳給他帶回一塊“新奇”的手表:玻璃表盤上直接顯示出時間,可是下面卻是空的。
“我的職業是中學英語老師,在劇中扮演了女主角,不會很多表演技巧,就是掏心掏肺地演出來。這些摘棉女工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電視劇,跟著劇情哭著笑著,最后說:“這部戲真心演農民生活,演到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