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2日13: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中國農歷新年將至,辭舊迎新之際,萬家團圓,五洲同慶。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蘊含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思想精華。
習近平總書記向來對中華傳統節日和中華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價值和獨特作用,賦予時代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春節到,讓我們一起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諄諄話語。
△2019年春節前夕,習近平在京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穩定的精神基因,積淀了我們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2014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看望少年兒童,了解學校開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情況。他看到正在練書法的同學們,談到殷墟甲骨文距今已經3000多年,幾千年以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積淀。他強調,中國字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標志,鼓勵同學們要堅持練習書法。
△2014年5月30日,習近平來到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看望同學們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經過幾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顯著成就。2019年11月1日,習近平為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致賀信。他談到,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2019年11月1日,習近平為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致賀信
中國人民的特質、稟賦不僅鑄就了延續幾千年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而且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源泉。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話語,意味深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來到曲阜孔府考察。在同有關專家學者代表座談時,習近平表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
△2013年11月26日上午,習近平在孔子研究院參觀考察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提倡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也能夠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對我國憲法確認的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自信。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精神力量。
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主旨演講,他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在全球孔子學院建立十周年之際,習近平給來自90個國家和地區286名孔子學院校長、院長回信。他指出,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孔子學院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通過交流互鑒和創造性發展,使之在當今世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共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明天。
要堅定文化自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實現中華傳統美德創造性轉化和發展,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于世。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中華民族擁有與時俱進和開放包容的精神,創造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讓中華傳統文化綻放更加奪目的光彩。
監制 | 王姍姍 張鷗
主編 | 陳劍祥 汪潔
編輯 | 欒熙彥
美編 | 于江
(編輯 王楠)
聯播+12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進出口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從戰“疫”主戰場武漢到三秦大地陜西,從國家糧食主產區之一松遼平原到澎湃著經濟活力的長三角……習近平總書記今年的考察足跡中,留下許多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殷殷囑托。
12月7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脫貧攻堅、雙擁工作、知識產權保護等。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革命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創造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小紅船承載千鈞,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的跨世紀航程。
習近平: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在今年多場多邊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密集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回應時代之問,給出中國方案。“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風高浪急之時,人類唯有團結合作、同舟共濟,才能應對全球性風險挑戰,才能乘風破浪,行穩致遠,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天天學習福州繁華鬧市中,靜立著一座古樸的院落。這里是林覺民在《與妻書》中回憶到的“楊橋巷故居”,也是冰心在《我的故鄉》中用細膩筆觸描繪的令她魂牽夢繞的“父母之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以“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揚憲法精神”為主題的第三個全國“憲法宣傳周”在各地同步展開。建立憲法宣誓制度,設立國家憲法日;國歌法、國旗法、國徽法等,以國家立法形式,落實了憲法規定的關于國家象征和標志的重要制度;
“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時代全民普法的頭等大事。”唐一軍表示,目前正值“七五”普法收官、“八五”普法規劃謀劃之際,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將把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宣傳貫徹與普法緊密結合起來,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重逾千鈞
全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12月3日至4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切接見全體會議代表,代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對全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大家致以誠摯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