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9日17:03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觀察者】
作者:王慶明
每逢佳節倍思親,回家過年、感受闔家團圓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幸福。然而,幸福也有幸福的煩惱,在高速發展的時代,不同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動選擇,讓代際差異在春節期間集中“上演”:“不習慣下一代”的年長者在“觀念過時”的話語中感受輕慢,“不理解上一代”的年輕人在“催婚催生”的壓力下體驗無奈。如何消弭代際沖突、消除“代際尷尬”、實現有效的代際互動,逐漸演化為社會的公共議題。其實,在代際差異表現最為集中的春節,恰恰是解決代際差異問題、實現代際彌合的好時機。
王慶明,青年學者,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
“適度距離”是化解“代際尷尬”的現實路徑。在社會轉型進程中,中國的家庭結構經歷著革命式變遷。個性解放、知識快速更新和年輕一代的經濟獨立不斷沖擊著傳統家長權威。不同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在同一時空并存的環境下,代際之間的適度空間和社會距離成為彼此有效溝通與和諧共處的基本條件之一。當年輕人與父輩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難以快速趨同時,適度距離是確保良性代際互動的前提。有學者提出,兩代人的居住格局應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既要讓子代和父代有各自的獨立空間,又要維系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關系。“適度距離”,不單是居住空間上的物理距離,也是心理上的“代際距離”。
“文化反哺”是促進代際彌合的有效機制。社會學家周曉虹用“文化反哺”來概括高速發展的時代,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學習的文化現象。伴隨互聯網的崛起,當買菜需要電子支付、觀看手機短視頻成為重要娛樂方式時,“不習慣下一代”的年長者不得不就網絡技術、通信方式等求教年輕人。這種“逆向社會化”恰恰是代際彌合的重要途徑。美國學者威廉·房龍描述的“不寬容的歷史”表現出一些共性特征:一是懶惰,固守思維習性和行為慣例;二是無知,自我標榜一貫正確;三是自私,習慣從自身立場思考和行動。當這三者共同作用時,“不寬容”的社會關系就容易形成。年輕人和父輩之間的隔閡也許能從這三個方面找到線索。在當下,需要更多的寬容和理解才能有效促進代際彌合,需要更多年輕人帶著熱情和耐心幫助、反哺年長一代。
傳承家風是維系代際和諧的持續保障。春節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父輩傳遞關懷、年輕一代表達感恩的好機會,更是傳承家風的好時機。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家風作為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是消弭代際沖突、維系親人和睦關系的重要精神紐帶。家風好比一件上好的古董,歷經一代代人的呵護與打磨,勾勒出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獨特底色。家是愛的港灣,有愛就有理解、包容與溝通。良好的家風總是向上向善的,促進家庭成員更好發展,讓親人關系更加美好融洽,它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涵養著社會文明風尚、傳播著社會正能量。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19日 05版)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的報告,近五年,無論是“雙一流”還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就業率均呈逐年下滑的趨勢。如今,黃燈也離開了這所工作了14年的學校,去往深圳的一所職業學院,在那里,她期待通過與職業院校孩子的交往,對年輕人有更多的了解和感知。
定位于確立外國投資準入、促進、保護、管理等方面基本制度框架和規則的外商投資法草案,脫胎于商事組織法的“外資三法”,但又在諸多方面整合、超越了“外資三法”。毋庸置疑,外商投資法草案一方面將長期以來我國管理外商投資的經驗教訓和鼓勵保護措施以立法方式吸收確定下來,另一方面也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創設了一系列外商投資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