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5日16:33 來源:四川日報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王成棟)“要開始干活了。一個月工資六千五,管吃住!”1月14日晚,一切安頓好后,白打博給家人打了個電話。4天前,這名涼山州金陽縣馬依足鄉馬依足村俄爾提組的貧困戶從老家出發,前往福建省廈門市的建筑工地,成為一名塔吊司機。
近年來,涼山抓住春節期間用工緊缺的時段積極組織勞務輸出。西昌火車站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11月下旬開始,隨著彝歷新年結束,西昌站就迎來外出務工的高峰期。
除了打春節期間的“時間差”,涼山彝族群眾不斷提升的勞務技能,為其增添了春節期間外出務工的底氣。
“以前靠賣力氣,打工路子窄,掙得也不多。”白打博說,此前,他做過建筑工、當過搬運工。后來,他認識到,同樣是打工,專業工種不僅“省力氣”,而且掙得多,于是下定決心要學一門手藝。
“勞務輸出、就業扶貧,技能培訓是關鍵。”涼山州人社局職業能力建設科科長單長慶說,涼山多個部門陸續啟動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初步統計,自2016年以來,僅涼山州人社系統實施的貧困家庭技能培訓和就業促進扶貧專項等,就培訓貧困勞動力20余萬人。
“我們要求,每個貧困戶至少有一名勞動力接受培訓。”單長慶說,在涼山,當地主要培訓模式為與“一幫一”技工院校、省州勞務培訓基地等培訓機構合作,開設汽車修理、電子商務、電工、焊工、中式烹調等就業率高、實用性強的技能培訓“扶貧專班”,定向組織貧困勞動力參訓。
白打博正是其中的受益者。去年,他先后在涼山州、金陽縣兩級組織的農民工培訓學校學習起重設備操作。如今,白打博手里的從業資格證件一應俱全。正是有了一手技能,前往廈門前,他就接到3個崗位邀請。
有了勞務技能,涼山籍農民工越來越受用工單位歡迎。去年,涼山外出務工3個月以上的農民工約130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30億元左右,實現務工人數、勞務收入“雙增長”。
“等于是全州每4個人里頭,就有一個人長期在外務工。”涼山州農民工服務保障中心主任廖益介紹,去年,涼山全州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3個月以上的有5.7萬人左右,實現勞務收入9.16億元。
新聞鏈接
涼山建檔立卡貧困戶職業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政策“紅包”
●所有接受培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全部免費受訓
●在縣域內接受培訓者,每人每天可享受30元交通和用餐補助;在縣域外集中接受培訓者,每人每天可享受50元交通和用餐補助
●以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為重點,職業技能培訓同時,抓好普通話、城市生活常識等基礎性培訓
●不定期組織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送崗位信息下鄉入村活動,為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
●對專項輸出廣東佛山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免交通費、體檢費,并給予一次性生活補助和穩崗補貼
近日,中國文明網發布2020年10月“中國好人榜”,其中寶豐縣王世杰入選此榜中的“助人為樂好人”。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王世杰累計投入2.56億元,有效帶動39個貧困村、2100戶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廣東省江門市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養蜂場周邊群山環繞,生長著1.5萬畝生態林,植物種類豐富,蜜蜂一年四季都可以采蜜,產出的蜂蜜天然無污染,品質極佳。
在當地農商銀行“扶貧小額信貸+脫貧致富貸”的支持下,巴代里如今僅靠賣駝奶每月就能掙10萬元。截至11月底,新疆農村信用社已累計發放“脫貧致富貸”近7500萬元,惠及12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廣西百色市凌云縣下甲鎮加西村,當地村民在采摘桑葉(2019年3月27日攝)。
(記者 尹賽楠)“祖祖輩輩灑滿汗水,我們終于種下希望。”蕩氣回腸的詞句里,流露出的,是熱情好客的彝家兒女對于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山窩窩”里的火普村如今舊貌換新顏。
2017年,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郝永紅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申請了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在家里老房子的基礎上,建起3個大棚,發展蘑菇產業。” 圖為左家灣村村民在郝永紅的大棚內務工,制作菌棒,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
(記者 梁木) 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目前,上蔡縣全縣建成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托養中心32個,實現26個鄉鎮全覆蓋,入住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606人,解放貧困家庭勞動力投入務工就業800多人,為貧困家庭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370個。
“來,嘗嘗我們種植的菊花,純天然無污染,可以直接吃。” 據介紹,這些菊花是狀元紅皇繡菊,花型大,結球狀,可鮮食,亦可蒸、煮、燒、拌,食用、泡茶、釀酒、入藥均可。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喬建厚介紹說,盧氏縣支持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建成71個扶貧產業基地、8個光伏電站,在安置點周邊興辦60多家企業,帶動1.13萬人就地就近增收。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喬建厚介紹說,盧氏縣支持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建成71個扶貧產業基地、8個光伏電站,在安置點周邊興辦60多家企業,帶動1.13萬人就地就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