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9日12:38 來源:中國日報網
傅偉華在工作室創作。攝影:黃玉良。
他是個高人,雖然長的沒有到個大心實的程度,但的確是個耿直、厚道的人;他對于書法和篆刻,一直以來都很傾心以至于癡迷;他年愈6旬,用以刀代筆的形式,把甲骨文鐫刻在鈞瓷龜甲片上,開創了甲骨文鈞瓷龜甲文創產品,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他就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非)物質文化形象宣傳大使、甲骨文鈞瓷龜片專利發明人,鈞瓷龜甲片文化路上的追夢人——傅偉華。
近日,記者慕名采訪到了清秀儒雅,謙恭而淡然的傅偉華。
在他的工作室里,傅偉華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習書、篆刻、燒制鈞瓷龜甲片的歷程。
火紅春聯赤子心
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左右的人,尤其是廣大農村的孩子,對于春節的記憶,尤為深刻。傅偉華也不例外。但在他的記憶深處,春節不是新衣服和壓歲錢,而是紅紅的春聯。
“每到貼春聯的前一天,父親就把紅紙對折得整整齊齊,用刀裁好,到晚上拿著紅紙請鄰村的老先生幫忙寫春聯。”傅偉華說,父親一去就就是幾個小時,往往是很晚才回家。
年幼的傅偉華看著父親年年在寒冷的冬夜奔波求人寫春聯,心里暗暗想到:我要是能寫好毛筆字不就可以寫春聯了嗎?父親也就不用再在寒夜里跑那么遠苦等求人。
決心好下,怎么實現目標在那個普遍貧困的年代,大人都在為吃飽肚子發愁,何況傅偉華還是個孩子。他當時雖然拿起了毛筆練字,可沒有名師的指點,更沒有買字帖的錢,進步很慢。
1974年,夢想成為村上寫春聯“能人”的傅偉華開始臨摹學習鄰村老先生的字,進步很快,得到了村上書法前輩的認可。“在這位前輩的推薦下,村里辦紅白事時都要讓我寫對聯。”傅偉華說,當他看著自己寫的字貼在門上時,一股成就感從心中涌起。
經過多年的努力,傅偉華的書法在當地已小有名氣,在加入滎陽市書法協會之后,有機會結識了更多當地的書法名家。其中,滎陽知名書法家張子仁對傅偉華的影響最大。
“張老師當時告訴我,書法就是一棵蒼天大樹,他的書法連個枝梢都不是,如果學他將來是不會有出息的,要我一定要從根兒上學,就是人們常說的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傅偉華說,在張子仁的指導下,他開始隸習漢碑、楷習顏柳、行習三王、小篆習趙叔儒、金文習毛公鼎。
在刻苦臨古帖的同時,傅偉華也為自己制定了更高的目標:當一名名副其實的書法家,絕不當徒有虛名的書法家。
畢生追夢終不悔
2002年,傅偉華來到了省會鄭州——他想靠自己書法方面的一技之長在這座城市謀得一席之地。
一開始,傅偉華在鄭州淮河路古玩城開了間字畫店,銷售自己的書法作品。然而,天不遂人愿。字畫的買賣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每個月的收入只能勉強支付字畫店的房租。
“我當時的想法就是,別人一幅字賣三四百,我一幅字一二百能不好賣嗎?”傅偉華說,他當時并不真正了解鄭州書畫市場的情況,只是按照自己的判斷來經營。
無奈之下,傅偉華關掉了字畫店。為了維持生計,他開始購買章料,刻一些人們所熟知的名言警句,像“自強不息”、“天道酬勤”等,每天讓老伴騎著自行車到鄭州市老干部中心、升達藝術館,古玩城跳蚤市場等地方擺地攤兜售印章。
在篆刻銷售印章期間,傅偉華一家的日子雖然過得清苦、艱辛,但通過篆刻他不但提高了自己的雕刻技藝,還結識了眾多河南書畫界名家,并且為日后在鈞瓷上鐫刻甲骨文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2007年,經一位書畫界朋友的介紹,傅偉華認識了對他一生影響極大的書法教育家王建國,并跟隨王建國開始系統學習書法。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在跟隨王建國學習書法期間,傅偉華不但掌握了大量的書法技巧和書法理論知識,而且他對書法藝術有了自己全新的認識和見解,尤其是他的小篆和大篆在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傅偉華的書法作品。攝影:黃玉良。
傅偉華的小篆筆致圓婉,結體凝練,行筆流暢,收筆露鋒,遠觀則端莊而不失飄逸,近睹則秀潤而綿里藏針。大篆則結合毛公鼎與散氏盤的字型,通過他的巧妙構思使字體緊湊,結體靈活,然后通過墨的濃、淡、干、濕的變化使大篆更具觀賞性、藝術性,既不失古人神韻,又具備時代特色。
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一個個獎項與榮譽向傅偉華走來。2010年,加入鄭州市書法家協會;2011年加入河南省書法家協會;2013年加入河南省中國書畫家協會并任常務理事,同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作品在2013年入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國二屆篆書展、全國首屆“西狹頌”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首屆“三蘇獎”書法篆刻展、全國首屆“鐵人杯”書法展,并被特邀參加中國文聯、中國書協主辦的“中國精神 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書法作品主題創作全國基層百人百幅作品巡展;特邀參加“中國夢 勞動美”第六屆全國職工書畫作品展。
傅偉華在鈞瓷坯胎上刻甲骨文。攝影:黃玉良。
不顧皓首刻龜甲
近些年,年愈6旬的傅偉華除了研習各種書體和篆刻之外,他又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鉆研甲骨文。
“多年的書法、篆刻研習,也讓我深深的認識到文字傳承的重大意義,激發了我進行文字傳承,尤其是甲骨文傳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傅偉華說,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用什么方法將甲骨文傳承下去是他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2018年,傅偉華開始琢磨怎么利用一種既無污染、又不褪色、不變形、不腐爛的材質上刻上甲骨文,真正使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傳承下去。后經反復思考材質確定采用鈞瓷,在陶面上將甲骨文字鐫刻上去,另一面是鈞瓷的窯變釉色,采用物以載文的方式使兩者通過完美結合創作出一種文化傳承的藝術品——甲骨文鈞瓷龜甲片。
2019年9月,傅偉華和其合作團隊經過一年多,數千次設計、反復試燒的“鈞瓷龜甲片”終于燒制成功,并于當月19日在鄭州舉辦了新聞發布會。
河南省人民政府原省長助理盧大偉、河南省教育界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耿廣智等領導、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學者、知名書畫家、藝術品收藏家等百余人齊聚一堂,見證了《擎起文明》鈞瓷龜甲片的“誕生”。
耿廣智當時賦詩一首贊揚傅偉華:不顧皓首刻龜甲,殘漏老眼刀生華。生命何息黃昏夢,留作藝苑綻放花。
中國職工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席念平則評價傅偉華是“一位了不起的書法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篆刻家,近幾年他潛心研究古文字的傳承與開發,他用以筆代刀的形式,把甲骨文書法鐫刻在鈞瓷龜甲片上,開創了甲骨文鈞瓷龜甲文創產品,創新傳承3500年前的甲骨文,受到了書法文化界的廣泛關注,相信他的文創產品一定會發展更好。”
“逆水行舟不懼難,低能老叟豈安閑。愿為瓷甲傾心血,窯火凝珍定夢圓。”采訪快結束時,傅偉華忍不住吟誦起了最近的詩詞新作,字里行間透著矢志“文字傳承”的深情厚義。(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