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3日11:10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2019年12月31日閉展。從2019年9月23日在北京展覽館開展以來,現場參觀人數突破310多萬人次。“線下”展覽火熱的同時,“線上”展覽也熱度不減,網上展館點擊量近1.4億次。不少參觀者表示,新中國成立70年的滄桑巨變,濃縮在一件件展品中展出,讓參觀者非常有代入感。而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參觀者,又是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回憶和共鳴的呢?
在展廳里,記者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樣板間,客廳里從裝修到布置都和現在城市中的大部分家庭差不多。從墻上的一張照片介紹,記者了解到,這是青海省西寧市一戶藏族居民入住棚改安置房后的真實生活場景。
2013年7月,國務院推出了加快推進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規定,李穎一家四口就得益于國家住房保障政策,搬進了80多平方米的政府保障房。
這只是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住房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續增強,保障性住房形式也更加豐富。
到2018年底,通過保障性住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累計幫助2億多困難群眾改善了住房條件。其中,3700多萬人住進了公租房,5000多萬人購買了經濟適用住房和限價商品房,1億多棚戶區居民“出棚進樓”,還有累計近2200萬困難群眾領取了公租房租賃補貼,在市場上自行租賃住房,滿足多樣化住房需求。十八大以來,解決了1億多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
從“居者有其屋”到“住有所居”,再到“房住不炒、租購同權”,我國持續推動的住房制度改革,正在不斷打造并完善人民的安居夢。然而時光回溯到70年前新中國成立之初,那時候的住房條件是什么樣的呢?
展館中設計的一個上世紀50年代婚房的實景,很多參觀者議論,這樣的布置在當時屬于高配了,一般家庭還達不到這樣的水平。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城鎮居民實行福利分房制度,大部分居民住的是單位或房屋管理部門分配的房屋。平房、大雜院、人口多、住房面積小是那個年代的記憶。
1949年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8.3平方米,到2018年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39平方米。也就是說,同樣的面積,今天住一個人,70年前要住差不多5個人。
很多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參觀者告訴記者,對于那個年代的記憶,與住房緊張相伴的就是物質的匱乏。
新中國成立之初,工農業基礎薄弱,吃穿用度各方面生產的發展都趕不上幾億人生活改善的需求。那會兒大家穿的全是棉布衣褲,而有限的土地顧得了吃,就顧不了穿,紡織品異常緊缺。
1954年9月,全國啟動實施棉布計劃定量供應,各地分期按人頭發放布票,布料、成衣、床上用品統統憑票購買。
如今,大家對于時尚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時光回溯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說起時髦,絕對繞不過一個詞,那就是“的確良”。這種現在看來頗為土氣,也并不舒適的化纖面料,在當時引領了鮮亮、挺括的服裝風潮。也正是這種“不用從地里長出來的布”,幫助中國人結束了“大改小、舊翻新、補丁摞補丁”的穿衣日子。
1980年,我國棉花連年增產,滌綸混紡布產量比1960年代末增長了30多倍,紡織品生產已經能夠滿足老百姓需要。從1982年開始,國家陸續對部分紡織品減收或免收布票,敞開供應,曾經捉襟見肘、無比金貴的布票一時間“家家有余”。
穿,不再愁了,棉紡織品、化纖織品的種類樣式也越來越多。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風行一時的“的確良”逐漸沒落,開始講究穿得舒適的人們認識到化纖面料不透氣、不吸汗的缺點。時間推移,人的穿著打扮、審美情趣不斷更新,純棉織品重新成為時髦,而“的確良”則成為“短缺的時尚”中一段特殊的記憶。
衣食住行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它的變化可以清晰地看到時代的巨大進步、社會的飛速發展。在展館內,一組上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和城市家庭模擬場景,更是吸引了大批觀眾駐足留影。
1990年,電視劇《渴望》熱播,那時電視機的普及率也并不高,當時電視劇一播放,四鄰八舍都會聚到有電視的那戶人家一起收看。
這充滿著年代感的場景,讓孩子們覺得既新鮮又陌生,而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參觀者,在回憶起過去的同時,也在感懷時代的變遷。
從量體裁衣到網購衣服;從吃不飽到吃得好;從泥土房到樓房;從步行到多樣出行;從憑票購買到移動支付;從一封家書千里傳音到互聯網網上視頻聊天……曾經的“想不到”成了如今的稀松平常。70年的成就展中,一幅幅圖片、一個個老物件、一個個場景,都記錄著民生改善的點點滴滴。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如何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黨的十九大報告也作出了回應,那就是: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是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基礎。新中國從一窮二白到繁榮發展,從經濟結構單一到優化升級,從供給短缺匱乏到商品豐富,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70年來中國民生事業的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一位觀眾說:“我是柯爾克孜族,來自新疆。通過展覽見證了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政治、社會、文化、軍事經濟發展的歷史,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通過我們前輩們的努力而來的,我們感到非常自豪,而且感恩他們,感恩祖國。”
一張張圖片、一段段視頻、一個個模型,讓人們再次感受到了新中國70年取得的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今天的中國,復興圖強的時間表已進入至關重要的“下半程”。回望過去,中國不斷創造奇跡、持續躍升;展望未來,中國仍將破浪前行、行穩致遠,為世界帶來更精彩的發展故事。2020年對中國來說,將是一個劃時代的年份,因為中國將實現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目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所說的:“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張福才把新西蘭的黑金鮑夾在了陜北的黃饃饃里,這個獨特的“肉夾饃”,折射出中國人餐桌上的進步升級。今天,徐焰輝也成了裁縫,而徐媽媽曾經工作過的小作坊,現在已經是世界一流的服裝智能化生產工廠。
一張法國服裝設計師皮爾·卡丹走在北京街頭的老照片,令國人印象深刻。70年,衣冠服飾的轉變,見證了一個越來越富足的中國,見證了一個越來越開放的中國,見證了一個越來越自信的中國。
有奮斗就有希望,有開拓就有奔頭,這在推動全社會活力進一步迸發的同時,也讓每一個奮斗者獲得感滿滿 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互動、相得益彰,讓億萬中國人民在與時代同進步、在與國家共發展中,收獲了更美好的生活。
195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西藏各族人民一邊平息西藏上層反動集團發動的全面武裝叛亂,一邊進行民主改革,徹底摧毀黑暗、殘酷、野蠻、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度,全面解放受盡摧殘壓迫的百萬農奴,開啟了西藏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后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專制走向民主、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新時代。
觀眾 肖靈軒:我覺得大家穿的衣服就是一面鏡子,人們的精氣神和生活變化都能在上面體現出來。隨著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世界時尚信息也迅速傳入中國,緊身衫、吊帶裙、T恤衫、迷你裙、單雙排西服等款式豐富多彩、層出不窮。